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安徽34岁女老师,带81岁和78岁两个光棍养父上班,至今未婚

 朱小鹿 2022-04-26


武汉大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专业博士,新加坡国立大学(NUS)博士后,一门心思搞科研,业余写稿不荒废,努力给你惊喜。

——朱小鹿


在安徽省蒙城县的一所小学里,有这样一位每天都需要“加班”的特殊老师。

每天早上起床,她首先要给家中的一位老人换掉穿了一夜的成人尿布,随后准备早饭。

早饭备好后,她开始帮助家中另一位老人,进行日常的穿衣梳洗。

等到两位老人都收拾妥当,吃过早饭之后,她才放心地去上班。

趁着中午休息的那一会儿功夫,她匆忙赶回家,抓紧时间给两位老人准备好午饭。

其中一位老人,还需要她一口一口地把饭喂到嘴里。

晚上亦是如此循环。

做饭,喂饭,帮助两位老人擦身、洗漱,一直要忙到凌晨1点,她才能躺下休息。

(葛红花照顾病床上的养父)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十年时间,从未间断。

这两位老人,是一手拉扯她长大的两位养父。

这位老师,就是获得2019年“中国好人”荣誉的葛红花。
葛家有女初长成

1988年5月,一名男子抱着一个两个多月大的女婴,出现在安徽省蒙城县岳坊镇的冯庙村。

他把女婴交到村里的葛保尧和葛保田兄弟俩手上,留下一句话:

“我们家实在负担不起了,你们要好好照顾她。”

说完话,他转身便走,头都没有回。


看着怀里的女婴,兄弟俩面面相觑,又喜又愁。

喜的是,终于有女儿了。

愁的是,靠什么养活这个孩子。

当时,哥哥葛保尧47岁,弟弟葛保田44岁。

他们一直靠乞讨为生,还要养活家里年迈的老父亲。

年轻的时候,他们也张罗过给自己娶媳妇。

但因为家庭经济极度困难,一直没有如愿。

没结过婚,也没有生过孩子,更别提带孩子养孩子了,两个穷光蛋犯了大难。

多亏家里还存着点宝贝,那半袋扎得紧紧实实的白糖派上了用场。

他们把冲好的糖水小心翼翼地喂孩子喝下,像干完了一项大工程似的松了口气。

但他俩却想不通,那么甜的水,怎么孩子喝完还在哇哇大哭?

哭得两兄弟心疼,没办法,他们赶紧出门找邻居,这才打听清楚:孩子是要喝奶粉的。

当时,一袋奶粉差不多要5块钱,但两个人翻遍全家,也只凑出3块钱。

以往是一个穷家3个大老爷们,日子再不好过,也能瞎对付。

但现在多了一张小嘴,皮肤娇嫩,小腿乱蹬,怎么看怎么舍不得。

看眼前这种穷困潦倒的样子,他们甚至有点后悔接下了这个孩子。

不是不喜欢,是怕委屈了她。

但既然已经收养了,就一定要对她负责,把她健健康康的带大。

看着怀里这个软软糯糯,跟自己没有半点血缘关系的孩子,兄弟俩思来想去。

(学生时期的葛红花)
他们决定,改变往日靠乞讨为生的方式,不管多苦多累,都要让孩子吃得饱饱的。

哥哥葛保尧身体不好,留在家里带孩子,弟弟葛保田则出门打工赚钱。

为了赚钱,葛保田什么脏活累活都做过。

最挣钱的就是给拖拉机装土,装一车3块钱。

有一天,他一个人装了10车,赚了30块钱。

10车的土,一锹一锹装一整天,他没有任何怨言。

他只想着,有了这些钱,宝贝女儿就不会受饿了。

30块钱是什么概念?

当时,城镇普通工人的工资一个月是150块钱。

而他那一天,赚了人家近一周的工资。

甚至有一天,他还装了13车。

有人调侃:

“保田啊,要年轻时候这么干,早就娶到媳妇了。”

葛保田只是笑笑,他现在有女儿了,不也一样吗?

