分享

安徽穷小子,逆袭成清华学霸,被任正非重用,帮助华为数次转型

 朱小鹿 2022-04-26


武汉大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专业博士,新加坡国立大学(NUS)博士后,一门心思搞科研,业余写稿不荒废,努力给你惊喜。

——朱小鹿

2000年,他带领团队前往欧洲卖基站,面对几大国外巨头的联合夹击,他夸下海口:

“将华为的无线通讯领域做到全球前三。”

当时,不仅外界觉得他在说大话,就连华为高层,也觉得他这个牛皮吹得有点大。

然而,到了2009年,华为真的在无线通讯领域,做到了全球第一。

就在大家纷纷觉得被打脸的时候,他又一次语出惊人:

“做自己的手机,三年消灭苹果,五年赶超三星。”


大家认为他又开始画大饼,还因此给他取个外号“余大嘴”。

事实是,2019年,华为手机销量取得国内第一,全球第二的好成绩。

这下,吃瓜群众彻底被征服,改口称他“余实诚”。

他,就是华为的余承东,因为总是救华为于危难之中,被内部人称“救火英雄”。他也是任正非极度信任的“左膀右臂”,和冲锋陷阵的得力干将。

从“余大嘴“,到”余实诚“,再到”救火英雄“。

这中间的路,余承东走得并不轻松。
1969年,余承东出生在安徽省六安市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

在那个物质普遍匮乏的年代,农村的孩子大多处于野蛮生长的状态。

有条件的,上学兼带干农活;没条件的,天天农活干不完,还照样缺吃少穿。
余承东算是个幸运儿,他上得起学,还上出了名堂。

白居易在《长恨歌》里有一句描写杨贵妃倾世容颜的诗:“天生丽质难自弃。”


套用在余承东身上,则是“天赋异禀难自弃。”

同样是上学,看不出他比别人多用功,可成绩却比所有人都好,回回考试拿第一。

这样天分极高的孩子,从小就是周围人眼中的焦点。

毕竟,对于一辈子大字不识几个的农民而言,他们心里都有最朴素的信念: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

对于教书育人的老师而言,能在教学生涯中教出一两个牛人,更是值得一辈子骄傲的事。

果然,余承东不负众望,初中毕业时考出了全县第一的成绩。

家里人满心欢喜,听说的人都为他感到高兴。

然而,他却被当地最好的高中拒之门外,不是因为成绩,而是因为没有城市户口。

去不了好学校,就代表接受不到最好的教育,那未来的路就会变窄,父母又发愁又自责。

无奈之际,在老师的帮助下,余承东退而求其次,去了一个没有户口限制的学校读高中。

学校离家非常远,往返需要四个小时的路程。

学校没有住宿条件,家里也置办不起交通工具,为了不耽误上课,余承东每天早上天不亮,就得步行赶往学校。


春风和煦时,路边野花的芬芳陪着他;
夏暑难耐时,树上知了的鸣叫声追着他;
秋高气爽时,草尖露珠的清辉照着他;
冬雪严寒时,一望无垠的白雪围着他。

整整3年时间,他披星戴月、餐风饮露,来回在那条乡间小路上。

有时候,暴风雨雪侵袭大地,他瘦小的身子摇摇欲坠,赤脚踩在泥泞路上的脚步,也踉踉跄跄。

但是,对知识的渴望,对最高知识殿堂的向往,让余承东觉得,一切苦难,都可以忍受。

毕竟,孟子不是说过,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吗?

因为家里没有钟表掌握时间,偶尔起得太早,摸黑走了两个小时到校后,天才蒙蒙亮。

余承东索性坐在校门口,默记学过的知识点。

所有的辛苦和坚持,都在3年之后给予了他回报。

这所高中的大专升学率,在全县都处于最低水平,更是没有出过本科生。

所以当余承东以全县最高分,考取西北工业大学自动控制系时,学校沸腾了,他也成了全县的名人。

“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只要内心有学习的动力,哪里都有成才的机会。
除了在学习上天赋异禀,余承东还有一股子傲气。

