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读画记 手工纺纱

 三自之我 2022-04-26
●读画记

手工纺纱

瑶 华

  “未婚女性”的英语表述为spinster,这个单词的字面意义为“纺羊毛者”。从中可以看出在中古时期的欧洲,纺纱、织布等活计基本由女性负责。根据史料记载,手摇轮子的人力纺车直到13世纪才从亚洲传入欧洲,在此之前,欧洲人用于纺纱的工具是可以随身携带的纺纱杆和纺锤,也是女性的专用工具。在十字军东征时期,如果有的贵族骑士不敢出征,其他人会送来纺纱杆,讽刺此人“须眉不如巾帼”。

  法国著名学院派画家威廉·阿道夫·布格罗(1825—1905)的一幅古典主义题材画作复原了手工纺纱的场景。画中的赤足少女神态闲适地倚在门廊边,背后的树枝、脚边的碧草勾勒出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明亮的阳光映照着她色彩协调的衣裙,在突出紫色面料光泽的同时,也暗示了她高贵的身份。因为在19世纪人工制造出紫色染料之前,欧洲人能够使用的只有采自骨螺的昂贵紫染料,平民百姓无力问津。和衣着形成对比的是她手中朴实的物件,这正是在欧洲使用了上千年的纺纱工具。少女左手抱着一支纺纱杆,上面缠绕着一束羊毛,顶部系着一根蓝丝带将羊毛固定住;右手提着一枚绕着细线的纺锤,让它不断旋转。随着纺锤的转动,松散的羊毛纤维在重力的作用下被牵拉成线,又在纺锤旋转的力的作用下被捻成更坚固的麻花状,积累到一定数量后即可用于织布。当然,由于人力有限,这种手工纺纱每小时约能纺出120米左右,要织出够做一件成人衣服的布料,需要连续不断地纺10个小时以上。手摇纺车则将手工纺纱的效率提高了三倍。

  在手摇纺车的基础上,1765年英国人发明出多个纺锤同时工作的“珍妮纺纱机”,令棉纱产量大幅增加,使得纺织工业出现了质的飞跃,也标志着工业革命的开端。画家选择这一题材,或许也寄托了对“逝去的黄金时代”的美好向往。在上古时期的传说中,纵然是贵族也不能贪图逸乐,而要勤勉劳作,如古希腊荷马史诗里所描述的,伊萨卡国王奥德修斯的妻子裴奈罗佩“在宫里安起一架巨大的织机,编织一件硕大精美的织物”,法伊阿基亚的公主瑙西卡带着侍女“载着织工精良的衣服,前往河边浣洗”,而她的母亲“手操线杆(即纺纱杆),绕卷染成紫色的羊毛”。在希腊神话中,命运三女神一个手拿纺纱杆纺出人类的生命之线,一个用尺子测量生命之线的长度,一个用剪子将线剪断。北欧神话中,主神奥丁的妻子、丰饶女神弗丽嘉用纺纱杆纺织云霓,位于猎户座“腰带”位置的三颗星被叫做“弗丽嘉的纺纱杆”。

  在中世纪欧洲各国流传的民间故事里,纺纱工具还被赋予了一些神秘的含义,比如俄国人相信纺锤可以保护女孩的平安,为了防止婴儿晚上哭闹,民间习俗通常是在男婴的摇篮下面放一把斧头,在女婴的摇篮下面放一个纺锤,其实可能也有祈祷孩子长大后擅长这项活计的寓意。不过生活在现代社会的人们,大都已经不熟悉手工纺纱这项古老的技术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