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牛黄

 草药君 2022-04-26

别名

犀黄、各一旺

性味归经

甘,凉。归心、肝经。

功能主治

清心解毒,开窍豁痰,凉肝利胆,息风镇惊。用于热病神昏、谵语,中风痰迷,惊痫抽搐,癫痫发狂,咽喉肿痛,口舌生疮,痈肿疔疮。

临床应用

1.用于高热烦燥,神昏谵语及惊痫抽搐等症。
神昏谵语、惊痫抽搐,多由于高热或痰热蒙蔽清窍所引起。牛黄能清心热、豁痰浊,可收开窍定惊的功效。在临床上本品常和清热药与开窍药如黄连、黄芩、山栀、麝香等做成丸散,应用于热盛昏迷惊痛。
2.用于咽喉肿痛腐烂、各种热毒疮痈。
牛黄为清热解毒要药,对热毒引起的咽喉肿痛、疮痈肿痛及一些外科疾患属于阳症者都可应用,常配合青黛、冰片等治咽喉肿痛;配金银花、七叶一枝花、甘草等治疮疡。


用法用量

内服:研末,每次1.5-3g;或入丸剂。外用:适量,研末撒或调敷。

来源

本品为牛科动物牛Bos taurus domesticus Gmelin的干燥胆结石。于宰牛时注意牛的胆囊、胆管及肝管中有无硬块,如有即为牛黄,应立即滤去胆汁,将牛黄取出(迟则为胆汁浸润而变黑)。牛黄原为病牛胆囊中的结石(少数为胆管、肝管的结石),故货源较少。现除此种天然牛黄外,尚有人工合成的牛黄,系按牛黄含有的成份,由牛胆汁或猪胆汁中提取,加工而成。目前临床上主要用人造牛黄,功效颇好。

主产北京、河北、内蒙古、辽宁、吉林、黑龙江、陕西、甘肃、河南。此外,四川、西藏、青海、广西、江苏、上海等地亦产。以西北、东北的产量较大。商品产于西北者,称"西牛黄"或"西黄";产于东北者,称"东牛黄"或"东黄";产于北京、天津等地者,称"京牛黄"。进口的牛黄,产于加拿大、阿根廷、乌拉圭、巴拉圭、智利、玻利维亚等地者,称"金山牛黄";产于印度者,称"印度牛黄"。进口牛黄的色泽、气味,均不及国产牛黄。

产地加工

除净外部薄膜,先裹以灯心草或通草丝,外面再包以白布或毛边纸,置阴凉处阴干。干燥时,切忌风吹、日晒、火烘,以防破裂或变色。本品大多取于胆囊,形较圆,商品称为"胆黄"或"蛋黄"。取于胆管、肝管者,呈管状,称为"管黄"

性状

①胆黄
完整者呈卵形,方圆形或三角形,直径0.5~3厘米。表面金黄色或棕黄色,深浅不一,细腻而稍有光泽;有时外部有一层黑色光亮的薄膜,习称"乌金衣";有的表面有裂纹,亦有呈麻面而不光滑的。质轻松脆,易于破碎。断面棕黄或金黄色,深浅不等,亦显光泽,有排列整齐的环状层纹,重重相叠。气清香,味先微苦,后微甜。入口芳香清凉,嚼之不粘牙,可慢慢溶化。以少许粉末,和以清水,涂于指甲上能染黄色,经久不褪,习称"透甲"或"挂甲"。

②管黄
呈管状或破碎的小片,表面不平或有横曲纹。长约3厘米,直径约0.5~1.5厘米,表面红棕色或棕褐色,不光滑,有裂纹及小突起。断面也有很少的层次,内心多有空隙,色较深。
上述牛黄以表面光泽细腻,质轻松脆,断面层纹薄而齐整,无白膜,味先苦后甘,清香而凉者为佳。

本品多呈卵形、类球形、三角形或四方形,大小不一,直径0.6~3(4.5)cm,少数呈管状或碎片。表面黄红色至棕黄色,有的表面挂有一层黑色光亮的薄膜,习称“乌金衣”,有的粗糙,具疣状突起,有的具龟裂纹。体轻,质酥脆,易分层剥落,断面金黄色,可见细密的同心层纹,有的夹有白心。气清香,味苦而后甘,有清凉感,嚼之易碎,不粘牙。

