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李渔的一副对联,令人捧腹大笑,才子添加了标点,人们又赞赏不已

 文心雕龙方 2022-04-27

李渔生活于明末清初时期,是富有盛名的戏曲和小说作家。

他这一生并不能算常规意义上的事业有成,但由于他这个人为人处世与众不同,却称得上文人中特立独行的代表。

在写书、编书、经营家庭戏班之余,他留下的大量轶事都与对联有关。

这些轶事,有的充满了机智的文字游戏,有的自带令人捧腹的诙谐色彩。

其中,李渔的一副对联,令人捧腹大笑,才子添加了标点,人们又赞赏不已。

文章图片1

卖对联的才子

对联又叫“对子”,据说最初起源是贴在门边用来辟邪的,但随着时间流转,渐渐变成一种时令风俗和文化现象。

哪怕是经济上不太宽裕的人家,到了年节之时,也会贴个红纸对联来讨吉利,希望来年一年都好运当头顺顺当当。

而那些经济实力比较雄厚的富商和高官家庭,则往往会不惜在这事上花费润笔,去请著名的文人墨客来为自己家里“定制”专用的对联。

文章图片2

不同于一般书画往往挂在房屋内部,按照常规习惯,对联都是贴在大门两边的。

这种特性就决定了对联在为主人增光添彩方面有着出类拔萃的效果。

一旦有足够知名的人题写了对联,那么任何一个经过这家大门口的人都能看到。

如果对联的内容能够充分体现主人的品味和地位,那么对于面子的增值效果就更加可观。

李渔因为擅长诗书而颇有才名,对这样的人来说,写几幅对联自然不在话下。

文章图片3

虽然年轻时曾经成功考入金华府庠,但在那之后,李渔就再也没有科举的运气。

他参加考试的次数并不少,结果却屡试不第。

科举不利难以走上仕途,应人所求写诗画画写对联,自然也就成了他消遣加创收的一条路子。

不过越是有才的人,往往多少有些怪脾气,李渔自然也毫不例外。

若是无财无势的普通人求他写对联,往往是求的人客气、写的人也客气,不但不加为难毫不拖沓,心情好了还可能会附送几张万年红纸。

如果上门来求字的是为富不仁的富商,或者名声不好的高官,体验就往往没那么愉快了。

文章图片4

一副妙联的故事

曾经有一年,当地一个生意做得很大的酒坊老板慕名登门,想让李渔给自己写新岁贴的对联。

老板的目标是很明确的,知名文人题字能够提升家宅的格调,他也希望这位名人在年节关头多多写几句好话,以便为来年的生意讨个好彩头。

无巧不巧,这名老板不但自己目不识丁却又爱好附庸风雅,最重要的是他做生意的口碑也不太好——老板信奉“无奸不商”的信条,平日卖酒不诚不信,短斤缺两、以次充好的行为层出不穷。

文章图片5

李渔明知道老板打着什么主意,也不打算放过这自己上门的润笔,他不动声色地答应下来,只告诉老板三天后来取字。

三天后,老板带着润笔费用上门,果然收到了李渔亲笔书写的对联。

回到家中,老板喜气洋洋地把对联交给伙计,让他们赶紧爬高上梯地贴起来。

这副对联上下共有二十个字,写的是:

酿酒缸缸好做醋坛坛酸;养猪头头大老鼠只只瘟。

谁料到刚刚贴上去、连梯子都还没撤下来呢,门口围观的人群中已经有不少人捂嘴偷笑起来,更有一些胆子大、不怕主人生气的人更是捧腹大笑,声音越来越响。

这样一来,老板自己虽然不通文墨,也多少感觉到有些不对了,但没人肯做恶人出头来告诉他大笑的原因,老板自然也就更加莫名其妙。

紧要关头,还是老板自家的账房先生给解了围。

他悄悄把老板拉进门内,告诉他“这副对联有问题”,原来,对联往往都是不带标点符号的,这副对联一旦在中间加上逗号点断,意思可就截然相反了!

