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家乡的文冠果

 青梅煮茶 2022-04-26

“木瓜满瓤,麦子上场。”这是流行甘肃镇原民间的一句农谚。

木瓜又名文冠果,属落叶灌木或小乔木,其枝小而粗壮,呈褐红色;其叶小而对生,两侧稍不对称,顶端渐尖,基部楔形,边缘有锐利据齿;其花乃两性,雌花顶生,雄花腋生,花瓣黄白色;其果实呈黑色而有光泽,是高级油料。春季开花,秋初结果,耐干旱、贫瘠、抗风沙,易野生于丘陵山坡之处。因树形状婀娜,叶型优美,花色瑰丽,果实奇香,枝瘦虬曲,被现代人作为新型观赏树木栽培。

在我小时候的记忆里,长在山沟里的植物多被牛羊啃食,柔弱的植物很少开花结果,唯有长在沟畔悬崖、梁峁上的文冠果花繁叶茂,硕果累累。

每年的春天,家乡的沟边,悬崖梁峁上的文冠果花开了,一嘟噜一嘟噜非常鲜丽,散发出淡淡的清香,沁人心脾。

说来文冠果开花也很奇异,文冠果从绽放花苞,花朵的颜色在不断的变化着,开始是白色的,继而变绿,又变绯红,最后变成紫色,褪落座果。

文冠果木质细腻而坚韧,是难得的装饰好木材料。传说在宋代名将杨宗保“穆柯寨三取降龙木”的故事中被神化,至此民间盛传其树,名之“降龙木”。

文冠果之所以有此称谓,是因其果实皮开裂时外形酷似旧时文官的帽,故得名“文冠”。文冠果树被达官贵人竞相尊崇。历代文人墨客被文冠花果打动,挥就诗章词赋传诵至今。

文冠果虽然是家乡古老的树种之一,但因其生长在山崖上,小时候顽皮,爷爷对我看管的严,所以我真正认识文冠果很晚。2016年在进入“林家铺子”见到它之前,它已被精明的庄稼人从陡峭的悬崖上移引下来,栽培在宽敞的平原、曲折的沟壑,甚至河流、蓄积起来,伸展了上千年。但我不知道这个古老树种是从北方的黄土地里自行修磨锤炼而成,还是从南方、东南方的哪里随风飘散至家乡,或者游人携运而来,我不清楚。但少有洪涝的家乡,日照时间较长,有适宜文冠果生长的土壤和气候条件,而文冠果根性深、主根发达、萌蘖性也强、生长速捷,它就那么安营扎寨,开始了历久弥新的漫漫旅程。家乡的劲风,吹拂着文冠果如孩童掌心大小的果壳成熟、开裂,20颗左右花生米似的果粒,跌落下来,然后应地母之约,文冠果的种籽出行游历,在平泉镇的上刘,屯字的曹路,武沟的冯俭等地分布着数百年文冠果的活标本,老树新花常开不败,成为家乡临风沐雪抗虫耐旱,年复一年顺利越冬的稀罕植物。

文冠果全身都是宝。明代科学家徐光启在其《农政全书》中记载:“文冠果生……荒野间……树高丈余,叶似榆叶而狭小又似茱萸叶而细长。花开仿佛似藤花而色白,穗长四至五寸。结实状似枳谷而三瓣,中有子二十余颗,如皂角子。子中瓤如栗子,叶微淡,又似米面,叶甘可食。其花瓣甜,其叶微苦。”同代文士陈吴子所著《花镜》讲:“文冠果,树高丈余,皮粗多砢,木理甚细,叶似榆而尖长,周围锯齿纹深,春开小百花成穗,每瓣中微凹,有细红筋贯之,子大如指顶,去皮而其仁甚清美。若遇旱年,则实秕,小而无成矣。”同代医学家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称“文光果”:“性甘平,无毒,涸黄水与血栓。肉味如栗,益气,润五脏,安神养血生肌,久服轻健,百年不老。树枝煎熬膏药,祛风湿,强筋骨。”文冠果千花一果,精贵如它,仍一点一滴地裨益于人的日常生活和体质健康,实用价值为越来越多的人所知。

文冠果作为特色产业进入到家乡镇原人们的心里,也是自然使然。2016年县上多方考察论证,认为在干旱少雨,生态脆弱的家乡种下一片文冠果,不仅能保护一方水土,还能为当地群众增加收入,招商引资后,在13个乡镇建立了文冠果种植基地,采取企业与农户入股合作的方式,漫山栽植文冠果,撂荒地变致富田,几年来,栽植面积7.56万亩。每年文冠花开的时候,成为当地的一道靓丽风景线,吸引了周边县市客人前往观赏。对文冠果的认知和喜恋,前所未见已深入到家乡人的心中。

文冠果,这个神奇的树种,她抗旱节水喜光,又有较高的经济价值,千百年扎根家乡,是上天恩赐给陇原大地的摇钱树,恩赐给我们子孙的养生珍品,正在焕发着新的勃勃生机,引领一个绿满山川,鮮果飘香,秀美富庶的新镇原从希望的田野上阔步走来……

□刘万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