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煮酒论英雄之三国良将,陆抗篇(上)——陆逊遗风

 金色年华554 2022-04-27

三国良将系列之陆抗(上)

煮酒论英雄,且谈三国人物。

笔者将这个系列起名为“三国良将”,当初思来想去,还是不能叫“三国名将”。因为名将者,一定拥有相当高的历史地位,除去知名度以外还应该在所属时代有相当的战绩,崇高的威望,直到今天当人们提起名字时,都能肃然起敬,显然这样的人物在任何历史时代都不会很多,而笔者要写的人物却不少,所以系列名谨慎地定为“良将”。

而今天开始要介绍的这位东吴将领,完全够资格称得起“名将”二字,某种意义上甚至可说是三国最后的名将。唐代追封六十四名将,宋代追封七十二名将,唐宋两朝为这些名将设庙祭奠,既表达对这些名将的尊崇,同时也是对历史传承与正统性强调,表明自己朝代是之前历朝历代的继承者。

对于唐、宋两代所供奉的名将人选,其实是有所区别的,背后当然有历史原因,这里暂且不展开讨论了。且说三国时代入选的人物,不算西晋,共有八人出现在唐宋两朝供奉的名单中。他们是曹魏的张辽、邓艾,蜀汉的关羽、张飞,东吴的周瑜、吕蒙、陆逊、陆抗。因为其他人此前均已讲完,所以正如笔者前面所言,今天要讲的陆抗,便是三国最后一位名将。

多说一句,之前写吕蒙时好多人在我的文章下留言表达了对吕蒙的不屑甚至攻击。怎么说呢,具体问题实在不想啰嗦了,千年前唐宋两朝的帝王朝臣都有足够的包容性,三国名将同时尊奉,关羽吕蒙都祭拜,都是历史名将,怎么到了21世纪还在非此即彼呢。探讨历史的时候,还请不要把演义的情感带入进来,尽量别预设立场把情感带入到某个特定阵营。废话稍微多了点,接下来进入正题。

煮酒论英雄之三国良将,陆抗篇(上)——陆逊遗风

陆抗重大事件之一——陆逊之死

陆抗(226—274),字幼节,吴郡吴县人,陆逊的次子,孙策的外孙。陆逊的长子陆延早年夭折,所以陆逊去世时由陆抗承嗣。

赤乌八年(245),二十岁的陆抗被拜为建武校尉,带领陆逊留下来的五千部曲从武昌回乡安葬父亲,葬礼结束后陆抗便前往都城向孙权谢恩。

我们都知道,陆逊去世时已经六十三岁基本算是善终,但很大程度上陆逊是被孙权生生气死的。

《三国志·陆逊传》载:太子太傅吾粲坐数与逊交书,下狱死。权累遣中使责让逊,逊愤恚致卒,时年六十三,家无馀财。

愤恚,形容陆逊极度的愤怒,加上年事已高急火攻心而去世。这里说的是陆逊卷入二宫之争,并且孙权怀疑陆逊与太子背地里有密切勾结,所以孙权多次派使者去严厉批评陆逊。这种严厉是远超正常范围的,因为二宫之争导致一大批卷入的官员被处死、发配,甚至两大主角太子孙和被废,鲁王孙霸被处死,可见孙权对这件事的深恶痛绝。

那么陆逊实际上有没有参与二宫之争呢?其实不能说完全冤枉,所谓的参与,是说陆逊并非站在个人私利的角度,他的出发点是为了整个国家的稳定,提了一些建议。当然归根结底他是支持太子的,因为太子无过而将其废黜,不利于国家的团结。既然没有私心,陆逊心怀坦荡地向孙权提过一些劝谏。

但后续事态发展极速恶化,鲁王与太子两派为了争权都采取了非常规手段,孙权与亲信杨竺探讨了鲁王的为人,哪知这杨竺却是鲁王死忠,说了许多鲁王好话以便影响孙权换太子。更戏剧性的是表面上君臣二人密谈,其实床下面还藏着太子党的密探,于是孙权有意立鲁王的消息迅速传到太子孙和那边。孙和情急之下就让亲信陆胤去找陆逊,请这位出将入相的当朝最具威望的大臣向孙权施加影响。

关键在于陆逊不知道消息来源,他本来就支持太子,当然要努力劝谏孙权不要更换太子,于是就上书劝谏。这下捅了马蜂窝,孙权顿时觉得自己身边都被太子党和鲁王党渗透了,堂堂东吴大帝怎么被两个儿子给耍了?勃然大怒,把杨竺抓起来一顿拷打。杨竺也不知道怎么回事但确实不是他说的,反正肯定是太子党搞的鬼,于是他把心一横,“承认”告诉了陆胤,所以陆胤去找了太子,然后太子又让陆胤请陆逊出面。这就圆上了。

孙权把陆胤也抓起来拷打,陆胤知道泄密的真正原因是太子的密探,但陆胤受尽酷刑什么也没说。倒是杨竺,受不了严刑拷打只能继续编,反正他已经承认自己泄密,命是保不住了,索性把责任都推到陆逊头上,列出足足二十条所谓的陆逊罪状,把陆逊抹黑成后台老板。最后杨竺因泄密被处死,陆胤平安出狱。至于陆逊,杨竺编造的二十条当然毫无证据,所以孙权也只是生气陆逊管得太多,除了派使者严厉指责,也没有真把陆逊怎么样。但陆逊觉得非常委屈,气愤而死。