留在家里的葛保尧,为了照顾女儿也是费尽心思。

只要听说哪家有哺乳期妇女,他就会带着孩子去讨一口奶吃,完全不在意别人在背后指指点点。

看着女儿每天都能吃得饱饱的,一天一个样地越长越可爱,兄弟俩别提有多开心了。

他们想着,女儿长大以后肯定像花儿一样美丽,于是就给孩子起名“葛红花”。

也就是这朵红花,温暖了他们的一生。

(成年后的葛红花)
为了区分,他们决定让红花喊葛保田爸爸,喊葛保尧大伯。

但在葛红花的心里,都把他们当作自己的父亲。

等葛红花到了要上学的年纪,兄弟俩又开始为孩子筹学费。

葛保田开始外出“讨喜钱”。

村庄附近只要有办红白事的,葛保田就到那家门口放一挂鞭炮,讨一些这家的喜钱。

有时会讨到一块钱,但有时讨来的,却只有一顿骂。

而身体不好的葛保尧,尽管干不了重活,也会在家附近捡一些废品,卖了钱贴补家用。

这一来二去,两个人终于在女儿上学之前,凑足了学费。

葛红花从小就知道,自己上学的钱来之不易。

懂事的她铆足了劲学习,成绩在班级里总是名列前茅,每学期都能带着奖状回家。

这让两位父亲得到了莫大的安慰。

渐渐长大后的葛红花,发现自己的家庭和别人不一样:

她没有母亲,而有两个父亲。

终于有一天,她开口询问。

兄弟俩踌躇半天,向女儿道出了她的身世。

葛红花了解到自己并非父亲的亲生女儿后,丝毫没有影响到他们的父女关系。

相反,葛红花更加感激他们。

她知道,正是两位父亲的含辛茹苦,才为自己搭建了一个遮风避雨的港湾。

而现在,她能做的,就是好好读书,未来才有可能让两位父亲过上更好的生活。

(葛红花和两位养父)
你养我小,我养你老

就在葛红花全力准备中考的前一个月,大伯葛保尧突发脑血栓,下肢瘫痪无法行动,只能卧床在家。

为了不影响葛红花考试,葛保田什么都没有告诉她。

他一边照顾哥哥,一边打短工赚钱。

可是这么大的事,哪里能瞒得住?

葛红花得知消息后,陷入了绝望。

看到葛保田每天那么辛苦,家里家外哪边都不敢撂下。

他的身体状态越来越差,肉眼可见地日渐憔悴。

葛红花心疼不已,她决定暂停学业,回家照顾大伯。

她对葛保田说:“爸,你赚钱已经够累了,大伯就由我照顾吧。”

但是葛保田深知,学习对于女儿的人生来说至关重要,绝不赞同她停止学业。

葛红花一意孤行,向学校申请休学一年,回家专心照顾大伯。

洗衣、做饭,再把饭一口一口地喂进大伯的嘴里,她每天细心地伺候着大伯。

大伯的咀嚼能力退化,有时一顿饭要喂上好久,葛红花的一个姿势也要保持好久。

有时候喂完饭,她的身子都僵了,总要放松活动一阵后,才能自己再吃饭。

(葛红花做家务)
不只是喂饭一件事,每隔两三个小时,葛红花就要帮大伯翻身、处理大小便。

为了延缓大伯的肌肉萎缩,每天还需要帮大伯按摩至少半小时。

就这样,在葛红花的悉心照料下,葛保尧的身体终于得以恢复。

尽管身体有了好转,可是葛保尧的大脑却受到了严重的影响。

他每天糊里糊涂,连葛红花都认不出来。

可葛红花不在乎,只要大伯能好好活着,就是对她最大的安慰。

一年的休学时间到了,爸爸葛保田催促她立刻返校学习。

葛红花见家里的情况有了好转,便放心地回学校,再次投入学习。

虽然休学一年,但葛红花却从未懈怠。

只要有一点点空余的时间,她就会拿起书本复习功课。

回到学校后,她的成绩依旧名列前茅。

第二年的中考,她考上了蒙城最好的中学:蒙城县一中。

在高中继续埋头苦读的葛红花,以优异的成绩考上了亳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两位父亲贷款6000元,把女儿送进了大学。

