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核辐射的后果:美国男子喝光1400杯镭水,死无全尸只能放铅棺

 晴耕雨读天 2022-04-27

你知道常年接触核辐射会怎么样吗?

曾经有一位名叫拜尔斯的男子喝了1400多瓶含有放射性元素的水,最后去世的时候,牙齿严重脱落,骨头上也都是大大小小的空洞,甚至连下葬的棺材用的都是铅制的。

文章图片1

我们都知道,镭是一种放射性元素,而且它也是由居里夫人首先在1902年发现的,当时居里夫人耗费大量心血才从数十吨的煤矿中提取出了0.1克的镭元素,而这一经发现就震动了当时的整个物理学界,居里夫人也因此获得了当时的诺贝尔物理学奖。

文章图片2

当时人们发现镭这一元素能够自己发光发热,而这样的现象经科学家鉴定足足可以持续将近1600年之久,所以当时的人们就将这种元素称之为“永恒的光”。

随着研究的进一步深入,科学家们还发现这种元素之所以能发光的原因,是因为其本身一直在衰变,期间会产生电离辐射,这才使得荧光物质发光。

文章图片3

而让当时更为轰动的是,镭元素衰变时所散发的辐射能够有效地杀死癌细胞,而此消息一传开,各路商家纷纷涌入了这片蓝海,当时市面上各种含镭元素的产品更是层出不穷,比如,镭香烟、镭保健水、镭巧克力、甚至是镭化妆品。

文章图片4

这些产品一经问世就直接被推上了神坛,而其中最出名的当属一种号称能治愈活死人的保健品“镭补”,而拜尔斯喝的就是这种保健品。

拜尔斯在三年中喝光了1400多瓶镭补,而这些镭元素在他体内逐渐积累,慢慢地让一个正常的躯体变得残破不堪,最后痛苦地离世,而拜尔斯的惨死也引发了当时社会的极大轰动,美国有关当局便禁止了含镭产品在市面上的销售,而人们对于镭的无脑追捧这才平息。

文章图片5

虽然曾经一度禁止含镭产品在市面上的销售,但如今医学领域已经开始拿放射性元素进行治疗癌症。

那么镭元素真的能杀死癌细胞吗?它们又是怎么做到的呢?

镭产生的辐射是一种电离辐射,在他的作用过程当中,电离辐射产生的能量会直接作用于生物分子,引起生物分子的电离和激发,从而使细胞蛋白链断裂,或者是DNA和RNA断裂,使细胞酶失去活性,最终破坏掉有机体的生命功能。而镭射线治疗癌细胞就是采用的这种理论。

文章图片6

但是镭射线对癌细胞有作用,自然也会对我们的骨骼和其他细胞有影响。

虽然我们时常听到的化疗就是将一些含有放射性物质的药物注射到人体内,但是这些药物都是需要精准控制的,因为放射性物质在体内采用的是无差别攻击,杀掉癌细胞的同时也会杀死其他细胞,而自己直接接触那无异于慢性自杀。

文章图片7

虽然当时的镭事件已经过去了100多年,但是最近一种新型的镭产品却逐渐在年轻人当中流传开来。

那就是一种被商家称之为能量石的物件,据商家称这种石头有病能治病,没病能强身,而这些石头中就被检测出来了超标的放射性元素。

文章图片8

长时间佩戴会导致周围皮肤变白,并开始出现食欲下降,流鼻血等症状,而这也全都是因为电离辐射开始对身体产生了损害。

既然放射性元素如果把控不好,对人体有如此大的伤害,那去年日本就说要将福岛核废水排入太平洋中,而近日东京电力公司更是表示要从25号开始福岛核废水排海放水口铺设工程,如果日方真的将核废水排入太平洋,会对我们会有什么影响呢?

文章图片9

如果日本将核废水排入太平洋,据专家演算,不出半年,因为太平洋的洋流运动,整个太平洋都会充满核污染,届时整个世界都会为之买单,人类的DNA会因为核辐射而受到损害。

而将核污水排入海洋当中,也会使海洋中的生物受到影响,海洋环境都会变得更加恶劣,这样就会让海洋生物产生不可预知的变化,从而影响到海边的渔民。

文章图片10

而核污染会在鱼类身上累计,如果人类吃了这些鱼也会对身体造成不小的影响。

要知道,上个世纪的切尔诺贝利核电站事故对当时人们造成了不可估量的伤害,受到核污染的人出现皮肤大面积溃烂,各种器官衰竭,毛发脱落、内脏出血等现象。核污染还很有可能造成不孕不育、动植物变异、后代畸形率也会提高,甚至是增加患癌的风险。

文章图片11

尽管目前日本还没有正式排放核废水,但是已经对周边环境产生了影响,在加拿大和美国加州西海岸的鱼体内都检测到超标的铯-134。而这种同位素放射性较强,人体摄入小于0.25戈瑞属于安全范围,一旦超过这个界限,人体就会出现造血系统和神经系统的损伤,如果一旦摄入超过6戈瑞就会直接导致人死亡。

文章图片12

日本核污水排放不是日本一个国家的事情,其影响可能会遍布整个世界,让整个世界为之买单是不负责任的行为,希望日本能够正视问题的严重性并妥善处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