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极度的控制与极度的妥协,父母与孩子之间的较量 | 心灵捕手56

 怀众心理 2022-04-27


作者:高豪情

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

从业10年,年接待来访者5000+

怀众心理

操心挂虑乃是一种攻击。

没有信赖,爱是无法存在的,而怀疑与信赖也不可能并存。

十年前,对上面的内容并不是很理解。

常抱有疑惑,操心挂虑难道不是爱的表达吗,因为我爱你,我关心你,所以才会为你操心挂虑。

这么多年在心理学行业学习实践,遇到各种各样的家庭关系,亲子关系,加上自己为人父母,才慢慢开始有所理解上面的内容。

也开始理解了王敬伟老师常说的那句话:亲子关系是世界上最难修的功课。

01

从“好”的家庭关系,到“不好的”家庭关系

我们常常遇到有一类问题的家长,他们的困惑就是完全无法跟孩子正常沟通交流,甚至后面发展为害怕孩子。

大致的发展阶段常常是在孩子小时候父母对孩子非常严苛,为了促进学习,会使用很多方式方法来激励孩子,也会制定了很多规则约束孩子。

整个亲子关系大概是权威型的,孩子必须要遵照父母的方式来学习成长,部分家庭孩子如果比较听话,父母会提高要求,另一部分家庭如果孩子不妥协,可能会加入打骂等手段。

当然这其中可能也会有其他问题被忽略,比如夫妻关系问题,孩子的情绪行为问题,人际交往问题,成长创伤未及时处理等等。

基本上孩子小的时候成绩都很好,家庭看似平静,也并没有感觉任何不妥。

但是随着孩子年龄慢慢长大,父母开始觉得自己管不住孩子。

尤其当孩子步入青春期,他们的自我意识开始迅速发展,慢慢积攒能量,随之爆发了一系列问题。

有的父母很惊诧:孩子突然间不想去上学,不知道为什么,他曾经成绩那么好,突然一落千丈。猜测可能是沉迷游戏、早恋等因素。

有的父母会很无力:无法理解那么好的孩子为什么变成这样,特别是对于孩子有伤害自己的想法和行为的孩子,会让父母非常担心和恐惧。

他们发现孩子已经不是当初的那个听话的小孩,他们有很强的自我意识,如果强加压力,甚至有自毁意识。

而这个时候的家长,是非常恐慌无力的。

很多家长在身边朋友的建议下开始学习一些父母相关的课程,了解到了需要尊重孩子,理解孩子,建立亲密信任的亲子关系。

所以对孩子开始有了更多的理解和包容。

比如孩子曾经特别喜欢某个明星,就带他们去看演唱会,原来只能考前三才能旅行,现在不需要了,只要想去都能满足。原来孩子遭遇父母批评不能还口,现在允许孩子表达自己的想法......

这种妥协慢慢越来越多,甚至到了后面孩子不上学整日整夜玩游戏,父母也无法干预。

看似一个“很好”的孩子,慢慢变成了他们眼中“好的”孩子。

02

极度的控制与极度的妥协有何相同或不同

从上述的看似“好”的家庭关系,到“不好的”家庭关系,似乎是从一个极端到了另一个极端。

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从极度的控制到极度的妥协。

这当中有何相同或不同?