这股子傲气,让他除了在学习上争第一,在其他方面,也绝不服软。

很多人上学时,都听说过或者亲身经历过校园霸凌。

余承东上学时,校外有一个小混混,常常守在放学路上,看谁落单就打谁。

有一次,小混混欺负到余承东头上。

他根本没把瘦弱的余承东放在眼里,原本想着自己过过手瘾,打就打了,学校只不过又多了一个忍气吞声的人。

谁知,被打倒在地的余承东爬起来的时候,顺手捡起了一块石头,直接砸在了小混混的头上。

不知道是被余承东的狠劲吓着了,还是被头上流下来的血吓着了,小混混落荒而逃,再也没有出现在放学路上。

电影《黑名单》中有一句台词:
为什么别人敢在你身上做坏事,是因为你让人觉得在你身上做坏事,可以不付出任何代价。

其实,霸凌者在欺负人时,心里不见得就心安理得,遇到狠人,他们很快就会收手。

而被霸凌者的忍气吞声和息事宁人,反而无形中会助长他们的嚣张气焰,让他们觉得做坏事不用负责任,从而变本加厉。

那时候的余承东未必会想这么多,只是,事事都不愿服输的余承东,打架自然不能输。


余承东赶走了小混混,声名大振。

很多热衷于当“老大”的混混们,觉得自己的威信被质疑,频频挑战余承东。

而余承东愈挫愈勇,心底的傲气变成一股股狠劲儿。

对别人狠,对自己也狠,每次打架都像玩命,即便自己被打得头破血流,也在所不惜。

渐渐地,再也没有人敢随便挑战余承东了。

可以说,正是骨子里“事事都要拿第一”的傲气,使得参加工作后的余承东,总能做到遇事不退,迎难而上。
有句话说:“饱满谷穗自低头,树大招风风损树。”

博学多才的余承东,比谁都明白这个道理,但他也实在算不上是一个习惯低调的人。

上大学时,在天赋的加持下,课里课外,他总能提出很多独特的见解。

因为很多想法太过超前,一般人都理解不了。

因此,很多人觉得他是在哗众取宠,总是想办法反驳他。

不知认输为何物的余承东,自然毫不示弱,必定将对方的反驳,再一条一条有理有据地驳回去。

久而久之,老师和同学们都觉得,余承东是个“刺头”,不好相处。

老师甚至建议他,毕业后,要么去搞研究,要么去当老师,免得陷入人际关系的危机之中。


余承东还真听了老师的话,1991年,大学毕业之后,他选择留校任教。

这一年,任正非带着不足百人的团队,开始了艰苦卓绝的自主研发之路。

正是这个决定,华为才得以留存,余承东才有了将来叱咤风云的舞台。

然而,即便教学,余承东也绝对不甘心做一个照本宣科的老师。

他总能从一个知识点,天马行空地衍生出很多知识点。

他讲得倒是爽了,但是很多学生却听懵了。

要知道,当初他的同学和老师都无法理解他的很多理论,更何况是他的学生呢?

久而久之,余承东意识到,他的理论在教学中,根本得不到实践的可能。

这种没有挑战、平静无澜的生活太单调,不适合个性张扬、思维活跃的他。

1993年,他转而考研,并被清华大学录取,成为妥妥的学霸。

如果没有那次深圳之行,他可能就真的进了实验室,去实践自己那些不被人理解的理论了。

因为项目资金问题前往深圳的余承东,听闻华为作为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公司,居然招揽了很多牛人。

有工作经验丰富的工程师孙亚芳,为了进华为,放弃北京优渥的薪水条件;


有华中理工大学少年班里的天才少年李一男,本硕连读毕业后,直接进了华为;

