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武汉大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专业博士,新加坡国立大学(NUS)博士后,一门心思搞科研,业余写稿不荒废,努力给你惊喜。
——朱小鹿

施正荣的前半辈子,可谓起起伏伏。 出生的时候,因为家境贫困,亲生父母留下了一母同胞的哥哥,将他送给了同村的养父母。在养父母家,除了上学,他在各种各样的农活中度过了童年时光。即便如此,凭借聪明好学,他16岁考上大学,20岁读研究生。之后,施正荣成功获得前往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大学留学的资格,师从国际太阳能电池领域泰斗马丁·格林。
他在获得博士学位的同时,也成功取得澳大利亚国籍。2000年,37岁的他回国创业,成立无锡尚德太阳能电力有限公司。仅仅过去7年,公司破产重组,他的信誉也跟着破产,被尚德扫地出门。在澳大利亚养精蓄锐之后,他悄悄重返太阳能邻域。
2019年凭借25亿身价,重登福布斯富豪榜榜单。 1963年,三年自然灾害才过去一年多,江苏扬中太平村并没有恢复元气。可以说,家家户户基本连温饱都够不着,只是饿不死而已。在这种情况下,村里一户陈姓人家,因为在这一年生下了第三胎,一对生龙活虎的双胞胎儿子,陷入了烦恼忧愁。而一条河之隔的施家,却因为生下的孩子不幸夭折,而陷入了悲伤。两家人商量之后,做了一个决定。
由施家收养双胞胎中的弟弟,并为他取名,施正荣。农村里,很多人都喜欢茶余饭后,说一些家长里短打发时间。施正荣早早地就从大人们、或者是吵架的小伙伴的口中,知道了自己的身世。不需要求证什么,一河之隔的陈家哥哥的模样,就是最好的证明。可以说,从那以后,被遗弃的阴影一直纠缠着他。
让他喘不过气的同时,也造成了他敏感、自尊、要强、缺乏安全感且拧巴的性格。
如果在施家的生活相对幸福些,或者说,比在亲生父母身边轻松些,或许,阴影的伤害会小一些。收养施正荣之后,施家后面还生了几个小孩。
作为家中长子,施正荣小小年纪,就不得不开始为大人分担家务、为家计操劳。从日常的扫地做饭、打猪草、剁猪食、喂鸡喂猪,到锄草插秧,跟着大人一起编织暖壶套售卖,他样样都要干。而陈家哥哥作为家中幼子,家务农活有上面的哥哥姐姐帮忙干,他可以独享清闲。每次自己干活累得要死,抬眼却看见,和自己一个模子里刻出来的哥哥,跟村里其他的小伙伴在玩耍、打闹。
施正荣免不了要问一问苍天,为什么?条件好的,会大宴宾客,为孩子庆祝生日;
即便条件有限,也会弄几个好酒好菜,请亲近的亲朋好友,坐一坐,热闹热闹。两兄弟十岁生日那一天,陈家便邀请了相熟的人,一起吃酒。有个伯伯买了两套流行的军装,送给施正荣和陈家哥哥当生日礼物。陈家哥哥很快便穿上军装,和一群小伙伴风风火火地,玩起了警察捉小偷的游戏。施正荣却没有穿上新衣服,他只是站在河这边,看着对岸,也不过去。 偶尔与亲生母亲见面,施正荣都透露出,自己不喜欢干农活。送出去的孩子,泼出去的水,各人有各人的命,她也无能为力。眼看亲生父母没有给他任何回应,施正荣渐渐地什么都不说了,变得更加沉默寡言。不知道是觉醒得比较早,明白只有知识才能改变命运,还是天生就有求知欲,对读书有兴趣。
施正荣开始喜欢往学校跑,站在教室外,听老师讲课。养父母见他这么好学,也不耽误干活,便将他送到学校读书。这种一边干活、一边读书的日子,持续到他13岁,考上了高中,才结束。1979年,高考才恢复两年,年仅16岁的施正荣便参加了高考。或许是为了提高自己的录取机会,他填报了冷门专业,长春理工大学(原长春光学精密机械学院)光学仪器专业,被成功录取。作为村里少有的大学生,施正荣心里的压抑,不知道是否减少了一些。在同学们的眼里,施正荣是一个不吝言辞的高冷学霸。
他每天都在寝室、教室、图书馆、实验室来回穿梭。1983年,他成功考取中科院上海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乘此机会,他想同陈家哥哥一起见见世面,便准备进一家高档餐厅吃饭。多年后,陈家哥哥回忆,当时施正荣就有些恼怒。
他转头就走的同时,说道:”我将来一定要当洋人!“但是,不管是不是,都能说明,施正荣比较要强。
