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书画传承与数字化建设(一)

 家有学子 2022-04-26
两会期间,陈洪武、张继、鄢福初等委员的提案都涉及到书画艺术的“数字化转化”和“数字化建设”问题,反映出当前书法界普遍关注的热点话题。为此,《中国书法报》特以“书画传承与数字化建设”为话题进行公开征稿,进一步深入探讨书画艺术数字化建设相关议题,以期有效促进书画等传统艺术的数字化转化。本期刊发部分来稿文章,以飨读者。(编   者)

刘阳:书画数字化建设之难点

近日,中国书法家协会顾问陈洪武在两会中提出议案,建议“建立中国传统书画数字全库”。有计划地将全国博物馆系统馆藏的传统书法、绘画作品系统扫描,其中还包括金石遗迹拓本以及流失海外的历代中国书画名作的扫描收集。此议案受到了大部分书画界的关注和支持。书法绘画作品因其年代久远,有着不可再生性的特点,书画的保护与传承成为我们现在所面临的较为棘手的问题。现如今数字化的高速发展给我们带来了契机,但是书画艺术的数字化转化还存在许多有待解决的难题。

一、技术难题:书画艺术的数字化转化必然需要精准的设备仪器,又因书画是视觉类艺术,以图像为载体,所以对于相机、扫描仪器的精准性要求更高。相比于古书籍以内容为主的数字化转化而言,书画类对于纸本整体色彩视觉的还原度要更高一些。人们往往通过网络中数字化图片进行鉴赏学习,所以相对还原原作色彩的图片才不会使人们对作品产生认知的偏差。此外,书画作品中笔画的笔触、用墨的浓淡枯湿都需要更准确更清晰的效果表现。

其次,一般大小的书画作品大都可以通过现有技术进行数字化转化,但是对于一些大面积图像的作品而言还需有更高要求,例如大面积的壁画。现在市场虽也有专门扫描大面积图像的仪器,但是操作难度高,时间长,需要多视点多次扫描才可完成,所耗费的人力物力也是数字化转化过程中需要注意的难题。

二、收集难题:除了我国各大博物馆馆藏书画,也有相当一部分书画作品流失在海外,还有一些在私人收藏家手中。这些情况对于书画作品收集整理而言也是不小的阻碍。如何联系国外各大博物馆,如何联系私人收藏者,这也是一个时间长任务重的难题。将如此海量的作品归纳、扫描、整理最后完成数字化转化,是需要大量时间和人力的任务。当然我们可以先对手头已有的作品进行转化,然后再慢慢地更新数据库,在最初的摸索中逐渐寻找出一条更宽广、走起来更顺畅的路子。

当下,也有不少书画作品高清图片的存在,手机应用也推出了不少能够欣赏学习的书画作品图片集,按照朝代作者进行分类整理。当然其中作品也并不多、不够完整,还有许许多多需要进行数字化转化的作品,这也是我们亟需解决的。

三、真伪问题:这似乎是鉴定家需要解决的,但是面对海量作品,不单单是进行拍摄扫描,分类整理入库也是最为重要的一个环节。大量复制品的存在会给整理工作添加一定的阻碍,如何辨别筛选流传在市面上的“名作”需要我们擦亮眼睛。

书画艺术的传承到了数字化的时代,是一次保护的机遇。对于古代书画作品的传承维护是我们每个人的任务,使其数字化,不仅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保留书画的原貌,让书画“活”起来,能够更好地满足人民的精神文化需要。将中国的传统书画展现给世人,展示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

(作者单位:河北大学)

邓威:数字化是新时代

书画艺术发展的可用之器

艺术的数字化包括两个基本方面:一个是对原有的艺术作品进行数字化转化,一个是运用数字化技术手段进行艺术创作。这两个方面都与我们的日常生活发生连接且产生深远的影响。我们所处的时代是一个日新月异的时代,是技术进步和全球化进程不断加快的时代,更是各种思想观念交流碰撞并互相影响的时代。书法也当随时代。欧阳中石先生提出:“作字行文,文以载道,以书焕彩,切时如需。”数字化时代的到来通过艺术审美自觉唤起全民族对文化的觉醒,从而在当下文化语境中推动书画艺术当代经典的文化创造,促使当代书法绘画艺术的良性发展与创新。

中华五千年文明得以流传有序地传承,印刷术功不可没。这一发明创造为中国古代文化的传承提供了更加便捷的方式。时至今日,信息技术的发展以及艺术数字化应当成为推动新时代书画艺术发展的可用之器、可乘之机。艺术数字化不仅会塑造沉浸式体验与互动式观赏,而且可以促进公众的参与热情,使之在公众的接受中得到延续、拓展,通过拍摄、制作、上传、转发等一系列行动展开艺术的再媒介化,形成丰富的生成性。数字化技术支持下的电脑和互联网等新技术成果的出现,既开阔了人们的视野,又丰富了传播方式,为书画艺术的发展传承提供了巨大的空间。