事情明摆着,这对联不但不是老板想要的吉祥好口彩,反而变成了充满晦气的话。

账房先生把自己加了标点的对联念给老板听——“酿酒缸缸好做醋,坛坛酸;养猪头头大老鼠,只只瘟。”

文章图片6

这样一来,对联的意思就变成了酿酒发酸、味道像醋,养猪只能养到老鼠那么大,并且还个个都要得瘟病。

老板这一听,大怒得几乎跳起来,立刻就去找李渔的麻烦,不但要他赔润笔,还要再赔偿自己一笔“利市钱”。

众所周知,做生意的人最忌讳遇到晦气的兆头,认为会冲走财运、导致生意不利。

老板言之凿凿地要李渔赔钱,李渔却不慌不忙,说道:“我分明写了大吉大利的话给你,是你自己疑神疑鬼,把好好的一副对联当作晦气话。”

文章图片7

老板哪里肯信,一定要他赔钱道歉,才肯了结此事。

双方拉拉扯扯来到酒坊门口,看热闹的人早就跟了一条街,把酒坊门口堵得水泄不通。

李渔当众让众人评理,说老板昨天让他写对联,今天却反悔了要赖账,不但如此还要让写对联的赔利市,这天下有没有这样的道理?

老板自然也不肯吃这个闷亏,一口咬定他写的对联是晦气话,两人言来语去,最后说僵了决定打赌。

赌注是十大坛子酒,如果对联确实是好话,那么老板输酒;如果对联是晦气话,李渔就得出这十坛酒的酒钱。

见局面已经差不多了,李渔直接上手给对联添了句读,念出来就是:

酿酒缸缸好,做醋坛坛酸;养猪头头大,老鼠只只瘟。

这样一来,对联自然就成了不折不扣的好话。

看热闹的人捧腹大笑大声喝彩,老板却瞠目结舌无计可施,只能看着人群把十坛酒抬出来分了。

文章图片8

《南亭联话》中的李渔

和酒坊老板用对联打赌的事只是其中一桩,关于李渔写对联的轶事还有很多。

成书于清末宣统年间的《南亭联话》就记载了不少他巧妙书写对联,达成各种各样稀奇古怪要求的故事。

例如有一次,他在南京营造的芥子园门内桃树成熟了,但却总是有人进门来偷摘他家的桃子,他就在自家门口贴出了一副对联,写道:二柳当门,家计逊陶潜之半;双桃钥户,人谋虑方朔之三。

文章图片9

上联讲的是自家门外种了两棵柳树,比起陶渊明“五柳先生”的别号,那是连一半都达不到;下联说的则是院子里的桃树,总是有人效法东方朔的故智,想要来偷摘我家的桃子。

这副对联不但随随便便就化用了典故,而且还不着痕迹地显示了主人大隐隐于市的情操,连“请大家不要再偷我家桃子”的含义也天衣无缝地嵌了进去。

人们见到这副工巧的对联,口口相传都当作奇闻轶事来讲,原本想要偷摘桃子的人见到众目睽睽,也就自然偃旗息鼓不再动手了。

又有一次,李渔给自己题了一副对联,对联写道:绣衮丛中衣褐客;少年场内杖藜人。

文章图片10

这副对联展示的就是他自己的生活方式和人生哲学了。

李渔没有功名,他的社会地位和经济来源很大一部分靠着与高官名爵交往得来,也就是古典小说中常常提到的“清客”和“帮闲”。

他认为自己之所以能在一群有钱有势的群体里如鱼得水混得开,靠的就是自己的才华,因此对自身的才力自视甚高。

而下联的意思则展示了一种“及时行乐”的心态,他觉得自己即使年纪大了需要扶杖而行,但心态仍然年轻,所以仍然会和年轻人混在一起玩闹。

因为特殊的社会角色,李渔即使有时候嬉笑怒骂恃才放旷,但他几乎从不真正地得罪自己的客户和那些相交的贵人,这才保证了他既能当名士、又过着还不错的生活。

文章图片11

名牌商标“芥子园”