如愿进入大学的葛红花,经常畅想着工作挣钱后,可以带着父亲们过上更好的生活。

(葛红花和两位养父)
本以为日子会越来越好,可是,生活又猝不及防地给了葛红花当头一棒。

大二那一年,葛红花给爸爸打电话。

她听出电话那头的爸爸说话声音十分虚弱,于是询问爸爸的身体状况。

爸爸说,自己最近有点感冒,其他的没什么大问题。

但葛红花挂了电话后,却在教室里坐立难安,就像她说的:

“我跟他们生活了20多年,我知道他在骗我。”

做了一番思想斗争后,葛红花向老师请假,收拾东西回了家。

上学之前,两位父亲便因为没有经济收入,在政府安排下,住进了当地的敬老院。

葛红花回家就是奔着敬老院去的,但一进两位父亲的房间,眼前的一幕就让葛红花心痛不已:

屋里一片狼藉,两位老人骨瘦嶙峋,异常憔悴。

原来,爸爸葛保田突发脑血栓和脑梗塞,已经躺在床上无法动弹。

而大伯葛保尧,也因为身体不好,智力低于常人,而无法自理生活。

她无法想象,这两位老人最近这段时间是怎么熬过来的。

葛红花留在家里,尽心尽力地照顾了两位老人三天。

学校马上要考试了,葛红花犯了难。

爸爸知道后,立刻催促葛红花去上学。

思虑再三后,葛红花最终狠下心,拜托同在敬老院的其他老人帮衬着照顾父亲,自己先回学校准备考试。

她说:

“我该长大了,该承担起家庭的责任了。

我必须有长远的打算,上学就一定要上好,这样才有可能照顾好两位父亲。”
(葛红花和养父)
同年,葛保田的身体逐渐好转,葛红花也拿到了国家奖学金5000元。

她用这些钱给父亲们买了一台电视机,给他们的生活带去了一些快乐。

能让父亲们过得更好,是葛红花唯一的生活目标。

2012年,葛红花大学专科毕业,她以全县第四名的成绩考取到蒙城的教师编制。

与此同时,大伯葛保尧的身体每况愈下。

在一次突发脑血栓后,他被紧急送往当地医院。

而好不容易身体有所恢复的爸爸葛保田,为了不影响女儿的前途,独自一人照顾哥哥过度劳累,再次倒下。

医生告诉葛红花:

“你爸的病比你大伯还严重,随时都有生命危险,不能再劳累了。”

葛红花听了,一下子情绪失控,嚎啕大哭。

不是说“越努力越幸运”吗?

为什么自己这么努力,却换不来两位父亲的健康平安呢?

根据她的考试成绩,本可以留在镇上教书。

但她最终选择了偏僻的马集镇薛湖小学,只因为学校离家近,方便她照顾两位父亲。

更难得的是,学校了解到葛红花的实际情况后,直接把学校的两个储物室腾了出来,提供给葛红花一家三口人居住。

葛红花开心不已:“爸爸和大伯是我最亲的家人,只有把他们带在身边我才放心。”

这样,她就不用每天紧急忙慌地来回在家和学校之间奔波了。

学校就是家,家就是学校,更方便她的工作和生活。

(爱心志愿者探望两位老人)
上班的第一个月,葛红花拿到了1500块钱的工资。

她自己没舍得花一分钱,而是用200多块钱给两位父亲添置了新衣。

看到他们穿上新衣服后,皱纹丛生的脸上挂满笑容,葛红花感到无比幸福。

但因为两位老人身体不好,每天都需要服用药物。

一家三口的日常开销,仅靠葛红花的教师工资,远远不够用。

所以,在周末、寒暑假的时候,葛红花会出去打工。

她在快餐店端盘子、打扫卫生。

回到家后继续照顾两位父亲,不辞辛苦,毫无怨言。

就像当年,葛保田为了她有奶粉喝,一天能装10车货;

葛保尧为了她能喝到母乳,厚着脸皮去向别人讨要。

尽管如此辛苦,但她依然能把自己的本职工作完成得非常出色。

同事说:“虽然每天要照顾养父和养伯,但是葛红花所带的班级成绩,一直在年级里排名前三,我们都很敬佩她的精神。”

