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俄乌战争打成这样,俄罗斯军工到底是怎么了?

 大隆龙 2022-04-27

说实话,对于俄乌目前的情况大家还是很意外的,原本以为是个闪击战,结果硬是让俄军打成了持久战。

俄军在乌克兰的战场上没能占到半点便宜,不仅人员伤亡和常规武器损失成谜,光那些压箱底儿的明星武器也折损了不少。

先说俄罗斯已经损失了9架SU-34战斗轰炸机,都是被乌军的便携式防空导弹击落的,而俄军的SU-34总共也就只有127架,这段时间就已经折损了7%。

要知道,SU-34可是先进的全天候第四代(俄式分代)战机,2014年之后才开始服役,每架造价好几千万美元,可以兼容多种空对空、反舰、空对地、巡航导弹以及电视、激光、卫星制导炸弹,而击落它们的便携式防空导弹还不到20万美元。

文章图片1

然后再说说4月14日的时候,“莫斯科号”光荣级巡洋舰由于爆炸产生的大火使船体受损严重,导致将这艘巡洋舰拖往港口的过程中沉没。

俄军本来就只有4艘巡洋舰,除了1艘核动力巡洋舰之外就是3艘光荣级巡洋舰,这次“莫斯科号”一沉,剩下的巡洋舰还不够俄军4大舰队分的。

真是一个大写的尴尬!

苏联解体30多年,俄罗斯的军工可以说是泛善可陈,总给人一种吃老本的感觉,而这个老本到现在也基本吃光了,曾经打造了让西方无比恐惧的钢铁洪流的军工,怎么就沦落到了这般田地?

01

大家一提到苏联军工,往往第一印象就是傻大笨粗,是大力出奇迹的代表。

像这次沉没的“莫斯科号”光荣级巡洋舰就是苏联海军的1164型巡洋舰,它的任务就是专杀航母编队,本来苏联红海军有基洛夫级核动力巡洋舰,但是奈何实在太贵装备不起,于是退而求其次,搞了1164型这样缩水版的传统动力基洛夫级巡洋舰。

1164型巡洋舰作为七八十年代时期苏联红海军水面战的核心舰艇,在制海作战和海上防空作战方面,均达到了当时苏联红海军的最高水平。

该型舰在外观上最大的特点,就是位于前部舰桥两侧的CM-248大型反舰导弹发射装置,可以发射8组16具P-500型重型反舰导弹,仅次于基洛夫级巡洋舰20枚的远程反舰火力,两侧硕大的发射筒看上去极其粗暴,一看就不好惹。

文章图片2

这个P-500型重型反舰导弹可不一般,它的弹体是钛合金构造以承受高速飞行的高温,弹长11.7米,全重4.8吨,聚能战斗部就高达1吨,最大射程550公里,最大巡航高度1.3万米,为了确保毁伤航母战斗群,它还可以搭载20万吨当量核弹头。

为了突破敌方航空母舰战斗群的防空网,采用主动雷达和卫星导航制导方式的P-500会使用了一种类似无人机蜂群战术,8枚组成1个“编队”,并指派其中1枚作为“长弹”。

“长弹”发射之后会保持在高空,并开启雷达导引头以搜寻目标,其它“僚弹”则关闭导引头,维持低空30米的无线电静默飞行,直到发现敌方舰艇后,这些导弹就会以最高2.5马赫的速度带着一吨的聚能战斗部撞向敌舰,在爆炸之后形成射流贯穿敌方装甲板。。

文章图片3

P-500

你可以想象,无人机蜂群作战也就是这几年的战术,但是在七八十年代的1164型巡洋舰上就已经用上了,放在那时候绝对是妥妥的划时代冷战黑科技。

但是现在已经2022年了,“莫斯科号”巡洋舰仍然是黑海舰队的旗舰,这就有点说不过去了。

“莫斯科号”巡洋舰再好,毕竟也是四十多年前的设计了,即使反舰导弹从P-500换成了P-1000,但是抗干扰能力还是差劲,而且整舰的电子设备早就落后时代了,英雄迟暮的疲态实在难掩。

现在的俄罗斯军工其实有点像是家道中落的富家子弟,曾经阔过,但是现在却穷困潦倒,而这一切的根源都可以在苏联时期的工业发展中找到。

苏联其实自打诞生之日起,能够获得的外部资源就相当有限,而其特殊的地理环境又决定其基础建设的成本远高于西方。

接下沙俄留下的烂摊子后,在跑步实现工业化的过程中,苏联更多的是靠自力更生,由于整体工业水平落后于美国,为了能与美国抗衡甚至在局部取得优势,就需要挖掘自有老旧技术的极限,通过精巧的设计来整合系统,使装备基本上达到美国同等产品的水平。

其中一些例如可靠性、耐久度、外形之类的指标就会有所牺牲,毕竟这是在技术不足的情况下的取舍,苏联真要有美国那技术,能不造一样的东西吗?

