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阿拉伯人对印度的征服

 西一里2l6sluho 2022-04-26

公元6世纪末7世纪初,伊斯兰教由麦加的穆罕默德在阿拉伯半岛复兴,不久开始席卷亚欧大陆。

文章图片1

倭马亚王朝时代,阿拉伯帝国对外征服达到了一个高峰。倭马亚王朝是阿拉伯帝国的第一个世袭王朝,由阿拉伯帝国的叙利亚总督穆阿维叶(即后来的哈里发穆阿维叶一世)建立。倭马亚王朝的疆域最广阔时曾东至中亚、西至西班牙。(注:哈里发,阿拉伯语音译,原意为“代理人”或“继位人”,伊斯兰教职称谓,中国穆斯林称之为“海里凡”。)公元7世纪中叶,倭马亚王朝的触角伸向了亚洲中部,先后攻下了喀布尔(今阿富汗首都)等要塞,并试图从西北方向印度扩张。这支信奉真主安拉的大军虽然骁勇善战,但阻击他们的印度军队也毫不示弱,双方展开殊死搏斗。

文章图片2

攻战过程中,阿拉伯人曾一度被印军从喀布尔击退。但这并未阻挡住阿拉伯帝国的铁蹄,随着印度统治阶层内部矛盾深化,其抵御外来侵略的力量也变得越来越薄弱。711年,倭马亚王朝东部省省督哈加吉以海船被劫事件为由,派军队再次侵入印度。

这次他们改从海路进攻,侵占印度河口,溯河而上,占领信德地区。712年春,阿拉伯人又攻占下德巴尔港,顺势渡过印度河。不久,他们又在拉瓦尔打败了印度教王国,信德中心地带失陷。

文章图片3

713年,士气大增的阿拉伯军队乘胜追击,很快将木尔坦攻下。作为倭马亚王朝的战利品,信德和木尔坦被合并为一个新的省份纳入阿拉伯帝国的版图中,而伊斯兰教也由此在印度开始生根发芽。阿拉伯人占领信德和木尔坦后,并没有进一步向印度腹地扩展。

一方面,由于当时倭马亚王朝最高统治者哈里发一再易位,导致管理占领区的总督常被调换,甚至一些率军征战的大将也会因此被召回,受此牵连,原本计划好的军事行动不得不暂停或取消。另一方面,印度拉其普特王朝的顽强抵抗,也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阿拉伯人的扩张进程。拉其普特王朝统治地域并不开阔,仅限于印度的西北部。

文章图片4

而拉其普特人亦非印度民族中纯正的一支,而是匈奴、月氏部落与当地土著混血的后裔。该王朝同曾一统天下的孔雀王朝、笈多王朝不同,它的内部四分五裂,仅仅维持着松散的联盟。然而,阿拉伯人的入侵,并没有击垮这个貌似不稳定联盟。为捍卫这片热土,拉其普特人重拾祖先游牧民族勇猛善战的精神,化身为最勇敢最忠诚的护国战士,为国家,为独立,奋起抵抗。虽然他们屡次击退强敌,但内部的不和最终摧毁了王朝的凝聚力,使其最终淹没在汹涌而来的阿拉伯帝国大军中。

然而,在印度不断被异族征服的历史上,拉其普特人依旧以杰出的军事表现和视死如归的精神著称。他们的传奇,通过著名史诗《拉其普特那》传颂至今。在这部年代久远的史诗中,每一位男子都是不屈不挠的战士,可以毫不犹豫地赴汤蹈火;每一位女子都是巾帼英雄,将为夫殉葬视为最重要和最光荣的礼仪。

文章图片5

诗中的高潮部分有一篇对拉其普特首都齐特尔陷落的描绘。当阿拉伯帝国大军包围城堡时,他们的首领阿拉丁建议,只要拉其普特族人交出他们美丽的公主普德林妮,就会解除对其的包围。这个条件被拉其普特族人果断回绝。不甘心的阿拉丁又建议,只要让他一睹公主风采,即可撤兵。这次他得到的答案依然是“不”。

