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SAAS专题】:怎样解决SAAS产品「标准化」和「定制化」之争(上)

 lorio 2022-04-26
为什么SAAS产品会有标准化定制化,分别从它的产品提取标准化需求,这是主线;以及如果把一些需求定划分为定制化,如何去处理。最后希望形成这样的一些共识:首先是能够正确的看待标准化和定制化,理解SARS的本质和最终的价值,站在一个创业者的角度去看待我们的产品和我们的服务对象,规划标准的产品,打造标准的产品,这是我们最终的目的。然后当我们遇到定制化产品的时候,也可以有一个合理的办法去化解,以对立统一的态度去看待一个又一个对立诉求的现象。

为什么SAAS产品会有标准化和定制化之争?

想一想定制化和标准化的举证,是一个一个很古老的,也是很忧伤的故事。
曾经有一个人是个产品经理,干到35岁没办法,只能去开网约车了。有一天他发现原来他老爹是很有钱的人,他就开始炫耀了,客人一上车他就摆阔,说自己有车有房可以自己做主,除了他爹谁也命令不了他。这时候你就说向左拐,他就说好的。
这就是一种普遍现象,当你认为自己可以自由的主宰自己的产品的时候,其实往往还是被市场束缚的。
当我们拿到一个产品去规划项目的时候,一个SAAS产品,就好比吃着火锅唱着歌,但冷冷不丁的就噗通一声掉水里了,就被劫了。对方的一句话你最终还是要加功能,最后活成了自己不想看到的样子。这个现象会给我们带来很多的这种不痛快。因为定制化的需求的产生,让我们的原来的计划都跑偏了。这是一个普遍的问题。
专家分析中国的SAAS行业的阻碍性的因素,其中有一条就是行业服务缺少标准化,这是一个中国市场的现状。就是行业的标准缺失导致了我们很难对它进行标准化。
那么是中国的个例吗?也不是,只是国外公司有自己的化解办法。比如说像sales force,它是通过一个定制化的平台,做了一个pass平台去解决这样的问题。
那么究竟是什么诞生了定制化呢?两个层面:
第一个层面:我们去为一个客户服务的时候,本身可能这种服务方式就是定制的,就是甲方乙方,就是要为他私人定制的。在这种情况下,也就是我们常规的外包项目,你做什么那都是甲方说了算,因为你的项目性质已经决定了。
但是另外一种,当我们不是做一个项目,而是一个产品的时候,为大众的用户服务的一个通用性的产品的时候,当我们定义一个标准化产品的时候,在需求层面上产生了分歧。

问题产生的具体的原因,可以归结为这几个方面:
第一个方面就是服务商的市场取舍
其中首先就是业务,要选择哪个赛道,其次对赛道的不同的群体的客户筛选

如果SAAS产品的行业在各个领域分布,那选择的这个赛道会影响产品定制化标准化的程度,这种争议产生的剧烈程度决定SAAS产品的调性。

第二个方面是客户心理
相对于SAAS来说,一是用户没得选。比如微信,它不像一个商品产品一样的,如果说你隔壁家采用的是另外一套SARS产品,然后你用的是这家操作产品,那么一旦别人的产品多了一些,其实你用不到的功能你也会在心里去做对比的。
二是付了费。付了费之后,用户在心理上会觉得自己是拥有它的所有权,用户从心理层面上认为他有这样的一个定制化的权力。
第三个方面是产品经理工作的本身
产品在定义一个功能的时候,尤其是做B端产品,每一个功能其实都是对业务场景的一个映射。锁定一个业务段,接下来去做功能单元,那么每个业务段的场景的一个枚举,就意味着功能单元做的多细,覆盖面多大。
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是因为产品经理的个人能力导致这种偏差的话,就会产生一种真的或者是假的定制化的一些需求,或者说误判,或者是真的存在,它偏离了我们标准化所要达到那个效果。
两个小工具帮助产品经理避免问题:
一个是MECE(参见【职场有料】专题),一个是黄金群。
第四个方面是SAAS产品起源于软件,但成功于服务。
这里的服务包括什么?可能需要一些智能化的,甚至需要一些数字孪生的技术出现。那么服务于这些公司的情况下,会随着它的业务也要做一些变更。这种变更的过程其实是一种升级,还有一些优化,也就是它的业务在平行的扩展的情况下,我们依然是做需要做一些平行的同级的优化的,那么在这个过程当中会引入更多的这种差异化的需求。
而整个服务随着这些功能的不断的优化,是为了维持我们的续费。
第五个方面从用户群体来分析
用户群体分为这三类,第一类就是小微企业,第二类就是中型企业,第三类是大型企业,这些企业它有自己的特点。
通常来说小微企业去做标准化,相对来说接纳的程度比较好一点。为什么?因为它本身数字化程度不是很高,甚至不需要依赖软件也能够运行;其次他自己并没有一些很强的一些个性化的标准。
所以当产品推向他的时候,甚至是对他习惯的塑造,他不会挑剔,其实他也没有什么话语权。
但是遇到大企业的时候,往往做得更加深,属于 DIY玩家,他需要更高的智能化,更高的扩展性功能,因为他做完了主体功能,会向周边有一些延伸,每一种延伸对他来说都可能会需要用到一些SAAS产品的辅助。
这里面举了一个小例子,就是金蝶,金蝶在最近的一些项目当中,就是在做这些大企业的定制化工具。为什么?遇到大客户的时候,他依然是搞不定的,就是很难有办法用标准化去一刀切,让你推不下去怎么办?对这些中大型的企业客户撒手不管,就被竞争对手就抢走。