贫穷的三口之家就这样走过了一年又一年。

虽然辛苦,但只要一家人在一起,对葛红花来说,就是最好的安慰。

2015年,教学业绩突出的葛红花,被调去蒙城县附小。

她向学校申请了公租房,依然带着两位父亲一起“上班”。

他们住进一间60平的公租房里,那是他们最好的安身之处。

大伯和自己住在单独的卧室,爸爸睡在客厅的医疗床上。

这床是她花费2000元为爸爸专门购买的。

她说:“医疗床可以推动和升降,这样就可以随时推着爸爸去院子里晒太阳。”

一家人的生活水平,也随着葛红花工资的提高,慢慢有了改善。
父亲在,家就在

好景不长,2018年,葛保田因为脚部、肺部感染住进ICU。

一天的进口药物费用、其他的治疗费,加起来要2000多块,几乎是葛红花一个月的工资。

这对于他们这样的家庭来说,无疑是一笔巨款。

(葛红花和两位养父)
家里的钱用完了,葛红花便四处借钱为爸爸续命。

很多人劝她放弃,因为老人年事已高,长期多病,希望渺茫。

但葛红花坚决不同意:

小时候,他们没有放弃我;

现在,我也不能放弃他们。

就这样,葛红花一边上班,一边打工凑钱,一边照顾葛保尧,再苦再累她都不怕。

因为她坚信,一切都会好起来。

听闻葛红花一家人的事情后,学校组织了教师捐款。

县妇联和县文明办也送来慰问金,希望能帮助这个艰难的家庭渡过难关。

来自社会的关爱,更给了葛红花坚持下去的勇气。

也许是葛红花的孝心感动了上天,一个月后,葛保田醒了,从ICU搬回普通病房。

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葛保田的身体大有好转,葛红花为爸爸办理了出院手续。

日子又一如往常。

为了能缓解爸爸身子僵硬的问题,葛红花再次认真学习了护理和按摩手法。

她每天为爸爸擦身、翻身、换尿不湿、喂饭。

这位半路出家的“护士”,把父亲照顾得妥妥当当。

除此之外,她每天还要照顾大伯葛保尧,督促他按时吃药。

虽然大伯依然认不得葛红花,但在她为大伯擦去嘴边口水的时候,大伯总会裂开嘴,朝她呵呵地笑。

葛红花说:

“爸在,家就在。

哪怕爸迷糊了,不会喊我的名字。

但只要能呼吸,能吃我做的饭,我就感觉很幸福。”

(葛红花讲述自己的人生故事)
直到现在,已经34岁的葛红花还没有结婚。

她依然守候着两位父亲,三个人相依为命,相扶相持。

而她至极之孝的故事也被许多人知晓,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

为表彰葛红花,相关部门相继为她颁发了“亳州十大新闻人物”、“安徽好人”等奖项。

而这个三口之家,也被评为“安徽省最美家庭”、“全国最美家庭”。

2019年,在中央文明办举办的“中国好人榜”活动中,葛红花再次获得“中国好人”的荣誉。

面对这些荣誉,葛红花非常平静。

她表示:“这些头衔都是身外之物,而照顾好两位父亲,才是最重要的。”

他们在,才是家;有家,才有温暖,辛苦才有意义。
一生回报,难偿父恩

葛红花说:“父亲的养育之恩,我要用一生来回报。”

葛保田和葛保尧用尽半生将葛红花抚养成人。

而现在,葛红花正在用她的一生来回报他们。

(葛红花和两位养父)
什么是亲情?

尽管他们之间没有血缘关系,但葛红花与两位父亲之间的感情,早已超越了血缘亲情。

他们是彼此的依靠和信仰,是生活中支撑彼此的动力。

而这,就是家的意义。

爱在,家就在,有了能够遮蔽一切苦难的港湾,生活再苦,便也不怕了。

如今,大伯葛保尧81岁,爸爸葛保田78岁。

祝愿他们在女儿葛红花的悉心照料下,安度一个平和幸福的晚年。

看了葛红花和两位父亲的故事,我们眼前浮现的,便是那句最朴实的话:

人间自有真情在。

作者:朱小鹿&一荟儿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