文章图片6

最后,他提出只要在一面镜子里看一眼公主就离去,结果依旧是被拒绝。接下来发生的事可想而知,齐特尔被阿拉伯帝国军队轻松攻下。但谁都猜不到,当阿拉丁进入城池后,所有拉其普特的勇士都已战死,他们的妻女则在熊熊烈火中自焚。正是拉其普特人的奋勇抵抗,让穆斯林对印度的征服推迟了数百年,这为印度本地的土著文化繁荣发展赢得了宝贵的时间。公元8世纪初,阿拉伯人力图继续扩大征服范围,但他们的进攻,在南方被阻于遮娄,在东方被阻于普罗蒂诃罗帝国和拉喜特拉库特帝国,在北方被阻于卡尔扣塔,最终没能够深入内陆。之后,阿拉伯人在信德、木尔坦维持统治达3个世纪之久。

文章图片7

公元10世纪,信奉伊斯兰教的突厥人入侵印度,赶走了阿拉伯人,成为印度新的征服者。长达300年的休战期在阿拉伯人入侵印度约300年的时间里,印度北部一直处于休战状态。虽然在占领前期,阿拉伯人曾强迫居民改宗,并强行拆除印度教、佛教等异教寺庙,但随着行政体制的日趋完善,他们在统治过程中逐渐采用较为宽容的宗教政策。一方面,统治者不再强迫居民改宗,被征服地区的民众缴纳人头税(或者称为吉兹亚)后即可成为保护民。

印度教、佛教等异教寺庙也允许保留。另一方面,统治阶级在对待新穆斯林上,虽然有别于从开始就皈依安拉的穆斯林,但总体还是有很多照顾的政策。当时,土地被分为两个等级,“欧斯里亚”和“哈拉吉耶”。

文章图片8

第一类土地被分配给那些最开始就皈依伊斯兰教的穆斯林;第二类土地则分配给接受改宗条约的顺从者。再有,战争中被俘虏的人沦为奴隶后,依旧可以通过改宗获得自由。另外,在婚姻制度上,虽然统治者严禁非穆斯林迎娶穆斯林女性,但准许穆斯林迎娶非穆斯林女性,以达到壮大穆斯林队伍的目的。这项措施直接导致穆斯林与女奴通婚现象普及化。上述宽容政策的实施,体现了伊斯兰教“宗教无强迫”的教义。伊斯兰教作为一个新兴宗教,带给刚从多神崇拜斗争中走出来的阿拉伯人极大希望。在他们的眼中,世人只有凭借先知的德行,才能团结起来,共创家园。而“宗教无强迫”对于他们来说是最高信条。如其所云“先知在世时是这样身体力行的,那么这些先知的随从也应该秉承这种优良传统才是。”由此,他们带着极大的欣喜将伊斯兰教播撒到世界各地。而伊斯兰教所表现出来的宽容和生命力,也让阿拉伯帝国的统治者们拥有极高的自信心。与此同时,宽容政策的实施为伊斯兰军队的给养,提供了充分的保障。对于一支规模庞大的远征军来讲,最好的维护莫过于得到被征服者的物资保障。为此他们必须要采取一些宽容的宗教政策来维护被征服地区的稳定。如果采取强硬措施来改宗,必将引发暴力反抗和大规模的逃亡,如此一来弊大于利。况且军队中主要成员是战士,他们对于战斗的热情远远超过了对于行政管理的兴趣。

文章图片9

聪明的统治者明白,有时候获得民意比打败一支军队要更加不易。穆斯林征服者表现出的极大宽容与克制,在民众中得到普遍的支持与赞赏。当时印度本土已产生了以印度教、佛教为代表的多种宗教,这些宗教本身也都极具宽容性。由此,更加促使阿拉伯统治者实施与前任政府相比较宽松得多的政策。这让他们获益匪浅,拥有了更多财富和资源,从而加快了印度北部发展的步伐。阿拉伯征服者占领信德、木尔坦后,仿效波斯旧制,重视兴修水利,使肥沃的印度河流域农业得到恢复和发展。大片土地作为军事采邑,被分封给阿拉伯官兵。而北印度境内丰富的资源,也为这一时期商业的快速发展创造了条件。期间,阿拉伯人不仅建立起一套完整的行政体制,而且进一步强化了中央集权。这一时期,阿拉伯人在文化领域里也证明了自己旺盛的求知欲。他们高举文明的火炬,翻译、保留了大量古代印度文献,并加以提炼和发扬,创造了灿烂的穆斯林文明。无论在艺术、建筑术、哲学、医学、科学、文学、政体等方面,原来的阿拉伯人都没有什么可以教给别人的,他们一切都要跟别人学习。