还有清华大学的师兄郑宝用,为了尽快投入到华为的工作中,连唾手可得的博士学位都不要了。

在那个风云际会的年代,各路英雄齐聚华为,余承东不可避免地被华为吸引。

走进华为的办公楼,他看见华为员工居然可以倒立在办公室想方案,这种不拘泥、不死板的工作氛围,让余承东对华为的兴趣更加浓厚。

后来,当他发现自己口若悬河地讲解那些理论时,老板任正非不仅不嘲讽他,还认真做笔记。

一种遇到伯乐的喜悦,让余承东产生为华为“鞠躬尽瘁”的想法。

余承东相信,和一群自己认可,也认可自己的人一起工作,一定能够工作愉快,并且创造出更大的价值。
刚走上自主研发之路的那几年,华为的业绩就像过山车一样,忽高忽低。

1992年,借助于郑宝用研发的小型电话交换机HJD48和BH03,华为一年的收入突破1个亿,华为在市场占有了一席之地。

可惜,1993年,郑宝用新研发出的第三款产品JK1000,却在市场上遭遇滑铁卢,员工一度连工资都发不了。

但到了1994年年底,因为郑宝用和李一男合作,成立包括余承东在内的团队,成功研发出了C&C08数字程控交换机,营收比1992年翻了8倍。

到了1995年,营收甚至达到了15亿。


作为项目研发者之一,余承东还有一个优势,口才了得。

为此,他被委以开拓市场的重任。

当时国内一、二线城市的市场都被大集团占领,华为只能采取“农村包围城市”的策略,从偏远地区入手。

那几年,余承东天南海北地跑。

从浙江义乌到海南海口,从辽宁沈阳到鞍山、本溪……长途汽车一坐就是几十个小时。

偏远地区的机房,环境简陋,安装混乱,散热靠电扇等,都还不是问题。

最大的问题是,很多客户甚至连英文字母都不认识,更谈不上系统操作了。

幸好,相比国外的交换机设备操作复杂,需要专业人才操作维护,华为在立项初期,就奔着“简单、易操作”的目标来研发。

他说:“所有的好产品一定要方便用户使用,所以,做产品就要做到按任意键都能继续的程度。”


每到一个地方,他就一步一步地教对方如何安装,如何解决不同的问题。

正是因为产品简单,易操作,在农村包围城市的策略指引下,华为逐渐在城市站稳脚跟。

可以说,余承东在市场开拓方面,向华为交了一份满意的答卷,也为他后期在欧洲开拓市场,打下坚实的基础。

余承东的傲气,不允许他安分地做一个跟在别人身后的人。

他希望能以主角的身份,做出点成绩,属于他的征途铺展开画卷。
自1987年,GSM成员国确定了几项GSM的关键技术之后,欧洲的GSM技术可谓日异月新,并于1990年形成了第一代GSM标准。

亚洲最早进入GSM领域的,是中国香港的电讯CSL。

而内陆在移动通讯技术方面,可谓是一片空白。

拓展市场的经历,让余承东培养出另一项技能,对市场的敏感度更加强烈。

当时的农村装一部电话,需要在全村范围内装上许多电线杆,耗费人力物力和财力。


可这些问题,只需要一个无线通讯终端产品就能解决。

本来因为C&C08数字程控交换机的战绩显赫,余承东可以有很好的升职前景。

但他毅然放弃这个机会,开始在华为内部创业。

可是,创业需要经费,能不能获得审批,余承东心里虽然没底,却也选择跟老板坦白:
“任总,我对3G业务有非常多的想法,但因为没有资金投入研发,所以没有可行性方案,我需要经费来让我'摸着石头过河’。至于最后项目到底行不行,我也不敢保证。但我估计行。”

伯乐终究是伯乐,任正非听了他的话,当即给他批了经费,允许他“摸着石头过河”。

可以说,正是有任正非作为坚实后盾,当余承东多次在华为开展的“置之死地而后生”的行动,被华为内部集体抗议的时候,才能化险为夷。


作为进军移动通讯领域的进阶之路,余承东成立了华为无线通信部门,市场、研发两手抓。

华为有一个规定,内部创业的研发干部,需要自己招人。

余承东只能自己一边研究,一边在全球各大高校挖掘相关领域人才。

办公室支起行军床就是卧室;嘴里吃着饭,手上的笔却还在不停地计算;即便上厕所,脑子也在高速运转;更别说,做梦还能梦见程序如何修改......

经过几年没有日夜的研究,余承东终于在1997年成功研制出属于华为的无线通讯产品,开始进军国内GSM市场。

1998年,欧洲的GSM成员国将目光投到3G领域,余承东也率领团队加入到制定3G领域标准的行列。

就在余承东带领团队成功攻克3G领域多个难题的时候,因为内陆没有颁发3G牌照,余承东只得带领团队,开拓海外市场。

2000年,余承东许下诺言:“将华为的无线通讯领域做到全球前三。”

