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味归经 苦,寒。归心、肝、大肠经。 功能主治 清热解毒,散结消肿。用于时疫感冒,咽喉肿痛,疔疮肿痛,瘰疬,痈疽发背,痄腮丹毒。用于流行性感冒,上呼吸道感染,支气管炎,急性肾炎,黄疸,肠炎,疔疮肿毒,淋巴结结核,眼结膜炎,角膜溃疡。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1~3钱(鲜者1~2两);或捣汁。外用:捣敷。 注意 脾胃虚寒者慎用、孕妇慎用。 ![]() 来源 本品为罂粟科植物地丁草Corydalis bungeana Turcz. 的干燥全草。夏季花果期采收,除去杂质,晒干。生于山沟、溪流及平原、丘陵草地或疏林下。分布甘肃、陕西、山西、山东、河北、辽宁、吉林、黑龙江、四川等地。 性状 干燥全草,皱缩成团,长10~30cm。主根圆锥形,表面棕黄色。茎细,多分枝,表面灰绿色或黄绿色,具5纵棱,质软,断面中空。叶多皱缩破碎,暗绿色或灰绿色,完整叶片二至三回羽状全裂,裂片狭细。花少见,着生叶腋,花冠唇形,有距,淡紫色。蒴果扁长椭圆形,呈荚果状。种子扁心形,黑色,有光泽。气微,味苦。 ![]() 炮制 除去杂质,洗净,切段,干燥。呈不规则的段。茎细,表面灰绿色,具5纵棱,断面中空。叶多破碎,暗绿色或灰绿色。花少见,花冠唇形,有距,淡紫色。蒴果扁长椭圆形,呈荚果状。种子扁心形,黑色,有光泽。气微,味苦。 成方制剂 1.感冒清热颗粒《中国药典》 功效:疏风散寒,解表清热。用于风寒感冒,头痛发热,恶寒身痛,鼻流清涕,咳嗽咽干。 处方:荆芥穗200g,薄荷60g,防风100g,柴胡100g,紫苏叶60g,葛根100g,桔梗60g,苦杏仁80g,白芷60g,苦地丁200g,芦根160g。 制法:上十一味,取荆芥穗、薄荷、紫苏叶提取挥发油,蒸馏后的水溶液另器收集;药渣与其余防风等八味加水煎煮二次,每次1.5小时,合并煎液,滤过,滤液与上述水溶液合并。合并液浓缩成相对密度为1.35~1.38(55℃)的清膏,取清膏,加蔗糖、糊精及乙醇适量,制成颗粒,干燥,加入上述挥发油,混匀,制成1600g;或将合并液浓缩成相对密度为1.32~1.35(55℃)的清膏,加入辅料适量,混匀,制成无糖颗粒,干燥,加入上述挥发油,混匀,制成800g;或将合并液减压浓缩至相对密度为1.08~1.10(55℃)的药液,喷雾干燥,制成干浸膏粉,取干浸膏粉,加乳糖适量,混合,加入上述挥发油,混匀,干轧制成颗粒400g,即得。 用法:开水冲服,一次1袋,一日2次。 ![]() 2.感冒清热冲剂《中国药典》 处方主治同感冒清热颗粒相同,剂型不同。 3.蒲地蓝消炎胶囊 功效:清热解毒,消肿利咽。用于疖肿、腮腺炎、咽炎、扁桃体炎。 处方:黄芩271g,蒲公英722g,苦地丁180g,板蓝根271g。 制法:以上四味,取黄芩150g粉碎成细粉,过筛,备用。其余黄芩粉碎成最粗粉,加60%乙醇回流提取三次,每次3小时,合并提取液,滤过;或其余黄芩加60%乙醇提取二次,第一次3小时,第二次2小时,滤过,合并二次滤液;滤液减压回收乙醇,浓缩成稠膏。蒲公英、苦地丁加水煎煮二次,每次1小时,合并煎液,滤过。