美国大都会艺术博物馆是较早进行数字化的文博机构,2017年该馆线上公开了馆藏37.5万余件文物和艺术品的高清图片供公众浏览和免费下载。法国卢浮宫将其馆藏超过48万件藏品全部数字化,提供高清图像细节,藏品编号、尺寸、材料、日期、历史、位置等信息,实现“全面数字化”。2019年,北京故宫博物院数字文物库正式上线,满足了广大群众对馆藏文物艺术品进行深入研究的文化和精神需求。现存最早的中国绘画作品展子虔《游春图》、神龙本冯摹《兰亭集序》、王希孟《千里江山图》等几乎秘不示人的书画瑰宝皆可一睹其真容。我国敦煌莫高窟的数字化建设同样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通过数字化取得的壁画素材纤毫毕现,不仅可以有效地保存传承敦煌文化,更在一定程度上缓解旅游压力及众多因素对文物造成的不同程度的损伤破坏,广泛地促进敦煌文化的传播交流。以上成功案例都为新时代书画艺术数字化建设指明了方向。如今书法的文化地位及书法教育的需求、书画作品的传承保护等众多因素背景下,书画艺术数字化建设普及工程亟待大力实施推进。

德国思想家本雅明在上世纪30年代就指出,照相、电影这样的机械复制,使原来只属于少数人观赏且需要凝神观照的艺术,变成了人人可以触及的艺术。挑战与机遇并存,数字化的应用正渗透到书法和绘画的公共教育中,改变着书法传播的模式。影印技术的出现让书法学习的格局焕然一新,而数字化技术的发展则让书法学习获得更大的方便。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数字化的推行,像书画高清图像资源、字体检索数据、各题材类型绘画检索数据等数字化的应用正逐渐成为广大书画家及书画爱好者学习、研究、传播的主要工具。在数字化技术给各行各业带来不断深入影响的今天,书画艺术只有持续做好数字化工作,拓宽数字化平台的应用和功能,才能不断突破物理空间的有限影响,让艺术资源为更广大的民众所共享,同时也能更好地为艺术研究与艺术教育工作提供便利。

(作者单位:临沂大学)

郑悦:数字艺术库的目标与前景

随着我国5G通信技术和VR虚拟现实的快速发展与更广泛应用,数字艺术库将会有更广阔的应用场景。

数字艺术库可以说是网络媒体的超级资源基地,在相当多的网络传播中都能看到数字艺术库的身影。比如电脑CG动画、网络游戏场景建模、电影、视觉艺术等,数字艺术都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当人类思维的想象力与创造力借助科学技术的更有效展现,数字艺术必将在未来更广阔的空间影响人类文明的进程。

数字艺术库建设可以分为两个目标。第一,将历史上优秀的艺术遗产分门别类,以高精度,三维立体建模方式全方位数字化保存。第二,鼓励艺术家在创作艺术作品过程中大量使用数字化工具,在传统的艺术创作工具之外,开拓数字创作的新思路,同时,以进化式的眼光把当前科技与知识还无法企及的艺术灵感,作为开放式拓展接口,留给未来的艺术家作为创作的思想源泉和灵感基地。

对于传统艺术精品的保存现在已经开始着手工作,例如故宫博物院一直在完善的数字故宫文物库,VR故宫等。今后在将艺术精品数字化方面可以参考。同时,现在就应该考虑VR实时互动,未来五年我国发展规划纲要已经把数字交互和互联网作为发展的重中之重,数字艺术精品可以“活”起来“动”起来,这样更能增加交互性和趣味性。想象一下,穿戴一个VR设备就可以走进故宫博物院,能参观真切的秦始皇兵马俑,甚至可以通过虚拟游戏互动形式,一起和王羲之流觞曲水,学习怎么书写《兰亭序》。这样一来,不仅能增加传统文化的进一步传播与学习,更能把孩子们从打打杀杀的虚幻游戏里解救出来。笔走龙蛇,在VR世界创作一幅属于自己的《圣教序》《富春山居图》,难道不会更有成就感?

