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名 徘徊花、笔头花、湖花、刺玫花、刺玫菊 性味归经 甘、微苦,温。归肝、脾经。 功能主治 行气解郁,和血散瘀,止痛。用于肝胃气痛,食少呕恶,月经不调,跌扑伤痛,新久风痹,吐血咯血,赤白带下,痢疾,乳痈,肿毒。 ![]() 临床应用 1.用于胸肋疼痛,胸腹胀痛及乳房胀痛等症。本品气味清香,善能疏肝理气而解郁,主要适用于肝气郁结、胸闷痛及肝胃不和、脘腹胀痛、嗳气则舒等症,可配合白残花、佛手片等药同用;对于经前乳房胀痛可配青皮、橘叶、川楝子等同用。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1~2钱;浸酒或熬膏。 ![]() 来源 本品为蔷薇科植物玫瑰Rosa rugosa Thunb. 的干燥花蕾。春末夏初花将开放时分批釆摘,及时低温干燥。常生于我国中部以至北部的低山丛林中。庭院或花园中多有栽培。 ![]() 性状 干燥花蕾,略呈半球形或不规则团状,直径0.7~2cm。残留花梗上被细柔毛,花托半球形,与花萼基部合生,花托无宿梗或有短宿梗;萼片5,披针形,黄绿色或棕绿色,被有细柔毛;花瓣密集,多皱缩,展平后宽卵形,呈覆瓦状排列,紫红色,有的黄棕色;雄蕊多数,黄褐色;花柱多数,柱头在花托口集成头状,略突出,短于雄蕊。体轻,质脆。气芳香浓郁,味微苦涩。以朵大、完整、瓣厚、色紫、鲜艳、不露蕊、香气浓者为佳。 ![]() 方选 1.凉血五花汤《赵炳南临床经验集》 凉血活血,疏风解毒。治盘状红斑性狼疮初期,玫瑰糠疹(风癣),多形性红斑(血风疮)及一切红斑性皮肤病初期。偏于上半身或全身散在分布者。红花、鸡冠花、凌霄花、玫瑰花、野菊花各9~15克,水煎服。方中凌霄花凉血活血泻热为主;玫瑰花、红花理气活血化瘀;鸡冠花疏风活血;野菊花清热解毒。本方适用于血热发斑,热毒阻络所引起的皮肤病。因为药味取花,花性轻扬,所以本方以治疗病变在上半身成全身散发者为宜。 ![]() 2.避瘟散《中国药典》 祛暑避秽,开窍止痛。用于夏季暑邪引起的头目眩晕,头痛鼻塞,恶心,呕吐,晕车晕船:檀香156g 零陵香18g 白芷42g 香榧草180g 姜黄18g 玫瑰花42g 甘松18g 丁香42g 木香36g 麝香1.4g 冰片138g 朱砂662g 薄荷脑138g。以上十三味,除麝香、冰片、薄荷脑外,朱砂水飞成极细粉,其余檀香等九味粉碎成细粉,过筛,混匀。将冰片、薄荷脑同研至液化,另加入甘油276g,搅匀。将麝香研细,与上述粉末配研,过筛,混匀,与冰片等液研合均匀,即得。口服,一次0.6g。外用适量,吸入鼻孔。 ![]() 3.玫瑰膏《饲鹤亭集方》 治肝郁吐血,月汛不调:玫瑰花蕊三百朵,初开者,去心蒂;新汲水砂铫内煎取浓汁,滤去渣,再煎,白冰糖一斤收膏,早晚开水冲服。瓷瓶密收,切勿泄气。如专调经,可用红糖收膏。 4.治新久风痹:玫瑰花(去净蕊蒂,阴干)三钱,红花、全当归各一钱。水煎去滓,好酒和服七剂。(《百草镜》) 5.治乳痈初起,郁症宜此:玫瑰花初开者,阴干、燥者三十朵。去心蒂,陈酒煎,食后服。(《百草镜》) ![]() 文献摘录 1.《食物疗法》 玫瑰花茶:用干玫瑰花瓣放在茶盅内冲入沸水,加盖焖片刻,代茶饮。疏肝理气。适宜于肝胃气痛、恶心、呕吐、消化不良。 2.《本草害利》 〔害〕毕竟伐气之品,妇人血枯气上逆者,不可多用。〔利〕甘苦平,香而不散,色紫入肝,能引血中之气,肝病用之多效。 ![]() 气味甘平,香而不散,肝病用之多效,蒸露尤佳。 4.《山东中药》治肝胃气痛,恶心呕吐,消化不良,泄泻,口舌糜破,吐血,噤口痢。 ![]() 玫瑰花,香气最浓,清而不浊,和而不猛,柔肝醒胃,流气活血,宣通窒滞而绝无辛温刚燥之弊,断推气分药之中、最有捷效而最为驯良者,芳香诸品,殆无其匹。 6.《本草再新》舒肝胆之郁气,健脾降火。治腹中冷痛,胃脘积寒,兼能破血。 ![]() 调中活血,舒郁结,辟秽,和肝。酿酒可消乳癖。 ![]() 本内容仅供学习交流,若需用药,请遵医嘱; 图片文字难免错误,欢迎留言探讨。 图片选配于网络,侵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