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疫情阴影笼罩下的情思无限

 泠风思语 2022-04-26

/高英   〔原创作品〕

恍惚间就到了四月末。
 
上周谷雨节气已过,2022年的初夏日渐触手可及。
 
这个春天感觉相当漫长。
 
曾经听外省的朋友说对济南的印象是几乎没有春天,常常在告别冬意后就会跑步入夏。
 
前些年的济南的确会带给人这样的印象。
 
记得2014年春天,才三月底温度就逼近零上三十摄氏度,那时带女儿出游穿的就是初夏的衣服,有照片为证。
 
今年的春天有所不同,倒春寒的次数相对多些,尽管偶尔会冒出个三十度左右的高温天,也是很快就被大风打回原形——前一天在太阳下穿短袖或裙装一点也不觉冷,后一天又要把春秋装换上才行。
 
不过中国的农历节气还是照旧算数的,就拿谷雨前后的温度来比较一下,同样是二十几度的天气,之前和之后体感上却差了三五度似的。
 
例如最近两天,我在厨房做饭时居然感觉到了煤气灶上的火苗的热度,而在谷雨前并没有这样的感觉。
 
当然,之所以感觉这个春天比较漫长,除了气温方面的原因还有新冠疫情阴影的影响。
 
去年,也就是2021年,我们都不会想到,在二十一世纪二十年代初期的抗疫三个年头里面,形势相对最好的居然是2021年,整整一学年,无论是济南地区还是国内其他绝大多数地方,中小学生们都没有上过网课。
 
谁知2022年的春天疫情阴影如此普遍,上网课成为了多地的常态。
 
三月四日那天,恰逢阴历二月二,是周五,我家上初三的女儿所在学校举行百日誓师大会,我家先生还专程赶来和我一起参加了这一盛会,为女儿加油。
 
没想到济南很快就受到了疫情阴影的影响,新一周学校就规定不允许家长进校园,随后取消了家长协助执勤活动,再后来不让家长直接送东西给校内的学生。
 
我当时感慨说,幸亏学校百日誓师大会上一个周五就举行了,假如晚两天家长就不能参加,也是一种遗憾。
 
然而在三月中下旬,我本来只是在忧虑老家泰安地区的疫情,毕竟那时济南地区还算安好,在听到了老家开始上网课以及多处封闭的消息后,不由不记挂在老家的亲人,包括在老家工作的我家先生。
 
出于自我保护和保护他人的双重考虑,我和女儿不敢冒险回老家,我家先生也不敢贸然来相聚——只怕路上万一沾染了病毒,就会影响到我女儿和她所在学校的师生及其家人,就会影响到我家先生所在学校的师生及其家人。
 
常言道:“不怕一万,就怕万一。”
 
我们是谨小慎微的人,平时不爱麻烦别人,在这种特殊时期更不想给自己和他人带来麻烦,尽量减少出行、避免聚集是我们一家三口一直坚持的防疫原则。
 
我们认为:在抗疫的特殊时期,分隔在异地的家人主动不相见同样是爱的体现。
 
眼看着老家的抗疫形势越来越好,正想着相见有期,不料济南“3.29”疫情爆发(具体情形我并不了解,只是看媒体上经常提及这个名称)了,在330日九区宣布开启网课,而那天正好是本地初三学生一模考试的时间,考试只能取消。
 
因为当时的疫情形势可控向好,所以网课上了一周后就不断有要恢复线下教学的传言出现,尤其是在泰安地区上了三周网课便恢复线下教学以后,济南这边即将恢复线下教学的传言更甚。
 
终于市教育局官宣五县区四月十八号高三学生返校,四月二十号初三学生复课。于是钦定地区的高三学生如期恢复了线下教学,可惜在四月十九号下午却得到了初三年级暂缓恢复线下教学的通知。
 
在离我们较远的某区域,因为有家长抱着侥幸心理参加喜宴聚集并感染病毒而导致了该校师生集体隔离,要在隔离区整天穿着防护服上课直到高考,所以我们这个区的学校变得格外谨慎,只能将网课继续下去。
 
新冠疫情启示世人:在这个世界上,人与人即使素不相识,命运也是息息相关。
 
从此对于恢复线下教学的时间,大家比之前的日子明显少了议论,毕竟这不是哪个人说了算的事,只能视疫情发展态势而定。
 
就目前情形来看,“五一”后恢复线下教学的可能性很小,即使后面形势向好,估计也要到五月中下旬再看,校方让家长们做好网课进行到底的思想准备,务必督促孩子在家认真学习。
 
虽然体育中考现场测试取消了,但是中考不会取消。
 
对于本届初中毕业生来说,只有一个好消息,那就是据报道“五一”后取消中考分流政策,今后上职业技术类学校的学生也可以在将来具备再考大学的资格,不再是一旦错失中考机遇就决定了终身难以去上大学的一锤定音。
 
这对于不能考上普通高中的学生们来说的确是个喜讯。
 
就这样,一开始是因为老家泰安地区疫情阴影重我们三口难以团聚,而今却变成因为济南疫情阴影重我们三口难以团聚,原本期盼中的“五一”假期相聚可想而知只能自觉取消。
 
其实,假如我们非要相见就能相见,毕竟我们身处的都不是中高风险地区,只要不嫌防疫规定麻烦履行好相应手续就行。然而我和我家先生都明白,这么麻烦的防疫流程本身就是在默默地告诉人们:能不聚就不聚。
 
我们已经是年近半百的老夫老妻,何况从少年时代就相识,彼此自然心意相通,不用多说,更无怨言,女儿也是明事理顾大局的人,对此亦无异议。
 
这段时间不由常想起宋朝秦观著名的词句——两情若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最近我看著名学者曾仕强教授在生前的讲座中提到,中国人一向重视的是心在一起而非身在一起,与看重身体在一起的西方人不同,深以为然。
 
对于传统的中国人来说,一旦人分开心就疏远的绝非真情义。无论亲友还是夫妻,都可以“天涯共此时”,日常把对方放在心上。
 
在疫情阴影笼罩下,我和我家先生的日常沟通明显增多,能够真切地感受到对方心里有自己。
 
我对女儿说:经历了疫情的人更懂得婚姻家庭中真情的可贵,人生伴侣贵在品德和真心。
 
由衷希望女儿长大后能够拥有一个可以与她同甘共苦、肝胆相照、志同道合的人生伴侣,共同开创出温馨美好的崭新家庭。
 
不管物质生活水平如何,只要一个人拥有稳定的家庭和团结的家人就是莫大的幸福,再三思量,我一点也不羡慕“一人吃饱全家不饿”的不婚主义者的单身生活,窃以为人生有感情牵挂并非坏事。
 
在持久的疫情阴影下,许多人开始返璞归真,回归到朴素的人生层面——既重视一日三餐的来之不易,又懂得了真诚相待的深远意义。
 
相信未来可期,但最实在的还是过好生命中的每一天,欣赏并享受生命存在本身所带来的欢喜,其他的都是浮云。
 
这正是:
 
疫情阴影重,分隔总难免;相比逆行者,何足挂齿间。
人虽不相见,情思却无限;待到重聚日,相对自开颜。

高英写于2022426日,三月二十六,周二戌时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