取板蓝根加水煮沸后温浸(80~90℃)二次,每次1小时,滤过,合并滤液,加入上述水煎液,浓缩成相对密度为1.28~1.34(50℃)的稠膏;加入上述乙醇浓缩膏,60℃减压干燥,粉碎成细粉,加入黄芩细粉及淀粉适量,用乙醇制粒,60℃干燥;或加入上述醇提取浓缩膏、黄芩细粉,减压干燥,粉碎,混匀;装入胶囊,制成1000粒,即得。 用法:口服。一次3~5粒,一日4次。小儿酌减。 ![]() 4.蒲地蓝消炎口服液《中国药典》 功效:清热解毒,消肿利咽。用于疖肿、腮腺炎、咽炎、扁桃体炎。 处方:蒲公英500g,板蓝根188g,苦地丁125g,黄芩188g。 制法:以上四味,蒲公英、板蓝根、苦地丁加水煎煮二次,每次1小时,滤过,合并滤液,浓缩至相对密度为1.13~1.15(60~70℃)的清膏,加乙醇使含醇量为75%,放置48小时,滤过,滤液回收乙醇,加水至500ml,放置48小时,滤过,滤液用10%氢氧化钠溶液调节pH值至6.5,备用。黄芩投入沸水中,煎煮二次,每次先煎煮10分钟,用10%氢氧化钠溶液调节pH值至6.5,再煎煮1小时,滤过,合并滤液,浓缩至相对密度为1.08~1.11(60~70℃)的清膏,调节pH值至6.5,加乙醇使含醇量达50%,放置24小时,过滤,滤液回收乙醇,加一倍量的水,混匀,滤过,滤液于80℃保温,用盐酸调节pH值至1.5,保温0.5小时,放置24小时,滤过,沉淀物用70%乙醇洗至中性,得黄芩苷粗品;加水500ml,80℃保温,溶解,同时用10%氢氧化钠溶液调节pH值至6.5,与上述备用药液合并,加入0.5%的甜菊糖苷,加水至1000ml,分装,灭菌30分钟,即得。 用法:口服。一次10ml,一日3次,小儿酌减。如有沉淀,摇匀后服用。 ![]() 5.感冒清热咀嚼片《中国药典》 功效:疏风散寒、解表清热。用于风寒感冒,头痛发热,恶寒身痛,鼻流清涕,咳嗽咽干。 处方:荆芥穗750g,薄荷225g,防风375g 柴胡375g,紫苏叶225g,葛根375g,桔梗225g,苦杏仁300g,白芷225g,苦地丁750g,芦根600g。 制法:以上十一味,荆芥穗、薄荷、紫苏叶混合后加水浸泡2小时,水蒸气蒸馏6小时,提取挥发油,蒸馏后的水溶液另器收集,药渣备用;挥发油用倍他环糊精包合,冷藏过夜,滤过,包结物低温(40℃)干燥,粉碎成细粉。药渣与其余防风等八味加水煎煮二次,每次1.5小时,合并煎液,滤过,滤液与上述水溶液合并,浓缩至相对密度为1.25~1.30(60℃)的稠膏,减压干燥,粉碎成细粉,和上述挥发油包合物细粉混合,加入阿司帕坦37.5g及甘露醇适量,混匀,制粒,干燥,压制成1000片,即得。 用法:咀嚼溶化后吞服。一次2片,一日2次。 ![]() 复方 ①治急性传染性肝炎:地丁一两,水煎服。(《河北中药手册》) ②治痢疾:地丁草配火线草、地榆,煎汤服。(《高原中草药治疗手册》) ![]() ⑥治疔疮肿痛,蜂窝组织炎,丹毒:鲜苦地丁,捣烂外敷;或苦地丁15克,蒲公英30克,连翘、野菊花各15克,黄芩9克,水煎服。(《青岛中草药手册》) 本内容仅供学习交流,若需用药,请遵医嘱; 图片文字难免错误,欢迎留言探讨。 图片选配于网络,侵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