而且有能力凭借自己的努力,让自己的专业水平,达到一般人难以企及的高度。因为,1988年,也就是施正荣硕士毕业两年后,他获得了公费留学的资格,前往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大学物理系深造。 为期一年的留学生活很快结束,但施正荣也硕果累累,发表了多篇学术研究报告。正是因为这些成绩,原本该回国了的施正荣,被素有“太阳能之父”的马丁·格林教授看中,将他招到了自己的实验室里来。彼时,马丁教授的实验室正在研究,既能降低太阳能电池成本,又能大规模应用的项目,薄膜太阳能电池。施正荣接触这个项目后,凭借自己高超的悟性和细心的研究,仅仅只用了半年时间,就成功将薄膜硅附在了玻璃上。凭借着多晶硅薄膜太阳能电池技术的研发,施正荣获得了博士学位,并成为了该校太阳能研究中心的一名研究员。随后,他还取得了澳大利亚国籍,真的成为了一名“洋人”。1995年,施正荣再次受邀马丁教授,前往他筹建的太平洋太阳能研究中心任职,薪水优渥。在研究所待了几年之后,他发现,在自己所研究的领域里面,已经很难找到同级别的对手了。
平日里,他想找个人探讨探讨理论,都找不到。而且,不管是在大学里,还是公司里,他所在的职位都已经做到顶了。考虑到全球环境恶化,能源枯竭问题迫在眉睫。
思前想后,他向上司提出,想将太阳能电池进行开发应用,让人类真正使用到这种可再生能源。陷入苦恼的施正荣听朋友说,国内在太阳能光伏产业方面,还是一片空白。
如果他回国创业,应该很快就能做出成绩。毕竟,当一个人在一个领域,将自己做成了权威。
那么,他很容易陷入舒适区。打破舒适区的方法之一,是在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当下,继续攀高峰,以期取得更多更大的突破。打破舒适区的方法之二,是重新换一个领域,去进行深耕。但是,坊间还有一种说法,说施正荣只是该研究所里一个普通的研究员。
因为他在研究所的项目要黄了,迫不得已才选择回国创业。毕竟,施正荣在访谈中说的话,已经不止一次被人认为是谎言。比如,他曾说自己上高中时,是三好学生。
但他的同学却说,他从没有获得过三好学生的称号。比如,他说成立尚德时,自己带了40万美金入股。
但有人指出,他只是凭借技术入股,并没有现金之说......不管真假,都可以看出,施正荣太过敏感和自尊,总想向大众展示自己优秀的一面。 施正荣在澳大利亚“高处不胜寒”的时候,1998年5月,中国签署了《京都议定书》。这是人类第一次,准备以法规的形式,来限制温室气体的排放。
同时,也使得全球,都开始关注可再生能源。在将近一年的时间里,施正荣拿着自己的创业计划书,走了很多城市。
他向很多地方领导,描述过自己的创业前景:
“给我800万美金,我给你做一个世界第一大企业。”虽然那个时期,国内大量引进国外技术。
但对于施正荣的“大言不惭”,很多人还是抱观望态度,只有无锡行动了起来。在伯乐李延人的牵线下,施正荣获得了几家无锡国有企业的投资,成立了尚德,并且在很多方面走了绿色通道、获得优待政策。在太阳能领域,国内一片空白,确实有发展前途。
但这也意味着,最初的一段时间,国内根本就没有市场,来接受产品。因此,2002年,尚德第一条生产线投产运行后,生产的产品根本就卖不出去。整整三年,尚德一直都在亏本的状态中。
施正荣每天都会在企业里面转悠,跟员工们一起吃饭,给他们打气。终于,2004年,德国重新修订了《可再生能源法》,给予大阳能发电者为期20年、金额不小的补贴。随后,欧洲其他国家,相继出台类似法规,整个欧洲的太阳能发电市场,彻底爆发。仅仅这一年,尚德的产值就翻了十倍,纯利润将近2000万美元。对于给尚德投资的那些企业的退出,以及很多骨干的离去,有报道称,这是尚德在某些人的帮助下,完成私有化的过程。然而,另外一个版本却说,施正荣过河拆桥、卸磨杀驴,重用自己的亲信,将尚德变成了一个家族企业。比如,不仅仅七大姑八大姨在尚德,他将自己的高中教师,也招进了尚德。 如果仅仅只是这些操作,施正荣的声誉,也不会跌落得那么彻底。2005年12月,在资本的追捧下,尚德在美国纽交所挂牌上市,成为中国首家登陆纽交所的民营企业。同年,他以186亿身价,成为中国首富,并被纽交所聘任为国际顾问,是30名顾问中,唯一的一位“中国人”。美国《时代》周刊,先后赋予他“环保英雄”、“绿色国家年度人物奖”、“可以拯救地球的50人之一”等称号。还有人称,他将中国的太阳能事业,与国际太阳能事业的差距,缩短了15年。没有人明白,他到底是因为环境的改变,不得不开始展示自己;
还是,骨子里,他原本就是一个喜欢交谈、愿意社交的人。
只是因为幼时的环境,迫使他不得不压抑自己。在巨大的名利面前,施正荣开始了报复性地消费,和表现自己。他一改往日惜字如金的性格,在各个座谈会、论坛上,开始侃侃而谈。但可以看出,他还是比较享受这种指点江山、激昂文字的感觉的。有一次,在光伏产业受到国际环境影响,业绩产生下滑倾向时,他甚至指着一众大人物和同仁,大声道:”你们回去后要好好反思一下。“另外,尚德上市时,他曾对身边人说:
