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百年前,李鸿章在美国首次见高楼大厦,说了句话,洋人听后沉默了

 一利阳光故事会 2022-04-27

"夫人惟气之盛者,能舍人之所不能舍,而为人之所不能为。"

事实上从乾隆帝后期开始,清朝就已经出现了衰败之象,即便道光帝勒紧了裤腰带过日子,但到底无济于事,怙恶不悛的政府和人民,是他自己一个人撑不起来的。但哪里有腐败,哪里就有新生,清宣宗道光三年中国第一位有识之士诞生了。

这里要说的是李鸿章。李鸿章出生于1823年,那时候的晚清政府勉强不那么摧枯拉朽,道光帝还颁布了《定失察鸦片烟条》遏制白银流出和防止民生不坚,所以李鸿章还是走了科举这一条路,1840年17岁就中了秀才,1844年21岁又中了举人,期间仕途顺利,结交了不少好友。

但他一生最大转折,还应该是1845年拜入曾国藩的门下。曾国藩特背喜欢"看相",作为一个"尤留心天下人材"的人,一旦遇上些所谓才学之人,就不免多看几眼,而根据曾国藩自己回忆,那时候的李鸿章一米八、长相俊美风流倜傥,第一眼看到他就喜欢上他了,此后两人的师生情谊一直到老死。

有曾国藩这样的老师在,就意味着李鸿章绝对得上战场。1853年他中进士,刚好太平天国运动曾国藩组建了湘军,李鸿章就随吕贤基一起团练,然后于太平军交战于和州裕溪口,开启了自己的军事指挥生涯。他领兵作战能力实强,成功和父亲一起在1955年收复了庐州,但官场小人多,为避免自己父亲遭受讥谤,他只能退出团练。但1958年泸州再次陷落。

1859年他就彻底跟着曾国藩成为了一名幕僚,曾国藩对待他的态度从师生变成了得力的下属,因为曾国藩遇事多犹豫,但李鸿章比较干脆,所以每次有什么曾国藩都会叫上李鸿章,等李鸿章一起做决定,后来翁同书在定远县城失首于太平天国,还想逃脱罪责,曾国藩要弹劾他,而奏章就是李鸿章写的。李鸿章因此和翁同龢交恶。

1861年他开始接手筹备淮军之事,但凑备起来之后,却被不少人耻笑说是"乞丐",但李鸿章毫不气馁,激励将士说"军贵能战,待吾破敌慑之",果然不久后与太平天国交战于虹桥、北新泾和四江口并成功守住了上海,同时"尽改旧制,更仿夷军",用上了洋枪洋炮。他的先进思想也在这时候体现出来--目前之患在内寇,长远之患在西人。

所以1865年他开始"图强",收购铁厂和机器局,于是有了江南制造局和天津机器局;1870年因为看过太多先进国家,觉得中国太穷了,开始改变策略求富,于是有了轮船招商局;他还大力发展铁路、纺织、电信......要搞电信的时候,清政府的老头子们吓坏了,以为电路要伸进地底会破坏地脉,但李鸿章没管他们,而这些直接促进了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1874年他还建立了北洋水师,这是当时亚洲最强大的军事力量。

但这些都没有用,抛开李鸿章贪财和怕祸的原因,其更多在于清政府积重难返,李鸿章很多理念他们不赞同,很多想法他们不配合,还屡屡往他的总局里塞人,朝廷又总想着从里面抽取资金,所以各种各样的总局其实没怎么发展起来,及至北洋水师更是因为清廷拿不出钱导致刚刚建立就要停顿倒退,而其中还有一个翁同龢因为私人恩怨克扣军费,1895年甲午中日战争时,北洋水军不得不全军覆灭。

这一次失败对于李鸿章来说,是非常屈辱的,他曾经心中绝对不想清朝再现当初鸦片战争时那种割地赔款的事件的,但这一次失败有很大原因是因为他,这令他对于日本深恶痛绝,发誓"终身不履日地",但这一次失败,虽然确实没有让他再去日本,1897年时他却不得不总是来往于欧洲各国,作为清朝的代表人出使,或寻求帮助,或是被迫退让。

也就是这个时候他去了一趟美国。李鸿章已经72岁了,在国内的老头子眼里不受待见,但是在国际上他才是清朝真正的代表,他最讨厌的日本赞他"是他支撑大清帝国苟延残喘",欧州报刊说他"是东方大陆孕育的最伟大人物,是前世纪中世界最为独特的英杰人物";美国总统格兰特还认为李鸿章是当时世界上四大伟人之首,英国记者布兰德说他是"东方的俾斯麦"......

所以他到美国的时候,夹道欢迎,热烈喝彩,其规格犹如一国之君,卢杰先是带他去了美国总统格兰特的陵墓,然后又准备带他去纽约的唐人街,但其实李鸿章已经麻木了,前面他已经游历过许多国家,然而美国的高楼大厦还是让他心生感触,后来记者问他时,他表示:"最让我感到不可思议的是,贵国竟然建立了很多高楼,我在这里见到了二十层或更高一些的摩天大楼,然而在我们大清国,从未见到这样的高楼……我想我们大清国不能够建造这样的高楼。"

话音刚落,这位洋人记者就沉默了,因为句话里确实是有对美国的羡慕,但是更多的是对当时清政府的无力,自己的局没有真的开起来,中国人的设施没有真的好起来,无论是强大的兵力还是富裕的国库,他一番努力最后还是成空,没有比这更让他辛酸的事情了。回国后3年,他就病了,义和团运动和八国联军侵华接踵而至,他一边吐血一边谈条件,又屈辱地签下来《辛丑条约》。

而这轰隆一声巨响,大清的齿轮不动了,国人的骂声起来了,满大街都是"误国李鸿章"的嗤笑,不过1901年11月7日咳血而亡的李鸿章是听不到了的,但李鸿章所有一切的兴起和失败,无论如何还是给了我们一个砸头的教训:宜革新富强,不宜锁国自封。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