炮制

研为极细粉末用。

方选

 ①清热解毒,镇惊开窍。用于热病,邪入心包,高热惊厥,神昏谵语:牛黄100g 水牛角浓缩粉200g 麝香25g 珍珠50g 朱砂100g 雄黄100g 黄连100g 黄芩100g 栀子100g 郁金100g 冰片25g,珍珠水飞或粉碎成极细粉,朱砂、雄黄分别水飞成极细粉;黄连、黄芩、栀子、郁金香粉碎成细粉;将牛黄、水牛角浓缩粉、麝香、冰片研细,与上述粉末配研,过筛,混匀,加适量炼蜜制成大蜜丸600丸,即得。口服,一次1丸,一日1次;小儿三岁以内一次1/4丸,四岁至六岁一次1/2丸,一日1次;或遵医嘱。(《中国药典》安宫牛黄丸)

②开窍透毒,治痧症窍闭:西黄 琥珀 辰砂 梅冰 雄精各3克 羚角片 明乳香各9克 犀角片4.5克,各为细末,先用蜜、银花、紫花地丁各60克,川贝、川连各9克,煎胶打糊为丸,每丸重0.6克。每幼者1丸,长者2丸,用鲜石菖蒲叶3克,灯心3小帚,鲜竹叶36支,煎汤调下。(《重订通俗伤寒论》牛黄八宝丹)

③疮疹出定,脓汁不干,大便不通:牛黄1两,川大黄1两,粉霜1分,珍珠1分。为末,炼蜜为丸,如黍米大。每服10粒,人参汤送下。(《幼幼新书》败毒牛黄丹)

④清热泻火,散风止痛。用于头痛眩晕,目赤耳鸣,咽喉肿痛,口舌生疮,牙龈肿痛,大便燥结:牛黄2g 薄荷30g 菊花40g 荆芥穗16g 白芷16g 川芎16g 栀子50g 黄连16g 黄柏10g 黄芩50g 大黄80g 连翘50g 赤芍16g 当归50g 地黄64g 桔梗16g 甘草10g 石膏80g 冰片10g,以上十九味,除牛黄、冰片外,其余薄荷等十七味粉碎成细粉;将牛黄、冰片研细,与上述粉末配研,过筛,混匀。每100g粉末加炼蜜120~130g制成大蜜丸,即得。口服,一次1丸,一日2次。(《中国药典》牛黄上清丸)

⑤治风邪,除热中:金箔(十片.研) 牛黄(研.一两) 龙脑(研.一两) 犀角(镑.一分) 琥珀(研.一分) 人参(一分) 丹砂(研.水飞.二两) 白茯苓(去皮.二两) 白花蛇(酒浸.去皮骨.炙.半两) 天麻(半两) 白附子(炮.一两) 僵蚕(炒.一两) 甘草(炙.一两),上为细末,入别研药和匀,炼蜜和捣一千杵,丸如樱桃大,以金箔为衣。每服一丸,细嚼,温酒或温薄荷汤下,茶汤亦得,常服半丸,不拘时候。(《奇效良方》金箔牛黄丸)

⑥ 清热化痰,镇惊解毒。治肺热痰黄,咽喉肿痛,口疮牙疳,头面生疮,皮肤溃烂,周身发热:大黄30克 浙贝 黄连 花粉 赤芍 甘草 银花 连翘(去心)各15克 炒二丑12克 制没药 制乳香各4.5克 共为细粉对入:雄黄面7.5克 牛黄1.35克 冰片7.5克 麝香 珍珠各0.45克,研细和匀,每瓶装0.9克。周岁每次服半瓶,二三岁服1瓶,乳汁或糖水调服。(《全国中药成药处方集》小儿牛黄散)

⑦治胎毒疮疖及一切疮疡:牛黄三钱,甘草、金银花各一两,草紫河车五钱。上为末,炼蜜丸,量儿服。(《保婴撮要》牛黄解毒丸)

⑧ 治风壅痰实,蕴结不散,头痛面赤,心烦口干,痰涎壅塞,咽膈不利,精神恍惚,睡卧不安,颔颊赤肿,口舌生疮:牛黄(研)30克 南星(牛胆制)23克 甘草(爁)300克 紫石英(研,飞)麝香(研)龙脑(研)各150克 牙消(枯过研细)寒水石粉(煅)石膏(细研)各600克,为末,炼蜜为丸,每30克作30丸。每服1丸,食后用温薄荷、人参汤嚼下。小儿平常服半丸,急惊服1丸,用薄荷水化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牛黄凉膈丸)