”从此以后,我再也不会去挣一分钱,我就花钱。“如果说,给养父母造豪华别墅,是返哺之恩;
那么,在施家与陈家之间的那条河上,造一座“博士桥”。
可能仅仅就是为了弥补儿时,有家不能回的遗憾了。如果说,他斥巨资,在公司总部建一面全球最大的光电幕墙,是为了给尚德造势;
那么,成立“施姓家族慈善基金”,号称一年花6000万做公益,却被曝出诈捐,简直就是沽名钓誉了。何况,他还买了10多辆顶级豪车,见不同的人,开不同的车;
仅仅参加一个会议论坛,就花126万包机前往;
日常随行的保镖,高达数十人。或许,虚荣而缺乏安全感,想要向养父母、亲生父母、乃至所有人,证明自己,更能解释这一切。就在他过着纸醉金迷的生活时,却不知道,一场灭顶之灾,在等着他。 当时包括尚德在内的,很多中国太阳能产业,做的其实只是一个“加工”工作。国内人称,这就是一个“两头”在外的企业;
做的还是牺牲中国的环境,来换取海外国家绿化的工作。可惜,在巨大的利益面前,很少有人冷静下来,思考这个问题。仅有的那么几个发现市场过热,而开始转型,走技术路线的企业,都笑到了现在。施正荣为了确保自己能够以相对优惠的价格,购买到硅片,先后与两家海外企业,签订了为期十年的长期合同。合同约定,尚德每年以固定的价格,购买固定数量的硅片。
否则,要交天价违约金。如果说,这是尚德经济破产的诱因;
那么,施正荣与亚洲硅业,签订了类似合约的做法,就让他走上了,信誉破产的道路。这家刚刚成立不久的企业,获得了尚德时间长达16年,资金高达15亿美元的、无条件支付合约。而种种迹象表明,亚洲硅业的幕后抄手,很可能就是施正荣本人。2007年,美国次贷危机爆发,很快波及欧美的太阳能市场。很多国家降低了太阳能产业扶持力度,使得太阳能产业大面积缩水;
同时,为了保护本国的企业,他们开始大幅缩减产品的进口数额。对于靠出口产品而崛起的尚德,毫无疑问地,遭到了打击。屯了大量的硅片,却卖不出去。
收益缩水的同时,尚德还得向上游供货商,交付天价违约金。其实,在曝出亚洲硅业实际超控人,可能是施正荣之后,地方和各大企业,已经不是那么信任施正荣了。当尚德处在生死存亡之际,国开行准备给尚德注资。
条件是,希望施正荣拿出一个能够与尚德共存亡的态度来,以个人全部资产做无限责任担保。后来,地方表示,让本地公司接盘尚德,条件是施正荣退出在尚德的股份。他说:“我有这么多的职工,你不救我,我就要关门。”在当时,到底是觉得地方一定会救尚德,还是因为缺乏安全感,想将钱财牢牢抓在手中。
还是有其他打算,导致他对尚德袖手旁观,除了他自己,怕是无人知晓。他一边向美国投资者确保,尚德一定能按时还债;
一边向地方保证,自己能够让美国投资者延期,给尚德喘息的时间。董事会认定他将尚德的资产,转移到了亚洲硅业,损坏了董事们的利益,将他逐出了董事会。 也有人说,当时国内的太阳能企业,都陷入了疯狂。
施正荣只是被环境裹挟,才造成了尚德最后的结局。虽说,确实有部分原因在此。
但作为一个企业的决策者,施正荣自己的问题更大。在外人看来,他只抓取眼前的利益,没有看到技术短板、导致国内市场不景气这个致命伤。可是,同样在当时成立的、西安隆基硅材料股份有限公司,就克服重重困难,突破技术障碍。
也成就了如今,市值4730亿的隆基股份,被人称之为,另一个华为。2014年,被逐出董事会的施正荣,在澳洲养精蓄锐的那段时间,一家研发晶硅薄膜产品,名为上海羿仕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注册成立。2016年,施正荣带着上海羿仕新能源的新产品,亮相央视《对话》。2019年,他已经成为了上海羿仕新能源的董事长,以25亿身价,再次登上了胡润百富榜。对此,人们很难不猜测,当初他弃尚德于“不顾”,不仅仅是认为地方一定会保尚德,另一个原因,怕是因为他已经为自己安排好了两条退路。如今,左手亚洲硅业、右手上海羿仕新能源的施正荣,要原材料有原材料,要技术有技术,只要市场这股东风吹起,他就能将之变成真金白银。随着全球能源短缺,可再生能源成为市场的新宠儿,已经确认无疑。全球的太阳能市场,差不多都向有技术的施正荣,敞开了大门。这两年,在全世界各地展开的新能源相关论坛会议上,大多都能看见他的身影。另外,亚洲硅业也一直在申请上市,施正荣想重返资本市场的野心,昭然若揭。他的品行如何,外人不好下定论。
但他的性格有缺陷,却是不争的事实。当他的公司再度上市时,股民们如何选择,怕是一道难题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