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杂家荟萃——贵州北线各地名来历

 yczx 2022-04-26

遵义市位于东经105度36分~108度12分,北纬27度03分~29度14分,地处贵州省北部,赤水河以东,乌江以北。辖红花岗区及遵义、桐梓、习水、赤水、仁怀、余庆、湄潭、绥阳、凤冈、道真、正安、务川等十三县、市、自治县和区。行政首府驻红花岗区,南距贵阳市123公里。

  红花岗区、遵义县
  遵义作为行政区划建置的时间较早,而且名称也现出得较为久远。唐贞观九年(公元635年)置恭水县,十一年废,十三年复置,十四年改置罗蒙县,十六年更名为遵义县,县名从此开始,距今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宋宣和三年(公元1121年)改为遵义砦,六年置播川县,明洪武五年(公元1372年)置播州长官司,万历二十九年(公元1601年)置遵义府,筑城,原播州长官司改置遵义县,附郭。1950年遵义县地置遵义市,1951年撤市入遵义县,1952年复置,1958年遵义县入市,1961年县市分置,1999年遵义市改作红花岗区,原遵义地区改为遵义市(地级市)。'遵义'一词,有人认为是出自《尚书》'元偏无陂,遵王之义'一句,其名称来源是属于一种希望与寄托。

  桐梓县
  桐梓县地名可追溯到宋朝。宋宣和六年(公元1124年)改废播州城为播川县,即今县地。宝祐六年改宣和时所置的播川县为鼎山县,元至元十五年(公元1278年)十二月以鼎山县仍属播州,十六年正月复名播川县。明洪武六年以播川县地置播川、桐梓、松坎三驿,万历二十九年(公元1601年)四月改桐梓驿为桐梓县。

  习水县
  习水县单独建置的时间较晚。1915年划赤水、仁怀二县地置水县,1959年改水为今名,关于'习'的来历,《仁怀厅志》载:赤水河下段从'丙滩以下至夹子河口,50里内产鳛鱼,人遂呼仁(今赤水)为鳛水'。又说,春秋时'习水县四周,为鳛国境'。由此我们可以推及习水县名的来源;这里有条河,河中有一种鱼叫鳛鱼,因此该河被叫做'鳛水',由于河流名称的关系,居住在鳛水河流域的人们所设置的行政区划名称就被称作鳛水县,后简写成今名。

  赤水市
  赤水市是因处在赤水河流域,故名。县名始于清光绪三十四年(公元1908年),这一年将仁怀厅改为赤水厅,1913年废赤水厅置赤水县,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仍名赤水县,1990年改名赤水市。

  仁怀市
  仁怀之名始于宋大观三年(公元1109年),建滋州置仁怀、承流二县,宣和三年(公元1121年)废滋州,降仁怀县为仁怀堡,元置仁怀长官司,明万历二十九年(公元1601年)四月置仁怀县(治所在今赤水留元坝),乾隆四十一年(公元1776年)置仁怀直隶厅,后县疆域虽有变化,但名称未改。关于仁怀名称的来源有多种说法:以万历年间李化龙的《播地善后事宜疏》为一种说法,认为仁怀之名源于古时这里建有怀阳县,从此说的有《明史·地理志》和(民国)《贵州通志》。其依据是该境内有名胜'怀阳洞',以洞名作县名。但这一说法就被编修道光《遵义府志》的郑珍所否定,其理由是怀阳洞名在李化龙所说的时间之后由县令程正坤所命名;历史上这里根本没有存在过怀阳县。以明《遵义军民府志》为代表的是又一种说法,赞成这种说法的有清初陶淑李的《设仁怀县议》和(道光)《遵义府志》。这一说法认为,在这一地区宋时设有仁怀县、仁怀堡,元设有仁怀长官司,明时设有仁怀里,后建县故名仁怀县。第三种说法是以民国二年商务印书馆出版的《中国古今地名大词典》,该书'仁怀县'条认为县名来源于当地有一条叫仁水的河流,这个仁水就是今天的赤水河。上述三种说法都欠妥之处,第一种说法被第二种说法否定,是言之有理的。第二种说法对仁怀县名历史的追溯无疑是精当的,但问题是此说法并没有指出其为什么叫仁怀,而不是别的名称,它的根据是山、是水、是洞还是别的什么?我们在这里就不得而知了。第三种说法是源于仁水,这一说法比较符合地名探源的习惯,但这一说法仅出现在《明史·地理志》中,也就是说,作为地名的仁怀是出现在宋代在《明史·地理志》的编纂之前据对记载我国古代水名及河流名如《汉书》、《水经注》、《寰宇志》等的核查,这一带似乎没有关于仁水的记载,看来这一说法还是难于成立。《宋史·地理志》载:'宣和三年(公元1121年)废州为武都城,以仁怀为堡。'看来,对于仁怀一名的探源还得回到宋朝时这一地区的人文和自然状况中来进行探讨。公元960年建立北宋王朝。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中央集权政治制度也在进一步加强,同时官僚机构逐渐庞大而臃肿,又采取了'守内虚外'的方针,实行兵将分开制,财政开支巨大,国家无力大量发展生产增加国防投资,导致造成'积贫积弱'的局面。在北宋存在的160余年的时间里,边患不断'北有大乱,不遐无略',而对西南这个少数民族为主体的地区,多采取羁縻政策。在经济稍为发达的地区建立经制州,在以少数民族为主的地区设置羁縻州,设立这些行政机构目的是进行防范,防止事端,以求相安无事。当北宋王朝建滋州设仁怀县之时,正是其受北方强敌侵扰之日,统治者无力过问西南的少数民族,只有表示友好与亲善,并具体体现在县名上,故名仁怀,寓意仁德与怀柔。这一说法是否恰当,仍需再探。