⑨清热镇惊,祛风化痰。用于小儿风痰壅盛,高热神昏,惊风抽搐: 牛黄8g 胆南星200g 天竺黄70g 茯苓100g 琥珀50g 麝香4g 全蝎30g 僵蚕(炒)60g 雄黄50g 朱砂30g,除牛黄、麝香外,朱砂、雄黄分别水飞成极细粉;其余胆南星等六味粉碎成细粉;将牛黄、麝香研细,与上述粉末配研,过筛,混匀。每100g粉末加炼蜜90~100g制成大蜜丸,即得。 口服,一次1丸,一日1~2次;周岁以内小儿酌减。

⑩治肝脏中风,筋脉挛急,口眼歪斜,言语蹇涩,神思昏愦,并宜服之: 牛黄(研.二钱半) 龙脑(研.二钱半) 朱砂(水飞.二钱半) 麝香(另研.二钱半) 蝉蜕(二钱半) 乌蛇肉(酒浸.二两) 干蝎(炒.半两) 白僵蚕(炒.半两) 桑螵蛸(半两) 羚羊角(半两) 阿胶(炒.半两) 天麻(半两) 防风(去芦.半两) 甘菊花(半两) 蔓荆子(半两) 桂心(半两) 细辛(去苗.半两) 侧子(炮.去皮脐.半两) 独活(去芦.半两) 麻黄(去节.七钱半) 犀角(半两) 上为细末,和匀再研,每服一钱,豆淋酒调下,不拘时服。(《奇效良方》牛黄散)

(11)治牙疳,臭烂穿腮者: 牛黄 珍珠 琥珀 人中白 胡黄连 乳香 没药各3克 儿茶6克 硼砂1.5克 冰片0.9克,为末,擦患处。(《外科大成》牛黄生肌散)

(12)治诸风缓纵不随,言语蹇涩,痰涎壅盛,心怔健忘,或发癫狂,并皆治之: 羚羊角(镑.另研.一两) 麝香(另研.一两) 龙脑(另研.一两) 人参(去芦.二两半) 蒲黄(二两半) 白茯苓(去皮.二钱半) 芎藭(一两六钱半) 柴胡(一两六钱半) 杏仁(另研.一两六钱半) 桔梗(一两六钱半) 防风(去芦.一两半) 白术(一两半) 白芍药(一两半) 麦门冬(一两半) 黄芩(一两半) 神曲(一两半) 当归(一两半) 阿胶(炒.一两七钱半) 大豆黄卷(一两七钱半) 肉桂(一两七钱半) 干姜(七钱半) 牛黄(另研.一两二钱) 犀角(另研.二两) 雄黄(另研 八钱) 金箔(一千二百箔) 甘草(五钱) 乾山药(十两) 白蔹(七钱半) 大枣(另研.一百个),除大枣、杏仁、金箔、羚羊角、犀角、麝香、龙脑、雄黄另研,余药别研为细末,入羚羊角等七味。入内再研和匀。将大枣煮熟去皮核,捣烂如泥。同炼蜜为丸,每一两作十丸,金箔为衣。每服一丸,食后温水下。(《奇效良方》牛黄清心丸)

(13) 清热解毒,镇痉定惊。用于小儿惊风高热,手足抽搐,痰涎壅盛,神昏谵语: 全蝎120g 僵蚕(制)120g 牛黄24g 朱砂160g 冰片20g 黄连160g 胆南星80g 天麻160g 甘草80g,除牛黄、冰片外,朱砂水飞成极细粉;其余全蝎等六味粉碎成细粉,将牛黄、冰片研细,与上述粉末配研,过筛,混匀,即得。口服,一次0.6~0.9g,一日2~3次,三岁以内小儿酌减。(《中国药典》牛黄千金散 )

(14)治小儿惊热,发歇不定:牛黄一分(细研),川大黄半两,蝉壳一分(微炒),子芩半两,龙齿半两(细研)。上药,捣罗为末,炼蜜和丸,如麻子大,不计时候,煎金、银、薄荷汤下三丸,量儿大小,加减服之。(《圣惠方》牛黄丸)

