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洪烛:超越“青春期写作”

 置身于宁静 2022-04-26

  我曾谈过我们这代作家与80后作家的区别。我说我就是早生了十几年的80后,而80后作家在我眼中就是晚生了十几年的我。我跟80后没有代沟,即使他们喊我老师我也从来没当真,在心理上我把他们当作小弟弟小妹妹来看。需要的话,我甚至愿意为他们做急先锋。这没什么不可以的,作为一个“年轻的老诗人”,我总觉得自己只有二十啷当岁。

  80后崇尚张爱玲的名言“出名要趁早”,我早就这么想了,也早这么做了。20世纪80年代初期(80后刚刚出生或尚未出生的时候),我就读于南京梅园中学,疯狂地爱上文学,连上课时都偷偷在笔记本上写诗,还在全国各地报刊发表了一百多篇诗文并频频获奖。对文学全力以赴也造成严重偏科,除了语文,数理化乃至外语等经常亮红灯,每次考试总属于年级倒数第几名。不但上大学无望,就算想拿到最基本的高中毕业证书都很困难。我怕做“待业青年”,早早联系好一家照相馆,准备像高尔基那样在社会底层闯荡一番,说不定也能写出个三部曲啥的。当时梅园中学只是普通中学,没有保送名额,但看在我多次获奖给母校争了光的份上,试探着把我的资料投递给几十所重点大学,结果勇于教育改革的武汉大学破格录取了我。

  20世纪80年代是中国文学的黄金时代,中学校园里的“小诗人”、“小作家”在数量上一点不逊色于现在的80后作家。自古英雄出少年,文人也如此。仅以诗歌界为例,目前被誉为诗坛“中坚代”的伊沙、徐江、侯马、桑克等,他们都是从20世纪80年代的校园起步的。我们这一代作家,自然不会把80后作家当成陌生人,如果说从他们身上找到自己的影子这话有点倚老卖老,但确实把他们视为文学的后续部队。真正热爱文学的人,不会嫉妒文学的新生力量,叫好还来不及呢。同时还有必要或有义务传授一些经验与教训。

  我常反思我们那一代校园诗人,阵容庞大,但最终坚持在这条路上走下来的还是极少数。大浪淘沙,文学对于大多数人,事如春梦了无痕。有社会的原因,也由个人的选择及努力程度而造成。在80后作家最热闹的时候,我也善意地流露出对他们后劲不足的担心(哪怕纯粹属于多余)。跟韩寒出名后坚决不上大学来相比,我倒是基于自己的价值观替韩寒惋惜。由于来之不易,加上20世纪80年代王蒙提出“作家学者化”的口号,大学四年我常泡在图书馆里,一番“恶补”,构建起较为完善的知识结构,为未来的创作打下更坚实的底子。相比之下,80后作家在我眼中用于挥霍才华的精力要多于知识积累。我总以为,他们忙于扬名立腕的同时,也该为自己的文化底蕴、思想成长做一些补给工作。我有点杞人忧天:80后作家在完成“青春期写作”之后,是否会因种种自身忽略的原因遭遇瓶颈?下一步该如何突破?我不仅不会后悔上大学,反而感谢它为我文学梦的实现助了一臂之力。就这一点,证明我无法成为真正的80后,至少,不可能做得像韩寒那样潇洒(过大学门而不入)。

  80后作家身上有我有的东西,也有我没有的东西,譬如叛逆性。而我这一代人似乎更强调对环境的适应性,在适应中保存实力乃至发展自己。习惯把思想的锋芒包裹在刀鞘里,避免不必要的损耗。人生的态度或文学的姿态很难有是非之分,我只希望80后作家能按长跑运动员的要求训练并塑造自己,而不满足于百米冲刺的瞬间辉煌。跟实现梦想相比,长久地坚持梦想要难得多。韩寒、郭敬明、春树等现象,是上世纪90年代兴起的娱乐界明星制向出版界、文学界的渗透。明星制可以使人一夜成名、一夜暴富的神话,对年轻人构成巨大的诱惑。而市场经济本身就是渴望能够创造神话,经济上的和功名上的。上世纪90年代的明星制对社会各个环节都有影响,80后作家的一系列代表人物,在偶像派的道路上已颇有斩获,是否有必要向实力派转型呢?艺术无止境,加倍地扩充实力肯定不会错的。即使在几年前他们还没完全浮出海面,我就认为80后作家不是文学夏令营,他们会走进秋天的,会迎来更为丰硕的收获季节。不仅文学界,而且整个社会都应这样想并且大力加以扶持:如果80后一代没有作家,或没有大作家,将是多么悲哀的事!那不仅是80后一代人的不幸,而且是文学的不幸,社会的不幸。

  我这一代作家,或更早几代的作家,也应如是想:假如我们自己文学梦的实现,曾得助于别人或社会,不也同样应将心比心,对新生的一代施以援手吗?文学正是接力的事业。市场经济的发达,使80后作家比吾辈占尽更多的优势。但不要忘了,他们也面临新的压力。据我的了解,除了少数功成名就者,大多数80后作家获得的名利回报都很菲薄,他们对梦想的坚持比吾辈更不容易。还是以诗坛为例,除了春树等人外,80后还有一大批同样富有才情的诗人,春树的成功跟伊沙、侯马等前辈的鼓励不是没一点关系。文学或诗歌,怎么能让80后缺席呢?80后缺席,可不仅仅是他们自己的损失,而是文学或诗歌的损失——就未来而言,这样的文学史或诗歌史将是不完整的。我们亦将是有责任的。

  新一代文学青年诞生了,多么好的事情。这并不意味着我们老了,只要心态保持年轻,完全可以向80后看齐。新一代的文学青年又成长起来了。即使真的意味着我们老了又何妨?只要文学不老。文学正是依靠一代代的新青年而永褒青春。我们自己,不也正是这么走过来的吗?如果文学青年一旦断代了,那才是真正的悲剧。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