而当时,海外3G领域的市场已经被爱立信、阿尔卡特、诺基亚、西门子等几家巨头垄断。

余承东想要让华为在群雄逐鹿的欧洲争得一席之地,难度可想而知。

他的诺言,被当成“吹牛”,行业里的很多人都心照不宣地等着看他的笑话。
最初开拓海外市场的时候,工作确实难以展开。

但是,只要技术和新产品在手,就不愁没有机会。

有在国内开拓市场的经验,余承东先将目标锁定在一些小国家、小企业家。

比如,有些企业基站出现问题,另外几个行业巨头觉得,没必要为了一个小企业,大费周章地查找问题时,余承东得知消息后,很快便前往调研,研究出可行性方案。

就这样,随着跟一个个小企业打交道,余承东步步为营,让华为的基站逐渐在欧洲站稳脚跟。

真正让华为的分布式基站成为欧洲市场份额第一的,是2007年余承东部署的一项重要战略:做第四代基站。


余承东明白,华为要想引领市场走向,在市场上有说话的权利,就必须比别人先行一步。

创新,无意是实现这一突破的关键所在。

会议室里,与会人员交头接耳,时不时地摇摇头。

余承东不用听,也知道他们的想法跟国内传来的消息一样,都是一边倒地反对他做这个既烧钱,又没有把握,还未来市场不明的决定。

可是,他的傲气,从来不允许他说大话、空话,也不允许他一直仰人鼻息地过日子。
“TMD,必须做,不做就永远超不过爱立信、诺基亚。”

撂下这句话之后,余承东开始了破釜沉舟之旅。

借助于严苛的奖惩机制,和日以继夜地研究,到了2010年,华为的分布式基站成功遍布整个欧洲,余承东实现了当初的豪言壮语。

在欧洲创造了奇迹的余承东,衣锦还乡之后,很快进入第二个赛道。

2011年之前,华为并没有自己的品牌手机。

在小米手机席卷全国的时候,华为手机部门换了几任总裁,都没能挽回业绩。

余承东主动请缨,调到手机部门,做了七大调整,并立志让华为的手机销量三年超过苹果,五年赶超三星。


其中,砍掉华为生产的大量贴牌手机和非智能手机,以及成立实验室,研发属于华为的芯片,使得余承东在华为成为众矢之的。

毕竟,前者让华为手机销量锐减3000万部,营业额大幅度缩水;后者,不知道要投资多少,能否有回报,都是不可控因素。

为此,华为内部出现了“倒余行动”。

任正非说出一句“不支持余承东就是不支持我”,让余承东放开手,大胆地干!

可以说,余承东和任正非是一样的人,都知道,太过依赖进口芯片,相当于咽喉被人扼住。

一旦有个风吹草动,就会遭到毁灭性的打击。

行军打仗,粮草先行,而芯片,就是手机的粮草。


不得不说,两位大佬都有先见之明。

2019年,华为手机销量以绝对优势成为全国第一,全球第二。

如果没有海外对华为的制裁,华为手机成为全球第一,也指日可待。

值得庆幸的是,余承东成立的实验室所开发的麒麟芯片,派上了用场。
以前,曾看到过这样一段话:
当面临选择的时候,选难的那条路走。

因为简单的路上,已经有很多人走了,路也早就成了康庄大道,人很多也很挤。

而难的那条路,虽是羊肠小道,因为走的人少,一旦成功,就可以俯瞰众山小。

不甘落后的余承东,在每一次面临选择时,都会选择那条难走的路:
不在乎升职,选择内部创业,成立华为无线通信部门;

在群狼围困的欧洲,以一个小白身份,成为后起之秀;

在欧洲站稳脚跟之后,不躺在现有的成绩上睡觉,选择开发第四代分布式基站,最后傲视群雄;

在无线通讯部门取得傲人成绩之后,主动进入华为内部都不看好的手机业务部门,做到华为手机全国销量第一;

即便当时可以用进口芯片,但也要自主研发海思处理器、麒麟芯片......

任正非曾经评价余承东,说他有复制成功的能力。

其实,说到底,是因为余承东有傲气、有魄力,敢想、敢拼,习惯性地迎难而上,有做就一定要做成功的决心和毅力。

再加上有华为这个平台,任正非这样的伯乐老板,余承东才能从“余大嘴”变成“余实诚”,最后成为华为的“救火英雄”。

如今,随着海外对华为一轮又一轮的制裁,华为正经历至暗时刻。

相信,在众多遇强则强的余承东们的带领下,华为一定能顺利度过一个个难关。

END
看更多人物故事
请点击下方名片
 关注朱小鹿


三连一下,植树造林靠大家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