(15)治热入血室,发狂不认人者:牛黄二钱半,朱砂三钱,脑子一钱,郁金三钱,甘草一钱,牡丹皮三钱。上为细末,炼蜜为丸,如皂子大。新水化下。(《索问病机保命集》牛黄膏)

文献摘录

1.《证类本草》

味苦,平,有小毒。主惊痫寒热,热盛狂 ,除邪逐鬼,疗小儿百病,诸痫热,口不开,大人狂癫,又堕胎。久服轻身增年,令人不忘。生晋地平泽,于牛得之,即阴干百日,使时燥,无令见日月光。(人参为之使,得牡丹、菖蒲利耳目,恶龙骨、地黄、龙胆、蜚蠊,畏牛膝。)

2.《增广和剂局方药性总论》

味苦,平,有小毒。主惊痫,寒热,热盛狂 ,除邪逐鬼,疗小儿百病诸痫热,口不开,大人狂癫,又堕胎。《药性论》云∶君。味甘。能辟邪魅,安魂定魄,小儿夜啼,主猝中恶,日华子云∶凉。疗中风失音口噤,妇人血禁,惊悸,天行时疾,健忘虚乏。人参为之使。得∶牡丹、菖蒲,利耳目。恶∶龙骨、地黄、龙胆、蜚蠊、常山。畏∶牛膝、干漆等。

3.《药性切用》

性味甘凉,清心利窍,豁痰安神,为惊痫入脏专药。吐出者,为“活黄”,最胜。杀得者次之。骆驼黄∶易得,不堪用;能乱真,磨指甲不能黄透者为辨。

4.《新修本草》

味苦,平,有小毒。主惊痫寒热,热盛狂 ,除邪逐鬼,疗小儿百病,诸痫,热口不开,大人狂癫,又堕胎。久服轻身,增季,令人不忘。生晋地平泽,生于牛,得之即阴干百日,使时燥,无令见日月光。

人参为之使,得牡丹、菖蒲利耳目,恶龙骨、地黄、龙胆、蜚蠊,畏牛膝。旧云神牛出入鸣吼者有之,伺其出角上,以盆水承而吐之,即堕落水中。今人多皆就胆中得之耳。多出梁、益,一子如鸡子黄大相重叠,药中之贵,莫复过此。

一子起二三分,好者直五六千至一万也。俗人多假作,甚相似,唯以磨爪甲舐拭不脱者,是真之。

〔谨案〕牛黄,今出莱州、密州、淄州、青州、 州、戎州。牛有黄者,必多吼唤喝,拍而得之,谓之生黄,最佳。

黄有慢黄若鸡卵中黄糊,在肝胆间;圆黄为块形,有大小,并在肝胆中,多生于 特牛,其吴牛未闻有黄也。

5.《名医别录》

有小毒.主治小儿百病,诸痫,热口不开,大人狂癫.又堕胎,久服轻身,增年,令人不忘.生晋地平泽,生于牛,得之即阴干百日,使时燥,无令见日月光.(人参为之使,得牡丹、菖蒲利耳目,恶龙骨、地黄、龙胆、蜚蠊,畏牛漆.)

6.《本经》

牛黄,味苦,平.主惊痫寒热,热盛狂 ,除邪,逐鬼.生平泽.

7.《雷公炮制药性解》

味苦,性平无毒,入心经。主大人癫狂,中风痰壅不语,小儿惊痫天吊,客忤口噤,除邪逐鬼,定魄安魂,能堕胎孕。须体轻微香,磨用色透,置舌上先苦后甘,清凉透心者为真。人参为使,恶龙骨、地黄、龙胆、蜚蠊、常山、畏牛膝、干漆。

按∶牛黄味苦,宜归心部,癫狂等症,何不属心,而有不疗者耶?雷公云∶凡使有四件。第一是生神黄,赚得者;次有角黄,是取之者;又有心黄,是病死者,后识者剥之,擘破取心,其黄在心中,如浓黄酱汁,采得便收于水中,黄沾水后,便如碎蒺藜子许如豆大,便如帝珠子;次有肝黄,其牛身上,光眼如血色,时复鸣吼,照水自有皮光,恐惧人,或有人别采之,可有神妙之事。凡修事先捣细研如尘,用绢裹,又用黄嫩牛皮裹,安于井面上,去水三四尺以来一宿,天明方取用之。