那么怎么办呢?逐个去击破。进行一个一个逐个的定制化开发,在定制化的过程中去寻求中下游行业是否可以去兼容的状态,同时是不是能兼容小企业的切入手段。
这种工作很难,开展工作的时候两个产品经理同时的进行合作,一个专攻业务,一个是主攻产品。
但是在工作过程依然遇到很多的挑战,比如说大企业要求自动化程度很高,算法很严谨,整个过程要采取一个无人化,于是每一个算法一旦出了疏忽,当经历了若干环节到了下游之后,这个算法出来结果就是错的。

它要求的容错性能很严格。

第六个方面是存量市场和赛道积压。
2015年以来B端产品市场,都说它已经是一个红海市场了,剩下的想要进入,最好能够通过一个存量市场的切入。要有这样的机会,有这样的资源的话可以。如果没有的情况下,其实很难来进入去占据一个市场的健康挤压。

通用型的产品就已经有很多巨头抢占了市场,比如微信,企业微信的直播,还有钉钉直播,这些你根本就没有办法去切入了怎么办?只能去选择更加垂直的领域。那么垂直的领域本身就带有一些行业很明显定制化的属性
第七个方面用户的选择取舍
用户的选择要素天然就存在着矛盾。
用户在选择产品的时候,首先要考虑费用,费用要求低,低的SAAS产品我们就要标准化了,但是他又要求兼容,这二者是第一组的矛盾。

第二组的矛盾是简单易操作。标准化的,容易被普遍接受,但是安全性又得不到强保障,因为要统一化的进行部署,就没办法私有化部署,所以从用户的角度凸显了这一组矛盾。
如何去实现提取成标准化后的SAAS产品?
为了做好一个上市产品,依然是要想办法去提取它的标准化需求,并且把这个标准化的产品尽量干净漂亮的定制出来,这一点其实是产品经理最渴望达到的。
首先理解一下什么是标准化:
这个概念背后体现了两点:
第一点是业务的标准化,也就是做这件事情,它本身是有一个标准化流程的,这个流程可能是公司内部的一个标准,或者说企业和企业之间的标准,还有一种是国际上的标准,那么它意味着需求的稳定性。
如果没有这种标准,就像价格随着价值波动一样的,它是不稳定的。
所以说标准的产生对就是一个基石,它会让我们的需求显得稳定。这就是为什么说我们做B端产品,希望这个产品经理是入行的,因为这样的话他能抓到一些普遍因素。
第二点是客户之间的标准化,公司是不一样的,客户本身的习惯素质和公司的培训制度管理制度,也会决定了企业对产品的信息化和数字化要求程度不一样,这就意味着我们产品或者说是格调调性也是不一样。
在做一个行业的一个产品的时候,首先我们就想办法找到它的标准化的东西,但是这个过程是依赖于要找到它业务上的一个支撑,同时要锁定一个客户,而且客户才是你的标杆,可能你目标的大量客户他并不是标准化的客户
明白了这个标准化的原理之后,如何去敲定敲定这个标准化,我们究竟以谁为标准化,也就是市场是存在一个上帝视角的标准化的,但是具体到我们的产品,如何去把它转化成为自己产品所对标的标准化。
从哪里解决呢?从这几个方面:
第一个是市场定位
MRP,以市场为导向。
首先找到市场需求,然后再看有没有能力把它拿下。
STV理论:瞄准一个市场,并且验论证它的可行性。锁定一个行业,锁定一个群体的情况下,对整个用户进行分层进行份额切割通过论证认为自己的商业周期和这个产品的周期能够达到目标盈利的话,可以锁定这波用户群体。通常来说,初期切入一个群体,这样的 SARS产品应该从小微企业入手。
因为越往大的方向越容易被牵着鼻子走。