就像台风级也就是941型核潜艇,它之所以诞生,是因为受了美国俄亥俄级战略核潜艇的刺激,俄亥俄级可以携带24枚射程7400公里的三叉戟II潜射弹道导弹,那苏联就要搞得差不多的出来。

文章图片4

美国俄亥俄级战略核潜艇结构示意图

由于一开始走的就是液体潜射导弹路线,苏联根本找不到三叉戟那么小的固体潜射导弹,于是只能硬着头皮加大潜艇尺寸,但是技术水平又达不到制造大尺寸的耐压壳体,也没法把手头的P-39潜射导弹小型化。

文章图片5

“台风级”所搭载的P-39潜射弹道导弹

于是就成了台风级现在这个奇葩的结构,两排20个导弹发射筒夹在两个并排的独立耐压壳舱体中间,外面再包上钛合金的艇壳子,这一下就让台风的水下排水量最大高达46000吨。

文章图片6

巨型潜艇看起来比较唬人,但不是什么好事,要知道潜艇越大,噪声越大,本来潜艇就是要当沉默杀手,结果这么一搞,只能是尽量往深了潜或者往北冰洋的厚冰盖下面钻。

不过大就大吧,携带的潜射导弹只比俄亥俄级少4枚,四舍五入主要指标总算是基本赶上了对标的俄亥俄级,外人看来也就是简单粗暴了。

技术不够,设计来凑,苏联军工走的这条路线更多的是一种无奈的选择。

02

纵观苏联工业发展史,就会发现苏联工业技术的大规模迭代,其实高度依赖西方国家的技术转移,其内生的迭代能力有是有,就是规模很小,虽然能在个别或者小部分领域能取得突破,但是构不成体系,没法推动苏联整个工业体系的迭代更新。

苏联和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之间的关系,并非一直像人们想象中的那种你死我活,早在1921 年俄共(布)决定实行新经济政策时,提出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引进西方的技术。

在新经济政策时期以及随后的三个五年计划中,苏联以不同的方式大规模地引进西方资本主义的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苏联的一五计划就相当于西方工业在苏联的重建。

像苏联的斯大林格勒拖拉机厂和哈尔科夫拖拉机厂,连钢结构的厂房主体都是从美国拉来组装的,美国温克勒—科克等石油公司不但为苏联提供了重要的设备,扩建、改建、新建了一批石油企业,改良了石油开采和加工技术,还帮苏联培养了石油人才。

苏联还在美国的援助下成功建造了马格尼托格尔斯克钢铁厂、库兹涅茨钢铁厂和札波罗热钢铁厂三大工厂,其中马格尼托格尔斯克钢铁厂就是以美国钢铁公司的格里工厂为模型设计的,当时参与设计的美国的工程师就高达 450 名。

到了50年代,苏联感觉自己能搞技术迭代了,就想升级卡车生产线,结果折腾了十多年也没搞利索,只好掏了十几亿美元找美国和意大利,帮建了卡玛兹汽车厂和雅罗斯拉夫尔发动机生产线。直到现在,俄罗斯的卡车生产线还得去德国买,调试和维护都是德国人。

技术落后的代价就是往往为了达到某一项重要指标,苏联需要投入更多的资源,像发射四次都失败的N-1火箭,为了达到大推力的要求,其一级竟然丧心病狂地装了30个NK-15发动机,大大增加了故障概率。

虽然技术落后,但是并不妨碍疯狂扩张产能,这是因为苏联一直计划把自己作为未来世界革命的总基地来建设,随时做好应对一场世界大战的准备。

冷战时期,苏联形成了“大常备、大动员”的常备型准战时体制,建立了独立于民用经济部门之外的、完整的国防工业体系,为了把有限资源用到极致,苏联的一切重工业都要为军事服务。