文章图片10

这些信奉伊斯兰教的阿拉伯人,带着锐敏的好奇心和从未唤醒过的潜能,在他们所管辖的人民的合作和帮助之下,开始消化、采用和复制这些人民的文化和美学遗产。他们了解、赞赏而且模仿了那些建筑家、工艺家、宝石匠和机械制造者的作品。这样武力上的征服者,最终成为被征服者的俘虏,印证了不同文化背景的人,生活在同一个大的帝国框架中必然导致文化的多元化及复杂化。文化上后进的统治者吸收被统治者先进的文化,同时他们又把自己的宗教无形之中传播给被统治者,形成互动。阿拉伯帝国中大量顺民的伊斯兰化,甚至于阿拉伯化,都是基于相对宽松的宗教政策的影响,使得这些人逐渐接受了伊斯兰的教义从而导致最终的皈依。

新一代的穆斯林旗手:马茂德公元10世纪后,继阿拉伯人而来的是突厥人。他们的统治者是阿富汗斯坦南部的伽兹尼国王,对于自己富饶的近邻,一直有所垂涎。伽兹尼原本是一个城市的名字,突厥贵族阿尔普提金击败中亚沙曼尼统治者后,拓疆白沙瓦以西,建立政权。

976年,伽兹尼王朝诞生,信奉伊斯兰教。

文章图片11

这个在中世纪控制马背地带的王国,并不长寿,从建国至解体,仅仅存在了200余年。然而在印度人心中,伽兹尼王朝以及它的君主马茂德,永远不会被人遗忘。997年,马茂德从父亲手里继承下王位。在执政30余年里,马茂德为伽兹尼王朝积聚了大量的财富,由此王朝也进入到鼎盛。为表彰马茂德的丰功伟绩,伊斯兰教中央国统治者——阿拔斯王朝的哈里发卡迪尔授予马茂德“国家的右手”称号。探究马茂德的财富来源,可以发现其敛财的途径主要有两个:其一,马茂德通过统掌中亚地区大权,控制了中国与地中海之间的贸易往来,从中获取暴利;其二,印度寺庙众所周知的财富和旁遮普平原丰富的物产,成为他取之不尽的聚宝盆,这也成为他后来敛财的主要途径。当时庙宇是财富的贮藏地,信徒们捐赠的难以计数的现金、金银、珍珠、宝石等都集中在那儿,而且破坏异教的偶像是他们的宗教功绩。因此许多繁荣的城市在马茂德的铁蹄下被夷为平地。马茂德曾假借扫除异教的名义率军南下,劫掠了一个叫做比姆纳格尔的城市,屠杀了所有的市民,烧毁的印度庙宇不计其数,海量的金银财宝被他直接运回到本国。

如此轻而易举的胜利大大激发了马茂德的贪欲和占有欲,让其欲罢不能。马土腊是佛教和印度教圣地,有庙宇千余所,许多神像是用包括金银在内的材料铸成,里面装满珠宝。市中心有一座高耸雄伟的寺院,积时200余年才修建竣工(几乎和伽兹尼王朝同龄),庙内有五尊赤金偶像,皆镶嵌名贵宝石。1018年末,马茂德以火攻,将这金碧辉煌的寺院付之一炬。作为印度最富有的庙宇——卡提阿瓦海岸的索姆纳特神庙也难逃劫数。庙中有一尊偶像,悬浮在庙宇的半空中,没有任何东西支撑或悬吊它。异教徒见到漂浮空中偶像不胜诧异,印度教徒更视它为至尊至圣,常去朝觐,他们深信人的灵魂在脱离躯体后,都云聚于斯。寺内1000婆罗门、500舞女负责照料庙宇和接待众多香客。那儿有许多金银偶像,容器中盛满宝石,这一切都是印度名流们送来朝拜的。