8.《本经逢原》

苦平小毒。试真假法,揩摩透甲,其体轻气香,置舌上先苦后甘,清凉透心者为真。喝迫而得者名生神黄,圆滑,外有血丝,嫩黄层多者为上;杀后取者,其形虽圆,下面必扁者次之;在角中者名角黄,心中剥得者名心黄,胆中得之名胆黄,则又次之。产西戎者为西黄,产广东者为广黄。

《本经》主惊痫寒热,热盛狂痉,除邪逐鬼。

发明:牛有黄是牛之病也。因其病之在心及肝胆之间凝结成黄,故还治心及肝胆之病。

《本经》治惊痫寒热狂痉邪鬼,皆痰热所致。其功长于清心化热,利痰凉惊,安神辟恶,故清心牛黄丸以之为君。其风中心脏者亦必用之,若中经中府者误用引邪深入,如油入面莫之能出,宜详审而用可也。


9.《本草衍义》

牛黄,亦有骆驼黄,皆西戎所出也。骆驼黄极易得,医家当审别考而用之,为其形相乱也。黄牛黄轻松自然微香,以此为异。盖又有 (音猫)牛黄,坚而不香。

10.《本草蒙筌》

味甘,气平。有小毒。各处俱资耕耘,黄色牯者为美。有黄凝结,两眼血红。因内热气熏蒸,无时鸣吼饮水。(亦好照水。)急以盆盛栈外,引之欲饮不能。渴甚必自吐来,伺者喝迫便堕。此生黄者《衍义》云∶喝迫而得者,乃名生黄。)价类黄金。暗室阴干,(忌见日月光。)成于百日。轻虚重叠可揭,嗅气息微香;(又等犁牛黄,坚而不香。)状若鸡卵黄同,摩指甲竟透。凡遇卖者,亦此辨真。再有角黄、心黄、肝胆黄,各从所得为名。杀剖间,或亦有。(今人得者,多系此黄。初如浆汁,取得便投水中,沾水乃硬如碎蒺藜,或皂角子是也。)功力虽次,亦可代充。恶龙骨、龙胆、地黄,畏蜚蠊、牛膝、干漆。忌常山勿用,使人参相宜。惟入肝经,专除筋病。疗小儿诸痫惊吊,客忤口噤不开;治大人癫狂发 ,中风痰壅不语。除邪逐鬼,定魄安魂。更得牡丹菖蒲,又能聪耳明目。孕妇忌服,能堕胎元。

11.《本草害利》

〔害〕小儿伤乳作泻,脾胃虚寒者忌之。东垣云∶牛黄入肝,治筋,中风入藏者,用以入骨追风。若中府中经者,误用之反引风入骨,如油入面,莫之能出,为害非轻。有平素积虚,而一时骤脱者,景岳以非风名之,尤忌用之。
〔利〕苦甘凉,泻心主之热,摄肝脏之魂,利痰凉惊,通窍辟邪,治中风入脏,惊痫口噤,能入筋骨以搜风,得丹皮菖蒲良,人参为使。

12.《本草崇原》

牛黄,胆之精也。牛之有黄,犹狗之有宝,蚌之有珠,皆受日月之精华而始成。无令见日月光者,恐复夺其精华也。牛属坤土,胆具精汁,禀性皆阴,故气味苦平,而有阴寒之小毒。

主治惊痫寒热者,得日月之精而通心主之神也。治热盛狂 者,禀中精之汁而清三阳之热也。除邪者,除热邪,受月之华,月以应水也。逐鬼者,逐阴邪,受日之精,日以应火也。牛黄有毒,不可久服,故不言也。

13.《本草便读》

甘苦微凉.芳香无毒.清心肝之烦热.达窍搜邪.假灵气以生成.疏风解毒.惊痫痰迷须取用.喉瘅痘后最相宜.(牛黄有广黄西黄两种.以所出处之地而命名.然考此物大抵皆因牛病而成黄.每每结于肝胆之间.因杀病牛而得之胆中者亦多.无论诸兽病黄者.内皆有黄.人亦如是.故所治之病.一切风痫寒热.安魂定惊.诸治皆属肝胆之病.所谓即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正如人之淋石.复能治淋之意也.若必谓牛食仙草所生.恐亦未必.用者再审之.)

