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别让“拖延症”毁掉你的孩子

 老友茶馆 2022-04-27
图片

 在生活中,孩子的哪些行为会让家长抓狂呢?其实不用问,家长的答案一般都会是孩子的磨磨蹭蹭或墨迹拖拉。如同一个“小蜗牛”的孩子,做任何事情都不着急、不上火,父母在后面催,他在前面磨蹭……

图片






“拖延症”最常见的特征是他们习惯于“把事情留给明天”。其实拖延不是与生俱来的,但由于拖延太多,今天应该完成的事情就会被推迟到明天。经过一段时间的积累并形成习惯后就会变成“拖延症”。而导致把事情积累到明天的原因之一就是孩子缺乏时间观念,无法合理分配时间去完成自己的任务,久而久之就会让孩子积累的任务越来越多,让孩子养成拖延、磨蹭的习惯。

1.“拖延症”可能是“惯出来”的,需要一个固定的节奏。
有件事说出来可能很多家长都不相信,多数做事拖拖拉拉的孩子都是被“惯出来”的,哪怕你批评了,他不喜欢的事情一样会一直拖延、一直磨蹭,甚至家长催促得越凶,他就会越用自己的方式软性地对抗家长的“强权”。要解决这个问题,千万别寄希望于孩子的自制力、自控力或者“好心情”,一定要跟孩子一起制定一个合理的、可执行的规划,让孩子把这些固定要做的事情形成一种习惯。习惯了,就像是条件反射一样,不需要反复地下决心,就会自觉自主就去完成了。
 2.让孩子从后果中学习,但别“幸灾乐祸”。
拖延,没有积极性这件事,不仅是孩子会有,甚至我们大人做事情也经常会拖到截止日期之前才行动。在不影响孩子健康以及重大事情的情况下,不妨让孩子自己为拖延的后果“买单”一次。效果肯定要比家长每天唠唠叨叨、耳提面命要好一些。威而不怒,不指责也不评价,就把它当成是自然而然发生的一个结果。相信孩子们会从这件事学到更多的东西。
3.多问孩子“什么?”“怎么样?”这些问题,帮孩子一起寻找解决办法。
孩子拖延的理由可以有很多种,并不能一概而论。像有些孩子可能不是拖延,只是写字或者反应比较慢;有些孩子拖延,是因为这件事做完,家长马上就安排另一件事做,他觉得还不如慢慢悠悠地喘口气呢;也有些孩子拖延是因为对即将要做的事情不擅长,担心做不好……
这些因素是我们主观上难以猜测的,所以,要特别注意询问孩子的想法,多问他:“你是什么感觉?”“你想让妈妈怎样帮助你?”“你觉得如何做才是最正确的选择?”……慢慢引导孩子把心里的想法说出来,家长才能给予孩子关键的帮助。有时,孩子们试图逃避一些不确定的、枯燥的、可能会失败的任务,是很正常的事情。只靠孩子的自制力是难以克服的,家长与其批评孩子,不如教会孩子如何去解决问题、超越自己。
每个磨蹭的孩子,或许背后都会有许多原因。但别急于用大人的节奏去掌控孩子的脚步。作为家长,要做的是找出适合孩子的教育方式来陪他长大。其实这也没有我们想象中的那么困难,我们都是要陪伴着孩子们一起成长的,成长过程本来就是需要时间,谁也不可能下一秒就变成了一个“完人”。所以,请给孩子多一点耐心,多让孩子有参与感、有体验感,让他知道其中的苦与乐,改变只是时间问题。
多给予孩子一点空间、一点时间,再适当引领,相信孩子一定会用自己的脚步丈量出一条阳光明媚的人生道路。


内容源于“光明网”

编辑:孙晶

责编:刘婷

审读:赵春鸣

审核:于艳艳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