文章图片12

1025年,马茂德率军进攻索姆纳特。印度教徒做了决死的抵抗,被杀者逾万人。当马茂德问及随从们如何评论这偶像的奇特之处,以及如何飘悬空中时,人们争论不休。有几人强调偶像是隐蔽着的支持物吊挂着的,马茂德指派一人用长枪探索偶像的四周和上下,但没有碰到障碍物。此时,一名随从认为:顶上的穹形华盖是天然磁石制造的,而偶像是铁的,聪明的营造者巧妙设计,使磁力从各方保持均衡,偶像就悬挂在正中了。于是,马茂德派人从顶上移掉一些石块,以决断这个论点。当两块石头从顶上移走时,神像就转向一边,更多石块被移走时,偶像进一步倾斜,直到最后搁到地上。为了确保财源滚滚,马茂德采取了突袭式的劫掠战术。这种战术要求他的骑兵必须保持极强的机动性,以求能快速地从印度的征战转换到对中亚地区的征战,所以长久占领土地并不是马茂德的目的。同时,为了免除粮草之忧,他的军队经常选择在秋高马肥的时节出击。从1000年至1026年,马茂德17次劫掠北印度,每次来犯都是长驱直入,所向无敌。马茂德军队如同蝗虫般的烧杀抢掠,着实让北印度一些小国很头痛。比如,沙希王国的统治者贾帕拉阿南达帕尔,对马茂德侵犯就很恼火,所以一直奋力抵抗,虽曾得到拉其普特一些王公的支持,但终究无法阻挡马茂德的攻势。其实,马茂德的劫掠之所以能屡屡得逞,与北印度各个小国之间的争霸斗争不无关系。当时,北印度分化为许多由拉其普特人统治的小国,他们之间常常因为领土问题引发战事,并为此耗时耗力。所以,当马茂德来袭时,虽然有些国家也做了抵抗,但也都是各自为战,缺乏联合行动,加之突厥人的军队以骑兵为主,总是在农作物收获季节来犯,无需携带军需辎重,作战机动灵活,因此所有抵抗都以失败告终。

文章图片13

1026年,马茂德的突袭终于演变成了征服。他顺利兼并了阿拉伯人占领的木尔坦和信德,并把这些地方作为他深入印度内陆侵掠的基地。此后,马茂德军队的劫掠几乎是每年必至。除了拥有残暴劫掠者的一面外,马茂德还有另外一面,即一位有教养的贵族。他把伽兹尼建设成为中亚当时最繁荣、最有文化气息的城市。他用劫掠来的财富,修建了图书馆、博物馆和清真寺,这些大型作品堪称当时伊斯兰建筑学的精华。他本人喜欢波斯文学,并将波斯文化传播到印度。他尊重、善待有才学的人,宫廷中礼聘一些有名的文学家、史学家和科学家。例如,阿拉伯裔波斯旅行家和杰出的数学家阿尔比鲁尼,大概是当时中亚最有才智的学者,他在花剌子模战役中被伽兹尼军队虏获,后奉马茂德之命,在印度度过10年。他的巨著《印度考》涉猎广博,探讨了政治、社会、历史、地理,天文学、数学、物理学、化学和矿业冶炼等方面的问题,充分显示出他对印度文明透彻和敏锐的观察力。马茂德虽然作恶多端却寿终正寝。1030年,这位“国家的右手”沉落在历史的长河中。不久,他的两个儿子为争夺王位,自相残杀。伽兹尼王朝国势由此迅速衰落,这倒让饱受苦难的北印度人着实松了一口气。被马茂德俘虏并留在印度的学者阿尔比鲁尼见证了劫掠者的种种暴行,并将这位统治者的野蛮行径记录在册。同时,穆斯林历史学家则因为马茂德对异教徒的屠杀,把他称为最伟大的君主,这种结论怂恿了一批梦想得到光荣和财富的穆斯林酋长步其后尘。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