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方向不对,孙伯翔作品现身中国美术馆,碑帖融合不应这样

 赵俊峰评谈 2022-04-26

在中国美术馆举办的“中国书法兰亭奖终身成就奖艺术家作品展”中,展出了历届获奖者的作品。虽然这个奖项只在中书协会员中评选,代表不了传统书法,但也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体制内书法最初的形态。这些作品并没有像如今的丑书一样,以狂怪博人眼球。这其中当代魏碑名家孙伯翔先生也展出了一幅作品,内容是他对书法的感悟:“魏碑方雄,龙门天成”。

孙伯翔先生

虽然是简简单单的一句话,却是孙先生以数十年功力换来的体悟,熟悉中国书法史的人都知道,正如孙先生的心得,多数魏碑作品都有正大、雄强的气势,尤其是龙门二十品,更是魏碑中的精品,它们公同的特点就是自然天成,完美体现了书法道法自然的最高原则,这与当代创新书法中的“丑书”完全是两个东西。

中国美术馆展出的作品

孙先生的这幅作品,从表现形式上看,既有他一贯的魏碑风格,又加入了行草书的笔意。很显然,孙先生还在践行他碑帖融合的理念。这个理念的大方向没有错,长期以来,王羲之、王献之,也就是二王一系的书法占据了书法史的主流,这一派的经典书法作品多数以墨迹的形式出现,当然也有相当数量的碑刻,但终究还是有大量墨迹可供参考,因此被称为帖派书法。

孙伯翔作品

随着时间的推移,后世学二王的书法家逐渐失去了帖派的本意,多数人流于软媚。到清代中叶,这种软媚的书法已经发展到了让人无法忍受的地步。为了消除当时帖派的软媚之风,一些人开始提倡风格质朴、雄强的汉魏碑刻作品,历史上遗留的这类作品没有墨迹做参考,几乎全部刻在山体或石碑上,因此又被称为碑派书法,至此形成了中国书法的两大流派。

清代帖派书法

同帖派的发展一样,随着时间的推移,碑派书法的弊端也逐渐显现,一些学碑的人由于个性使然,会片面强调魏碑的豪放、雄强,如果没有深厚的儒家、道家修身功夫,层次不够就去追求所谓的雄强,往往会失于粗野。尤其是传统文化衰落的今天,多数创新书法家没有传统文人的底蕴,再加之受西方美术思想的影响,导致碑派书法向粗俗、狂野、夸张、造作的方向发展。

于右任先生

很多有识之士开始重新认识帖派的价值,主张碑帖融合,当代的孙伯翔先生是比较知名的一位。他在实践中不断探索碑帖融合的最佳方式,不过从展出的作品来看,他只是从形式上组合了魏碑和帖派行草书的写法。这种机械的组合,违背了道法自然的原则,注定了不会成功。其实历史上真正做到碑帖融合的大家也不少,于右任就是其中一位,他的书法融合了魏碑和帖派草书,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草书风格,被日本人尊为当代草圣。

于右任作品

于右任的碑帖融合是成功的,原因恰恰是他非常强调自然,于右任曾说:“一切顺乎自然,在动笔的时候,我绝不迁就美观而违反自然,因为自然本身就是一种美,你看窗外的花鸟虫草,无一不顺乎自然而生,而无一不美。一个人的字,只要自然与熟练,不去故求美观,也会自然美观的。”于右任的这番话就是在用白话解释道法自然,可以说“自然”是帖派书法和碑派书法的融合点,只要能够做到“自然”,两者的形式才能融合在一起。

于右任论书语

当代书法最大的问题就是造作、不自然,尤其是创新书法,按照西洋美术规律进行书法创作,更是将造作、设计推向了极致,这与书法一贯重视的道法自然背道而驰,也是当代书法不断退步、乱象丛生的主要原因,即使是像孙伯翔这样的魏碑大家,都难免被这股时风裹挟,在碑帖融合的路上急功近利、机械造作。

你觉得孙伯翔的字造作吗?欢迎留言讨论

·原创作品,私自转载、拼接必究·

阐明丑书根源,抨击书画乱象 / 弘扬传统文化,为往圣继绝学 / 不一样的角度,不一样的观点 / 如果说得在理,就请关注、赞赏、转发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