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全国首个新材料中试基地在上虞投入运行加速 科技成果从实验室走向应用场

 奔跑在成长路上 2022-04-27

加快打开科技成果转化通道,中试(中间性试验)环节是关键步骤。近日,位于杭州湾上虞经开区的中国科学院控股有限公司新材料创新基地正式投入运行。作为全国首个新材料领域市场化运营的专业中试平台,创新基地已在核心能力锻造、项目审批流程、创新资源拓展等方面形成优势,成为推动新材料产业发展新引擎。


图片

有别于其他实验基地和产业孵化园,创新基地的核心是突破技术创新与产业化过程中的工程化放大瓶颈,为中试项目提供工艺设计、设备选型、自控方案、安全环保解决方案等专业化工程服务,实现科技与产业的有效衔接。
“小试在一个实验室里就能解决,但中试所产生的安全、环保等一系列影响就比较明显。中试装置并不适用于目前生产项目的监督管理办法。”创新基地负责人赵伟解释道。
在全国对中试管理暂无规可依的情况下,创新基地携手杭州湾上虞经开区率先制定《中试项目管理办法》,打通项目入驻流程,创新项目审批制度。一方面邀请多位专家顾问,提供技术咨询与支持,另一方面以发改、应急管理、生态环境等部门联合会商的形式,面对面帮助中试项目解决安全、环保等关键问题。

图片

据悉,一般企业落地中试项目,按传统流程大概需要15至18个月的时间。而通过“一站式会审”的创新模式,只需3至4个月时间即可完成项目审批入驻,极大加快项目落地速度,为新材料、新产品完成中试验证的时效性提供坚实保障。
在创新基地的中试运营区,来自上海有机所的高端催化剂项目正在施工改造,预计将于6月启动运转。“这是首个入驻基地的中试项目,今年共计划入驻8个项目。”赵伟表示,创新基地聚焦高分子材料、能源和催化材料、功能性复合材料等战略性新材料产业,目前已对接院所、高校、企业等各类项目79个,经技术论证和安环调研筛选后,有17个项目符合入驻资格。

图片

依托中科院技术力量,创新基地拥有丰硕的科技资源和强大的创新能力,已形成“创新链、资本链、产业链”三链联动的发展模式。其中,创新链主要依托中国科学院化工新材料技术创新与产业化联盟作为技术源头,吸纳优质研发项目;资本链通过国科控股下设的产业发展基金,为优质中试项目提供资金保障;产业链则主要聚焦上虞优势产业,积极推动引进项目本地落地、转化,吸引高层次人才团队落户。

来源:上虞区融媒体中心 记者 龚洁节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