第二个是功能抽取
去思考我们的用户,对用户进行用户故事地图的梳理,圈定它的活动范围,需求范围,然后需求分析,最后找到它收敛点
找到收敛点的意思就是基本上你能满足这波用户的核心的需求了,可能就是80%的需求。通过产品功能的覆盖来表达从产品经理做产品的角度,如何让这个产品覆盖标准化尽量去覆盖标准化的用户群体。
覆盖面外面的就是我们可能无法触及到的用户,这就是克制。
鼓励自己的运营人员出去开一个小公司,他有卖家的身份出现的情况下,他同时也是我们的用户。有两个好处:第一个就是公司会给他倾注一些注意力,一些资源,这种情况下它其实可以获得利润进行分成,其次他用我们的软件,那么我们可以定期的不停的去进行深切探索,需求究竟应该怎么做,是双赢的。第二个就是可以用标准客户的合作,孵化,不需要投资那么多,这种合作的方式与对方签订协议。用我们的系统,然后我教会你怎么用,过程当中你要按我的说法去运营,这样的话我保证你能够提升多少的效益。他把自己的能力转移到线上了,然后获得的盈利对我们来说是一个标杆,这种标杆也是我们以后推广的一个模板,更有利于复制到更多的企业当中去,是宣传的一个契机。
第三个就是从存量的总的用户群体去切入
赛道挤压的情况下,存量的总的用户是一个很珍贵的资源
第四个就是用户的回访
不断的去收集反馈,对于很明显不支持你的,或者说支持你的,分别进行沟通交流,收集他的信息。
第五个就是MVP
存量市场,把现存的商户作为基础的目标用户,种子用户,通过这种用户的筛选,最后锁定了10个平台,然后再通过这些平台的客户用了哪些功能是需要我去实现,锁定了功能,第一期一个通用的功能定下来了。这就是一个通过存量的客户去切入的实现路径。很显然这个功能做出来之后,它一定是对现有用户是ok的,就是一个标准化产品,可以通过这样的方式实现。
在标准化的过程中,如何去规避一些风险呢?
有几个原则:
第一个就是单点突破,也就是在做产品的时候,尽量是做一些简单一点的,有强有力的用户愿意付费的核心需求。
第二个就是快速构建,也就是一个字是快。早期必须快速的去抢占一些市场,因为你在做的这个同时竞争对手也在做,所以我们只有是以快打慢,然后占领市场之后,用户给你纠结的时候,我要这样那的时候,在那时我们已经占据主动了。
首先要快速拿下这个市场,其次就是给他看我决定要给你做什么,然后通过一个快速后期的成熟期和发展期的发展,构建第二成长曲线,或者说打造自己的护城河。
第三个就是反复的回到市场去反向验证
不能是单向的。

有几个注意点:第一个要注意目标群体,这个目标群体包括使用者、付费者,拿下了他的老板基本上就ok了,要明白在这个服务的行业中什么是它的主业务和高价值业务,因为这两点是他愿意付费的。
拿下愿意付费的人群,其次就是拿下愿意为这种有价值的功能付费的业务路径,把这样的功能做好最后就是考虑它的兼容性,因为后续还要做很多的扩展或者说是升级。
需要下沉到市场去,真的触动到用户的一个切身的利益,才能够塑造我们的标准。
我们心中依然会排斥一些需求。因为从产品经理的基本的素质上,我们能判断有些需求是不该做的,要么是小众,要么是这种成本和收益不成比例的需求。其实把这类需求通通都可以归结为定制化需求,我们先把它归类为定制的,其次再考虑定制化需求如何去处理的问题。
于是第一步我们就需要识别定制化的需求。
下一节将分享定制化需求的识别原则,管理办法,应对措施,平衡产品和客户的双重需要。

【职场硬实力】:云原生」「微服务」「Service Mesh」「K8s」「Docker
【职场软实力】:职场养分」「职场软实力
没有实践的知识和理论,就难以内化成自己的能力。一定要实践啊朋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