1、父母的恐惧是相同的。

在极度的控制与极度的妥协中,我相信大部分的父母在这两种状态里都是恐惧的。

这就谈到我们文章的第一句话:操心挂虑乃是一种攻击。

为什么操心挂虑,因为担心孩子无法处理好自己的问题,影响到学习,导致学习不好,成长不好,出现问题,所以才操心挂虑。

为了缓解自己的操心挂虑,父母必须做点什么。

能做点什么呢,最好的方式就是让孩子按照自己的方式来学习成长,一切听自己的安排。

如果孩子跟父母的期待保持高度一致,那么他们的担心和焦虑则会降低很多。

所以看似我们在激励孩子,给孩子最好的安排,很可能我们是在缓解自己的恐惧,释放自己的焦虑。

并且当孩子真的出现问题的时候,还能说当初都是因为你没有听我的才导致的。

而当孩子真正出现问题的时候,同样因为恐惧,父母会妥协,他们生怕孩子出事,尽量满足孩子的一切要求。

甚至很多父母最后的期待变成了:只要能好好活着,继续生活就行。

2、主导角色发生了变化

早期父母处在绝对的领导地位,孩子更多是服从。

而随着孩子能力逐渐增加,慢慢地,孩子成为了绝对的领导地位。

所以家庭关系始终处在不平等的位置上。

这就涉及到了文章最开始的第二句话:没有信赖,爱是无法存在的,而怀疑与信赖也不可能并存。

父母对孩子的高要求和制定一系列规则,很容易让孩子产生不被信任感。

无论他做的好与不好,都会受到规则的束缚。没有自主能力,也很难带来成就感。

而这种感觉会慢慢让孩子变成我就是一个需要被监督的人。

长期处在这样的情绪里,他的能力都拿来对抗父母了,是很难感受到父母和家庭的关爱的。

哪怕当孩子爆发出了一系列问题之后,父母学习改变,成为看似新的父母,根深蒂固的感受也会让孩子怀疑这一切。

更别说有的父母的学习成长只是希望能有更多方式让孩子能够变成从前的孩子。

所以我们相信父母对孩子的爱,相信家庭有爱,但是孩子是否能感受到这份爱,他如何解读这份爱,是值得好好深入探索的

03

这场较量该如何收场?

父母与孩子的较量,如果无法处理,始终僵持,最终会导致两败俱伤。

我曾经了解到一位朋友,因为跟父母的矛盾无法协调,双方都不愿意改变,导致了孩子有了严重的社交问题。

连续六七年不出门,独居。社会功能退化严重,恐惧人际关系,身体出现诸多症状。

而要重新回到社会关系中,对他来说,真的太难了。

他原本坚固如城堡的战场,如今已经崩塌为一片废墟,重建不知要付出多长的时间,多大的努力。

那么这场较量该如何收场?

1、把孩子当成一个真正的可以信赖的人。

这并不是父母一句话:“好,我们这么做”就可以做到的。

这需要父母真正能做到心理成长,把原本对自己,以及自己成长经历带来的一系列问题还给自己。而不是添加在孩子身上。

比如自己成绩不好,所以希望孩子成绩好,自己的人生不如意,所以希望孩子拥有一个如意的人生,自己期待被对待的方式没有得到,所以加倍的这么对待孩子。

当我们要给孩子东西的时候,该先思考一下孩子真的需要这个东西吗。

而那些说自己没有问题,只要搞定孩子,孩子好起来,他们就能好起来的父母,并没有真正的改变,他们把自己的好或归结于孩子身上,除了加剧问题的严重性外,无法带来任何改变。

2、给予解决问题更多的时间和耐心。

或许因为曾经孩子的成长之路走得太快,所以现在才变得特别慢。

给予孩子解决问题更多的时间和耐心是最大的智慧。

这个看似简单的方式其实最难。

这需要考验父母的承受能力,他们的恐惧,焦虑,担心,害怕都会在这个时期被反复唤起。

很多时候,我们走到一半可能就会鉴于这些方式没用,或者没有达到自己的期待就放弃了。

而希望这种家庭关系赶快好起来的心理会让父母尝试很多各种各样的方式,而在这样的不断周旋中,可能已经让大家都已经精疲力竭,灰心远大于信心了。

无论父母还是孩子,每一个进步都值得肯定,每一个进步也都是家庭关系真正变好的助力。

积少成多,才能迎来质变。

3、亲子关系问题不需要找任何打手,你们彼此才是解决问题的核心。

有的家长希望咨询师成为自己的联盟,一起搞定孩子。

除了找咨询师外,他们可能还会找孩子的同学、老师、亲戚、朋友等来一起帮助说服。

也有孩子希望咨询师成为自己的支持,成为一个完全的受害者,来攻击父母。

任何联盟都无法帮我们解决核心问题。我们需要亲临这段关系,好好地看到问题,进行改善。

整个家庭的心理咨询,所有成员的变化,才是解决问题的加速器。

唯有完全放下自己的操心挂虑,才称得上是真正的给予。唯有这种信赖,才能真正给出东西。

疗愈就是心灵的转变。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