康熙七年,他在多方交游、想了各种办法拉赞助之后,终于获得了足够营建一处居所的资助。

于是他选择了南京城中不足三亩的地方,精心营造,修建起了一座虽然不大不繁华、但却充满匠心和美感的园林,这就是芥子园

文章图片12

芥子园的得名,用的是古书中“芥子纳须弥”的典故,赞扬这座园子虽然面积不大,但却深具“壶中天地”的意境。

有了芥子园,他终于可以有个长期落脚、享受生活的避风港,李渔为芥子园题写了新的对联。

对联写道:繁冗驱人,旧业尽抛尘市里;湖山招我,全家移入画图中。

他认为尘世间的应酬波折太过烦人,希望能享受更风雅更轻松的生活。而精心经营的园林,正好能让他全家都居住在美妙的风景之中。

而以芥子园的落成作为标志,李渔的生活方式也确实发生了极大的变化。

文章图片13

他首先把“芥子园”打造成了商标,开起书铺、做印书卖书的生意,不但自己写的书都在这个书铺刻印,还选择善本、精工细作,推出了不少精品书籍,可说是名噪一时。

在他身后,他的女婿沈心友又延请王概、王蓍、王臬兄弟共同编集了以“芥子园”作为名号的《芥子园画谱》,这套画谱经过多次增编,流传后世,是中国传统绘画的经典教材。

近现代的画坛名家如黄宾虹、齐白石、潘天寿、傅抱石等等,其艺术道路都与《芥子园画谱》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尤其是齐白石,早期原本以木匠为业,并没有接受过系统的绘画教育。

文章图片14

机缘巧合之下,他在一个主顾家中见到一本五彩套印的《芥子园画谱》,虽然并不成套缺了一本,但这套画谱却一步步指明了种种基本规矩。

齐白石曾说自己看到这本画谱之后,才觉出自己当初画的东西,“画人物,不是头大了,就是脚长了,画花草,不是花肥了,就是叶瘦了”,小毛病一抓一堆。

大画家都这样说,也可见李渔和他一手创办经营的“芥子园”品牌,对于古典文艺的传承推广起到了多么重要的作用。

文章图片15

李渔的地位与后世影响

就在他辛苦经营的芥子园里,他度过了一生中最安定也最辉煌的数年,他的《无声戏》、《一家言》、《闲情偶寄》等著作都在这段时间完成。

与此同时,他还培养自家姬妾上台演出,自己写本子自己经营戏班,文字吟风弄月,在当时大受追捧。现在被不少人视为“百合剧名作”的《怜香伴》就是他的作品。

他的一生遍游大江南北,“十分大川,十经六七”,为了结交权贵不惜大谈声色犬马,有人说他是“走穴”的开山鼻祖。

文章图片16

他在各个不同阶层的圈子中长袖善舞,光是有文字记载与他有结交缘分的就有八百多人;其中既有高官富商,也不乏三教九流的中下层人物。

他曾为江宁织造曹玺撰写对联,与曹寅是忘年之交,和蒲松龄和交情也很深厚。

至于“江左三大家”、“燕台七子”、“西泠十子”等当世名流,基本上都算是他的好朋友。

在他的大量随笔、剧本等作品之外,他甚至还有不那么起眼的“禁书作品”,虽然自诞生之后屡屡被禁绝,但却越禁越火,各种各样的手抄本传播得如火如荼。

那么问题来了,既然他在当时享有这样的名气,又为后世留下了丰富的文学艺术遗产,他的地位为什么仿佛总是不太高?

有人认为,他的“离经叛道”是一个重要的因素。

文章图片17

在中国传统儒家价值观取向中,“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一种主流趋势,而李渔没有能够成功通过科举龙门,反而做了靠卖文字、拍马屁来谋生的文人,难免被人看不起。

另外,他不但卖文字,也不乏投其所好的举动,例如用各种声色犬马的“好处”来加强自己在权贵眼中的价值,再和家班等等细节联系在一起,一些道德要求较高的评价者自然看不上他。

不过,用现代的眼光来看,倒也不必对类似李渔这样“大节无亏”的古人过于苛刻。

文章图片18

林语堂就曾经将他的《闲情偶寄》称为“中国人生活艺术的指南”,他对生活的态度、对美学的态度也曾经影响了千百年以来的无数读者。

他没能走上主流的科举之路,但却一生嬉笑怒骂,留下无数轶事传说。

他曾说:一艺即可成名,农圃负贩之流,皆能食力。

在现代追求个性化生活的人们眼中,这种态度比“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其实要时髦得多。

文章图片19

参考文献:

《齐白石临摹《芥子园画谱》的故事》;齐白石文化艺术中心;2021-01-12

《李渔及其“芥子园”主题书画创作展展出》;人民网;2021-06-24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