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我心中的图书馆

 稻读公社 2022-04-27

星期日早上,社科群聊到“图书馆”话题,很快引起我的共鸣。

@梅萼

“市图书馆像是我的第二个家”

@radmelom

“梅姐姐的第二个家是个超级豪华的宫殿”

@Xman

还发了张图片,是宁波市各区县图书馆借还书量的排行榜

@099-vivy

说“大学的图书馆倒是很喜欢去”。眼睛看着手机,思绪却飞到了几十年前……

说起图书馆,首先映入脑海的是20世纪70年代初我上初中的时候,妈妈因为受批斗下派到学校图书馆期间的往事。初中三年,我因此便利,读了很多“禁书”,开启了我通过书本看世界的心灵之窗,使我看到了当时一般人看不到的美妙世界。年少的我虽然不曾走进过图书馆,但心中的图书馆模样已然在脑海中呈现:一个大屋子中间,一排排书架和一本本难以计数的书籍。诗人博尔赫斯、阿根廷国家图书馆的馆长,他在双目失明之后,写下了著名的诗句“上天给了我浩瀚的书海,和一双看不见的眼睛,即便如此,我依然暗暗设想,天堂就是图书管的模样。”一说起图书馆,这段话瞬间浮现在我的眼前。

我虽然是第一批恢复高考入学的大学生,但图书馆去得很少,即使是去那里看书学习,多少有一点随波逐流、装模作样的味道。那时,中断了十年高考的大学一切都在复苏中,学校图书馆的条件和藏书量可想而知。另外图书馆貌似是一个很文艺的词汇,跟我这个医学生、理科男也不搭界,所以对大学的图书馆几乎没什么印象。隐约间还记得高尔基说过的“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那句话,但似乎对我毫无意义,我不去图书馆,不是也没退步嘛。

对图书馆印象最深的应该是我在攻读硕士和博士学位的时候,那六年的青春岁月,大部分时间是在图书馆和实验室度过的。那时互联网才刚刚起步,几乎所有的英文专业期刊都要图书馆才能看到,而且是影印版,原版杂志屈指可数。泡在图书馆的目的,并非我想阅读,而是硕、博士论文需要检索大量的专业文献,国内的医学还比较落后,阅读大量的英文杂志就成为医学硕士博士必备的技能,否则,毕业那就是可望而不可即的梦想。古罗马诗人西塞罗说过:“没有书籍的屋子,就像没有灵魂的躯体。”而对于攻读硕士、博士的我来说,每天呆在充满书籍的图书馆,我就是那个没有灵魂的躯体。但不可否认的是,攻读硕博期间,图书馆最终是我达成梦想的温床。

当然,现在的图书馆条件已经好了很多,各种小型的、私人的精致型图书馆也来越多,我几个朋友的家庭图书馆就形神兼备,很有味道。在杭州有很多的书店或者图书馆成为网红打卡地,梦想小镇的芸台书舍就是我爱去的大型书店。与其说是书店,还不如说是多功能的图书馆,每种书只备两本,一本拿来卖,卖完再补货,另一本都会提前拆封,供游人或读者翻阅。书店也提供借阅功能,借书回家也是免费的,环境优雅,特别适合于茶余饭后或者举家去书店品读。尤其是天气特冷或者是炎炎夏日的时候,到图书馆或者书店借着读书的名义去蹭空调,这是多么惬意的一件事情。在集休闲、阅读、娱乐、餐饮于一体的图书馆里,感觉一切都慢下来了,仿佛回到了木心的《从前慢》,把自己从都市中抽身出来,让自己慢下来,在温润如玉的字里行间感受世间的静谧与美好。

由于读书的氛围越来越好,喜欢读书和藏书的书虫也越来越多。我们家里面的藏书也很多,除了因为搬家,把我大学以来的所有医学书籍处理之外,留下的藏书还是不少,诸如20世纪50年代初匈牙利版的毛泽东选集还在其中。特别庆幸是女儿小时候阅读的各种绘画本、书籍都一本不拉地保存着,诸如国外的四大童话、中国的四大名著及小人书等等,都让我沉醉其中,流连忘返。

随着人工智能和互联网的发展,我们每个人的手机或Pad都是一个图书馆,海量的书籍、清晰的图片、在线的视频和虚拟的VR世界,都可以在我们的手机中完美呈现,我们不但能读书,还能听书、看书。全球化的浪潮让我们目不暇接,但在我心里,图书馆不只是一个图书的量的多与少,它更是像一个让心灵休息加油的驿站,在这里我们可以品着茶、眯着咖啡,在诗词的远方和浩瀚的书海中徜徉,去品鉴诗词歌赋,去理解“读书消得泼茶香”的典故。在波伏娃的日记中探寻她伟大的思想,也能与福柯来一场关于人性的隔空辩论。其实,图书馆就在我们的身边,就在你我的心里,你我的手中,只要你愿意阅读,图书馆就在那里。


那里有我的回忆,能触摸到我成功的基石,那里是我的心灵驿站,那里是家庭和社会的缩影,那里是我心之所向。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