赫鲁晓夫曾经对西方领导人说:“我们能像生产火腿肠一样生产核导弹。”赫鲁晓夫并没有说谎,在20世纪80年代,苏联生产一枚核导弹平均只需要7个小时,一年可以生产2000辆坦克,那时候军工从业人员总数达到1300万人,占苏联人口总数的4.4%。

文章图片7

但是这样带来的后果却是工业比例失调,据西方估计,苏联有60%的工业企业用于军事目的,军事工业的增长率为16%,而整个工业增长率只有7%左右,畸形的发展比例不仅抑制了国民经济的发展,最终导致了全局性崩溃。

苏联的军工行业实行国家高度集中的统一管理,在国家的完全垄断下,一切科研与生产管理工作都高度集中按照指令性计划实施。

这种模式虽然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但也存在管得过死,对外封闭、缺乏灵活性的问题,非常影响工人生产积极性的发挥。

由于苏联在理论上不承认军品是商品,而是按照计划经济模式,对军品统购包销,财政上统收统支,企业之间主要是设计图纸和设计样品的竞争,缺乏有效的刺激手段,导致生产技术进步的内生动力并不大,劳动生产率很难迅速提高。

再加上产业结构调整难,由于节能、节省资源技术落后和体制内耗造成的浪费非常严重,就导致苏联单位产值消耗的能源和原材料远大于西方国家,这也间接拖垮了苏联经济。

然而,这一状况随着苏联的解体,在俄罗斯身上不但没有改善,反而派生出了更多的问题。

03

二战期间,苏联军工企业曾因过度集中而损失惨重,苏联在冷战时期吸取了教训,严格推行军工企业分散布局的策略,把成品装配厂和零部件生产厂分别建在不同地区,在中央统一计划下,各个企业按专业分工生产,整个国家就像一个大的流水线,。

这种产业布局按说不但可以提升国防工业的抗毁性,还可以促进国内各个地区工业化的均衡发展,但问题是苏联解体了,原本完整的产业体系一下子就分在了15个加盟共和国。

这就导致每个国家都没有分到一个完整的工业体系,这工业体系可跟蛋糕不一样,分掉一块蛋糕,剩下的还是蛋糕,这军工体系是个极其复杂的系统,抽掉一部分就可能直接导致塌方。

这就像把一台汽车拆了分给十五个兄弟,每个人手里都有点零件,但是谁也没法自己攒辆车,只能把手头的零件当废铁卖。

1993年,俄罗斯总理切尔诺梅尔金来到黑海造船厂,陪同他们的是当时的黑海造船厂厂长尤里·马卡洛夫以及乌克兰总理。

当切尔诺梅尔金问马卡洛夫厂长,如果要完成瓦良格号需要什么时,马卡洛夫只是回答:苏联、党中央、国家计划委员会、军事工业委员会和九个国防工业部、600个相关专业、8000家配套厂家!也就是说,需要一个伟大的国家才能完成建设。

文章图片8

瓦良格

俄罗斯在苏联解体后分到了70%的国防工业和80%的重工业,但是产业链却是残缺的,散落在其他加盟共和国中的其他环节,好点的像乌克兰这样保留了部分工厂生产力和工人,坏点的直接就是因为没钱维护全部废掉,而这些环节的军事工业就成了俄罗斯的短板。

原本闭环的供应链断掉后,工业体系也就废掉了,由于缺少配套工厂,本来苏联费劲巴拉赶超美国的大量军事装备因为缺少俄罗斯维护能力变得逐渐破败,被迫提前退役,新的武器装备则往往是“考古式科研”,在旧型号的基础上小打小闹地改改,再换个名字。

1994年,隶属俄罗斯北方舰队的“戈尔什科夫号”航母锅炉发生了爆炸,致使船体受到严重损伤,由于唯一能修航母的黑海造船厂位于乌克兰境内,一年后,没技术又没钱的俄罗斯只得将其退役,后来以1美元的价格卖给了印度骗维护费去了。

文章图片9

“戈尔什科夫号”航母

俄罗斯唯一的航母“库兹涅佐夫号”,2017年上半年到第82船舶修理厂进行改装和维修,结果敲敲打打到现在都5年了还没完成,期间还因为一座塔吊倒塌把甲板砸出一个4米乘5米的大洞。