艺术家在创作书画作品过程中,借助数字化技术的实时编辑、复制技术、创作工具的可延展性,能够更好地启发灵感。传统艺术作品线性创作和不可逆的特点,以及创作过程中的遗憾,可以由数字技术补缺。同时,所有的创作思路与灵感由数字技术进行实时地记录,在启发未来艺术家创作方面将有非常大的指导作用。

随着时代进步,传统专家和学者必须要跟上时代的步伐,与时俱进地看待当今与未来的书画艺术发展,要有前瞻性的战略意识与目光。如果囿于创作工具和创作手段的形式,那么回归到龟甲上刻字才是最纯粹的艺术创作。显然,这是不现实的,随着科技和时代进步,未来有一天VR甚至都能被脑机接口所取代,艺术家通过专用脑机设备,只需要想象就能借由数字技术创作出优秀的书画艺术作品,难道那就不算艺术?竹简取代龟甲是进步,纸张取代竹简是进步,数字技术同样可以取代纸张,同样是进步。

数字艺术库的建立,将可以把广大人民与艺术爱好者集合起来,任何优秀的艺术作品都是源于人们普通生活,艺术就是要反映普通生活并将其升华,通过数字艺术库,普通人也能明白真正的艺术是什么,优秀的艺术作品应该如何去创造。通过数字艺术库的超强传播能力,将艺术创作精神根植于更广大人民,在此基础上,才能产生更多优秀作品。

数字艺术库的建设愿景,是要为世界艺术爱好者提供最全面和高质量的服务,同时,要为全人类的优秀艺术作保存、交流和借鉴。数字艺术的无限分享功能是其他形式所不能比拟的,数字艺术能让所有艺术爱好者更近距离接触艺术品,从中体验到艺术乐趣和艺术修养,拓展艺术传播边界,数字艺术库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数字艺术库远期愿景,是能够在继承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开拓出更具有未来特点的艺术形式。借鉴和吸收西方现有优秀艺术作品的精华,在传统基础上开创我国自己的艺术品类,能够更好地传承与发展,是数字艺术库的最终目标。

(作者单位:北京海纳时代信息咨询中心)

杨卫列:书画数字化建设的必要条件

书画艺术的数字化建设,其好处不言而喻。比如,有利于传统书画艺术传播与传承,方便书画爱好者、研究者学习与研究,等等。但书画艺术数字化建设本身又是一项纷繁复杂的浩大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必须具备一些必要的建设条件,方能有效开展。否则,好事也未必就能办好。本文以全国政协委员、中国书法家协会顾问陈洪武的建议:“建立'中国传统书画数字全库’”为例略作阐述。

其一,必须有来自国家层面的支持。这种支持首先是政策支持。有了国家的政策支持,建立“中国传统书画数字全库”便行之有据,也更易于得到所涉相关部门的理解和配合。其次是资金支持。众所周知,建立“中国传统书画数字全库”是一项纷繁复杂的浩大工程。建立这样一项大工程,没有大量资金投入,势必寸步难行。而资金又从何而来呢?只靠组织者、建设者自行筹措无疑是杯水车薪,必须要有来自国家层面的财政拨款专属资金支持。只有这样,这一工程才能行稳致远,而不致于因资金问题半途而废。

其二,必须得到海内外文博部门和私人藏家的理解支持。毋庸置疑,传统书画艺术的主要收藏者是国内及海外的文博部门,如故宫博物院、上博、辽博,以及波士顿美术馆等。除此之外,尚有一些私人的有价值的收藏。要想建立“中国传统书画数字全库”,就必须要对这些部门的馆藏以及私人收藏的传统书画作品进行高清拍摄或扫描。而要对这些传统书画作品进行高清拍摄或扫描,就势必要让这些藏品短暂地脱离其所处环境,这必然会对这些藏品产生或多或少的不利影响。因此,这一过程,必须要得到藏家的理解与支持,没有他们的理解支持,这一工程同样寸步难行。

其三,必须培养一批既懂书画文博专业又精通现代化数字技术的复合型人才。“中国传统书画数字全库”的建立,须经历采集、整理、录入、存储、使用、维护等诸多过程,而每一过程专业与否,质量如何,直接关乎“中国传统书画数字全库”能否成为精品工程。那么,如何确保这一工程的每一过程都足够专业和高质量呢?无他,培养一批既懂书画文博专业又精通现代化数字技术的复合型人才便是重中之重。因为,只有精通书画文博,才能更好区分书画的优劣真假,采集到更多更好的传统书画作品;才能把因采集而对藏品的不良影响尽可能降到最低,从而在采集中更好地保护藏品。只有精通现代化数字技术,才能确保采集、整理、录入、存储、使用、维护等过程高质量运转,才能确保采集的每一帧图片都纤毫毕现,完美地呈现出原作的精气神。只有既懂书画文博专业又精通现代化数字技术,才能在采集、整理、录入、存储、使用、维护的过程中游刃有余,避免“隔行如隔山”的尴尬情形出现,从而影响到这一浩大工程建设的整体进度和质量。

(作者单位:安徽省界首中学)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