14.《本草备要》

泻热,利痰,凉惊。甘凉。牛有病,在心、肝、胆之间凝结成黄,故还以治心、肝、胆之病(《经疏》云∶牛食百草,其精华凝结成黄,犹人之有内丹。故能散火、消痰、解毒,为世神物。或云牛病乃生黄者,非也)。清心解热,利痰凉惊,通窍辟邪。治中风入脏,惊痫口噤(心热则火自生焰,肝热则木自生风,风火相搏,胶痰上壅,遂致中风不语。东垣曰∶中脏宜之。若中腑及血脉者用之,反能引风入骨,如油入面。按∶中风中脏者重,多滞九窍;中腑稍轻,多着四肢。若外无六经形证,内无便溺阻隔,为中经络,为又轻。初宜顺气开痰,次宜养血活血,不宜专用风药。大抵五脏皆有风,而犯肝者为多。

肝属风木而主筋,肝病不能营筋,故有舌强口噤, 斜、瘫痪、不遂、不仁等症。若口开为心绝;手散为脾绝;眼合为肝绝;遗尿为肾绝;吐沫鼻衄为肺绝;发直头摇、面赤如妆、汗缀如珠者,皆不治。若只见一二症,犹有可治者),小儿百病(皆胎毒、痰热所生。儿初生时未食乳,用三五厘,合黄连、甘草末蜜调,令咂之良),发痘堕胎(善通窍)。牛有黄,必多吼唤,以盆水承之,伺其吐出迫喝即堕水,名生黄,如鸡子黄大,重叠可揭。轻虚、气香者良(观此则非病乃生黄矣)。杀死,角中得者名角黄,心中者名心黄,肝、胆中者名肝、胆黄。成块成粒,总不及生者。但磨指甲上,黄透指甲者为真(骆驼黄极易得,能乱真)。得牡丹、菖蒲良(聪耳明目),人参为使。恶龙骨、龙胆、地黄、常山。

15.《本草经疏》

牛黄,《别录》有小毒,吴普云无毒,然必无毒者为是。入足厥阴、少阳,手少阴经。其主小儿惊?经热,热盛口不能开,及大人癫狂痫痉者,皆肝心二经邪热胶痰为病,心热则火自生焰,肝热则木自生风,风火相搏,故发如上等证,此药味苦气凉,入二经而能除热消痰,则风火息,神魂清,诸证自瘳矣。

16.《本草汇言》

牛黄为治心之药,必酌佐使得宜而后可。故得丹砂而有宁镇之功,得参、苓而有补养之妙,得菖蒲、山药而有开达心孔之能,得枣仁、远志而有和平藏腑之理,得归、地而有凉血之功,得金、银而有安神之美。凡诸心疾,皆牛黄所宜也。

17.《医学发明》

中脏,痰涎昏冒,宜至宝之类镇坠;若中血脉、中府之病,初不宜用龙、麝、牛黄,为麝香治脾入肉,牛黄入肝治筋,龙脑入肾治骨,恐引风药入骨髓,如油入面,莫之能出。

化学成分

天然牛黄中含有胆红素(bilirubin),胆汁酸(bile acids)[包括胆酸(cholic acid)],脱氧胆酸(deoxycholic acid),胆汁酸盐,胆甾醇(cholesterol),麦角甾醇(ergosterol),脂肪酸(fatty acid),卵磷脂(lecithine),维生素D,无机元素钙,钠,铁,钾,铜,镁,磷等。尚含类胡萝卜素及丙氨酸(alanine),甘氨酸(glycine),牛磺酸(taurine),天冬氨酸(aspartic acid),精氨酸(arginine),亮氨酸(leucine),蛋氨酸(methionine)等多种氨基酸及两种酸性肽类成分:平滑肌收缩物质SMC-S2和SMC-F。
天然牛黄中的胆红素分为游离胆红素、结合胆红素和共价胆红素3种。其中结合胆红素结合的主要是葡萄糖醛酸,共价胆红素是指与蛋白(主要是白蛋白)共价结合的胆红素。

● 本内容仅供学习交流,若需用药,请遵医嘱

● 图片文字难免错误,欢迎留言探讨。

● 图片选配于网络,侵删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