煮酒论英雄之三国良将,陆抗篇(上)——陆逊遗风

陆抗重大事件之二——为父辩白

以上是陆逊之死的部分背景,在陆逊篇其实已经讲过,可能有些朋友不太熟悉当中的细节,便做个简要介绍。

《三国志·陆抗传》载:孙权以杨竺所白逊二十事问抗,禁绝賔客,中使临诘,抗无所顾问,事事条答,权意渐解。

刚才铺垫那么多陆逊的事,是要引出接下来孙权盘问陆抗这一幕。陆逊是被气死的,可孙权也很生气啊,陆逊觉得自己一心为国数十载,最终却得不到孙权信任反遭污蔑;孙权则觉得陆逊自视过高,你功劳再大地位再高也是臣子,不该把手伸进皇家继承人的问题中来,难道你陆逊想要大权独揽,架空下一任皇帝?再往早年追究,陆逊的从祖父陆康跟孙权的兄长孙策有极为惨烈的交战,长达两年的战争让陆氏家族死亡半数。虽然后来陆逊娶了孙策女儿,标志着两家恩怨彻底翻篇,但恐怕当陆逊卷入太子争夺战时,孙权难免多想。

所以,当陆抗处理完父亲的丧事去向皇帝谢恩,这场见面非常凶险。陆家是大族,陆逊又地位崇高,所以按理去见孙权的除了陆抗之外,还有同族、官员、宾客等等,孙权当着众人的面讲些追悼抚慰的话,然后就让大家退下了。

事情不会这样就结束,别人都走了,孙权单独把陆抗留下来,拿出杨竺“供述”的所谓陆逊二十条罪状,非常严肃地逐条盘问陆抗。二十岁的陆抗非常从容镇定,孙权原想不让陆抗有任何向其他寻求帮助的机会所以屏退众人,然而陆抗逐一回答极有条理。想来也是,那二十条都是杜撰出来陷害陆逊的,本就没有任何证据,陆抗面对气势汹汹的皇帝并不慌张,为父亲据理力争。孙权看着眼前的年轻人镇定自若地反驳掉每一条指责其父的罪状,逐渐冷静下来,不再对陆抗咄咄逼人。

几年后,太元元年(251),陆抗回建业治病。痊愈后陆抗便要返回部队驻地,临别时孙权流下了悔恨的眼泪。孙权对陆抗说道:“我以前听信谗言,与你父亲有过很严重的争执,现在想想真的很对不起你。对这些事情所有责问的材料,我要全部烧毁掉,不能让其他人看见。”

这个时间的孙权生命已经进入倒计时,第二年便去世了。所以人之将死其言也善,孙权发自内心地向陆抗做了道歉。至于要烧毁文件,是不希望这些记录误导其他人,避免以后有人拿孙权指责陆逊与陆抗的言辞借题发挥,也不能因为这些影响到陆逊的历史评价。

煮酒论英雄之三国良将,陆抗篇(上)——陆逊遗风

陆抗重大事件之三——大将的潜质‍

赤乌九年(246),陆抗升为立节中郎将。由于诸葛恪升为大将军,并接替陆逊负责荆州事务,所以临时驻防武昌的陆抗便要前往柴桑,与诸葛恪调换防区。

《三国志·陆抗传》载:抗临去,皆更缮完城围,葺其墙屋,居庐桑果,不得妄败。恪入屯,俨然若新。而恪柴桑故屯,颇有毁坏,深以为惭。

这段讲的是互换防区,陆抗临行时让部队修缮营寨外墙与房屋,营地的所有设施包括种植的作物都保持原样,留给诸葛恪使用。等诸葛恪搬入营寨,发现这里俨然如新修建的一样整齐。但是,诸葛恪留给陆抗的柴桑营地,却被大肆毁坏。这样一对比,诸葛恪很是惭愧。

这段记载没有说诸葛恪毁坏防区设施的原因,笔者认为有两种可能。首先是东吴私兵制的负面产物。东吴的私兵制在三国中最为根深蒂固,将领麾下的士兵甚至部将很大程度上属于主将的私人武装,随之产生的必然是相应的财产具有极强的私人性质。这就导致将领容易把驻防营地视为自己的地盘,上面的房屋、设施、农作物当然也归自己所有。这些东西带不走,又不甘心别人白得,那就破坏掉吧。从这段记载来看,东吴大将军诸葛恪能这样做,可以想见这在东吴将领中属于惯例,至少比较常见。

另外一重原因,是诸葛恪不被陆逊所喜。陆逊曾经当面批评诸葛恪太刚愎自用“非安德之基也”,诸葛恪内心再不满也只能表面虚心接受批评。如今诸葛恪接替了陆逊的位置,又是跟陆抗换防区,借机整一下陆抗也不是不可能。诸葛恪在二宫之争中,将参与鲁王党的长子诸葛绰毒杀,虎毒尚且不食子,诸葛恪被陆逊讨厌有充分理由。

煮酒论英雄之三国良将,陆抗篇(上)——陆逊遗风

从这次陆抗与诸葛恪互换防区来看,陆抗吃了小亏却赢了大局,连诸葛恪也不得不佩服。从两人后续的经历来看,这次互换防区的不同表现恰恰昭示了两人后续的历史形象。诸葛恪大权独揽穷兵黩武最终不仅自己死于非命,还被夷灭三族。陆抗在荆州力挽狂澜,蜀亡后仍然能够长期维持东吴在荆州的稳固,并屡劝皇帝行仁政,得以流芳百世,成为备受后人尊崇的名将。

本期主要介绍了刚刚走上台前的陆抗,在面对皇帝孙权的怒气时镇定自若,在对待与父亲有嫌隙的上级诸葛恪时高风亮节,已然展露出非凡的人格魅力。下一期,继续讲述陆抗后续的经历。感兴趣的话敬请点赞、关注吧,同时也欢迎翻阅往期三国人物文章。您的支持是我持续更新的最大动力,谢谢!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