文章图片10

红圈处是倒塌的塔吊

要知道中国山东舰从开工到服役,也就5年的时间,俄罗斯这修个航母恐怕时间有些太长了吧。

现在的俄罗斯不光大舰造不出来,小船也很费劲,像排水量只有950吨的21631型护卫舰用的发动机,因为克里米亚事件爆发,乌克兰断货,德国也跟着制裁,只得从中国采购CHD662V20型高速柴油机。

产业链不全,按理说努力弥补也倒罢了,可现在俄罗斯还过度依赖于出口资源,能不费劲地卖资源,谁还愿意费那么大劲搞建设啊。

俄罗斯工业在GDP的占比35%,但是工业中石油天然气等资源占比就达到了80%以上,这种单一的“工业油气化”说明,俄罗斯其他领域的工业、制造业已经基本上废掉了。

所以说,俄罗斯并不是小号的苏联,产业链就是100-1=0,缺少一环就功亏一篑。

然而更要命的是,本来军工行业主要靠卖订单和国家拨款生存,可一方面由于产业链问题产品青黄不接,订单大幅减少,另一方面俄罗斯经济始终半死不活,投入到军事研究和发展的费用减少了75%以上,这就导致军工行业的大幅萎缩,军品订货减少了80%。

在20世纪90年代初,俄罗斯每年生产的战略导弹从115枚降至10枚,坦克从1600辆下降到5辆,装甲车从3400辆降至250辆,直升机从450架降至75架、飞机从470架降至20架,弹药生产下降93%,钚、铀生产完全停止,几百个企业彻底关门,四家核潜艇工厂有三家停工,八家导弹、火箭企业全面停产,军工企业靠军品订单根本没法生存。

俄罗斯政府最开始想靠军转民来维持军工企业的生计,可是奈何这些军工企业做出来的民品实在是上不了台面,销路根本打不开,没过两年就有80%的军工企业转产失败,不但丧失了最后的资金储备,甚至落到连水电费都交不起的地步。

眼见军转民不管用,俄罗斯政府又祭出私有化。1994年,叶利钦签发了《军工企业私有化实施方案》,把除航空航天以及核武器的战略性企业以外的1400余家军工企业推向市场。

在市场经济体制尚不规范的情况下,这些企业领导人纷纷成立子公司,以极低的价格收购公司股份,大肆侵吞国有财产;还有一些企业高层勾结军内人员通过纸面交易骗取国防经费,事实上什么也没生产。

据不完全统计,私有化实行不到10年,俄司法部就审理了5万多起涉及军工企业的经济犯罪案件。就这样,轰轰烈烈的私有化运动不仅没能保住军工行业的命脉,反而破坏了原有的组织结构,使产业链进一步坏死。

而且,由于管理混乱、设备老化和人员素质下降的缘故,俄罗斯军品质量参差不齐,经常拿苏联时期的老库存以旧充新,还总是拖欠国外客户的零备件供应和售后保养服务,这就造成了产品越是不好卖、资金就越是回笼不了、越是没钱造新产品的恶心循环。

最可怕的是,科研人员也出现了断层,由于待遇太低,俄罗斯每名军事科研人员得到的经费平均只有日本的1/35,美国的1/50,很多人只能靠当保安、开出租车等“第二职业”养家糊口。

苏联解体之初,每年大概有10多万名科学家和科研人才被海外花钱挖走,科研人员减少了三分之一,科研机构减少24%,大专院校减少了118%,军工企业流失了30%-70%的熟练工人,并失去200万个工位。

现在,俄罗斯的年轻技术人员极少愿意从事父辈们热衷的军工行业,俄罗斯军工系统从业者的平均年龄已达到 56岁,总工程师大都是一群耄耋老人,这就导致俄军事科研创新能力几乎归零,新装备的研发举步维艰。

像这次在乌克兰被大量击落的俄军海鹰-10无人机,从网上乌军的拆解视频来看,这款无人机用来侦察的设备竟然是一台连全画幅都不是的老款佳能EOS600D单反相机,就这相机带个18-55镜头也就是三四千人民币的样子。