  余庆县
  余庆之名出现的时间较早。唐乾符三年(公元876年)史籍就载有以播州白泥、余庆二土官为校尉,元初为余庆长官司,至正二十三年(公元1363年)为余庆州,明洪武十七年(公元1384年)为余庆长官司,万历二十九年(公元1601年)为余庆县,1958年并入湄潭县,1961年5月复置。余庆之名,是因历史上有余关、白泥两建置,万历二十九年春合余庆、白泥两司为一县,县名由当时巡抚郭子章为安邦治黔之由,将余庆长官司(现敖溪镇)、白泥长官司合并后,命名为余泥县,提请神宗批示,神宗特旨令为余庆县。

  湄潭县
  湄潭之名首次出现在明万历二十九年(公元1601年)四月,也就是置湄潭县之时,(康熙)《湄潭县志》载:'东有江水流转自县之主脉玉屏山北,经绕县城转西至南,有湄水桥二水颠倒流合,汇为深渊,弯环如眉,故曰湄潭。'可见其名称源于自然地理环境。

  绥阳县
  隋大业七年(公元611年)置绥阳县,属明阳郡,为绥阳县名称首见史籍之开始。唐武德四年(公元621年)置绥养县,贞观十一年(公元637年)复称绥阳县,此后沿用至今未改。绥阳县地丘陵和盆地均有,是云贵高原上高山地区的典型坝子,在这里野岭横空,峦山满目,梯田从沟谷直至山顶鳞次层叠,有地饶之利,有风光之美,是人们生存繁衍的好地方,所以得绥阳、绥养之名。

  凤冈县
  凤冈一名最早可追溯至元朝。元置大保龙泉长官司,继改为龙泉坪长官司,万历二十九年(公元1601年)四月,改龙泉坪司为龙泉县,民国2年(公元1913年)改名凤泉县,以龙泉出凤凰山下而得名。1913年改名凤冈县,1958年撤消凤冈县并入湄潭县,1961年复置,至今未改。县名所称是因为县政府所在地东北有一座高大的凤凰山,山脚下有一股泉水,名龙泉,县名称以此命名,后改今名。

  道真仡佬苗族自治县
  道真作为县级行政单位的名称时间并不长,但作为名称的来源始于隋朝时置的信安县。隋置信安县,唐武德二年(公元619年)改信安信宁,贞观十六年(公元642年)置珍州,宋改珍州为高州,后复为珍州,元末改'珍'为'真',万历二十九年(公元1601年)改真州为真安州,雍正二年(公元1724年)改真安州为正安州,民国3年(公元1914年)改正安州为正安县,民国30年(公元1941年)3月在正安东北地成立道真县,1958年12月正安、道真两县合并,沿用正安县名,1961年8月再次析置,1990年成立道真仡佬族苗族自治县。道真县因纪念汉代名儒尹珍而得名。尹珍,字道真,东汉桓帝帝时%%毋敛人,师从许慎学五经,从应世叔学图纬。学成之后回乡里教学,对古代西南汉文化的传播与发展作出了卓越的贡献,县城一些地方留下了他讲学的遗址,故析置新县时,为纪念先贤开西南汉文化之功,激励后世文化发达昌盛,取其字'道真'以为县名。

  正安县
  正安县的来源历史在早期阶段与道真仡佬苗族自治县相同。唐末五代为珍州,宋初仍之,开宝元年(公元968年)为西高州,宋徽宗大观二年(公元1108年)复名珍州,元末为真州,明万历二十九年(公元1601年)改为真安州,清雍正二年(公元1724年)改真安州为正安州,正安一名为此开始。民国3年(公元1914年)改正安州为正安县,民国30年(公元1941年)析置道真县,1958年12月正安、道真两县合并,沿用正安县名,1961年8月,正安、道真再次析置,恢复原建制,至今未改。

  务川仡佬族苗族自治县
  唐贞观二十年(公元646年)析黔州之盈隆(后改为盈川、洋水)县地置都濡县,宋政和七年(公元1117年),移思州治务川县于此都濡故地,因为务川县,元至元年间,因婺星飞流化石改'务'为'婺',新中国成立之初,改'婺'为'务',名务川县,1989年改称务川仡佬族苗族自治县。据有关部门测定,务川县是省内雾最多的地区之一,这也许是县名称有关。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