文章图片11

海鹰-10无人机

更别说用的还是东方某大国的宏晶单片机芯片、聚和源电池,日本SAITO的汽油发动机点火器,瑞士ublox的GPS模块,德国Anylink的信号接收器和PPM GMBH的天线。

更夸张的是,乌军在拆解这款无人机油箱的时候,发现竟然是用塑料矿泉水瓶之类的东西,就这个装备水平,可以说败光了自叙利亚战争以来俄罗斯武器好不容易攒下来的口碑。

04

由于俄罗斯军工的持续衰败,其军事力量也在一路下行,由于没钱去维护庞大的武器装备,俄罗斯只能把极其有限的军费只能用在核导弹、核潜艇和先进战斗机上。

至于其他武器装备就要么被砍掉,要么仅能维持最低保有量,与之对应的是谢尔久科夫和绍伊古两任国防部长推进的军事改革,要把俄军由过去钢铁洪流的架子,改编成一只区域性的精锐部队。

俄军先是效仿美军把“军-师-团-营”改成“军-旅-营”指挥体系,把陆军野战部队按装备组成分为轻、中、重型合成旅,下放部分技术兵器的使用层级,然后大量裁撤训练师和空壳师这样的缺编单位。

后来又把原先基本的合成单位由原来的师、旅、团下沉到营,大力推广临时编成的“多兵种合成作战群(ОТГ)”,相当于缩水版的美军“营级作战群”。

这种“多兵种合成作战群”说白了就是一个以摩步营为基础,加上临时抽调单位揉在一起的临时特遣队,之所以不搞含有坦克、步兵、炮兵、工兵分队等多兵种真正的合成营,最主要原因就是俄军烧不起这个钱。

要知道,这种高度集成的合成部队是需要大量的信息化装备的,电台、一体化指挥平台、各类保障设备,哪个不需要真金白银往上砸?

俄军没钱,军工企业就弄不出什么好设备,结果俄军用的电台大部分都是老旧产品,不但信道不加密或者加密效果差,而且数量也不足,使用的保密通讯系统又严重依赖3G和4G基站,在基站被毁后,很多指挥员只能用民用手机指挥部队。

文章图片12

一些被乌军缴获的俄军装备,其中有电台,但是数量相对实际需求还是不足

像在2008年俄格战争中,俄军第58集团军副司令赫鲁廖夫中将因为无法联络到部队,不得不借用随行记者的卫星电话,结果被格军定位后遭到炮击重伤,在战争结束后没多久就去世了。

在这次俄乌冲突中,俄军近卫第8集团军司令安德烈·莫尔德维切夫中将在指挥部被乌军炮击身亡,就是因为通信信号被美国截获后,将其位置发送给乌军而后被定点清除的。

军工行业的落后不但会像木桶上最短的那块板,还会在关键时刻引起损失更加惨重的连锁效应。

由于俄空天军缺乏精确制导弹药,特别是防区外打击弹药,而且夜间精确打击能力和电子战能力很弱,就导致俄军战机大部分都只能在白天低空飞行使用普通炸弹对地打击,才能有效精确命中目标。

结果4月3日的时候,乌军就在伊久姆用便携式防空导弹击落了1架俄军SU-35战斗机,当时这架价值8000多万美元的战机正携带火箭弹和铁炸弹超低空飞行,被导弹击中之后就拍在了地上。

文章图片13

被击落的SU-35战斗机

要知道,超低空发射火箭弹一般都是武装直升机或者无人机的活儿,这么昂贵的战斗机却用来干这么低端的活儿,表面上看起来是大材小用,其实完全是无奈之举。

再加上最近俄军“奥尔斯克”号登陆舰、“莫斯科号”巡洋舰相继沉没,不但严重打击了俄军士气,让本就不富裕的俄罗斯雪上加霜,更是让俄罗斯军工颜面尽失。

现在的俄罗斯如同一个虚弱的巨人,他再也无法扛起那个让对手颤栗的战斧,而只能挥舞一把锋利但是短小的匕首,当他的对手弱小时,也许战果还看起来还过得去,但一旦对手稍强,或者战争规模稍大,俄罗斯就没法应付了。

现在看来,其实俄罗斯军工的问题与钱和人有关,但是又不仅仅是钱和人的问题,而要想彻底解决俄罗斯军工的问题,也许只有重新给俄罗斯一个苏联了吧。

此文完。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