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篆刻“浙派”开山之人——丁敬篆刻艺术

 沐兰斋 2022-04-27

2020-07-04 08:17

  

  

  

  

  

  

  

  

  

  

  

  

  

  

  

  

  

  

  

  

  

  

  

  

  

  

  

  



  

“古人篆刻思离群,舒卷浑同岭上云。看到六朝唐宋妙,何曾墨宋汉家文。”这是清人、篆刻“浙派”开山鼻祖丁敬的一首论印诗,其诗虽短但充分表达出他一方面努力摆脱前期印人的风气,抛弃简单的模仿,另一方面又逐步在作品中表现出其具有个性的创作及创新意识。明清篆刻以文人治印为主体,并形成诸多流派,开拓学习是明清篆刻发展初级阶段的主旋律。在这个阶段,文人们不满于宋元以后日趋僵化的印风,“力肩复古之任,娇元人乖缪之失”,学习传统复古秦汉印法,各位篆刻大家身体力行地开拓篆刻艺术道路,在继后人称为“流派印”之祖的文彭和何震之后,丁敬的篆刻作品反映了那个时代的“反叛”,反映了他取法的多样性和探索的多样性,并特别从印章的线条情趣上表现出来,其中既有光滑柔和的线,也有苍劲斑驳的线;既有丰厚凝重的线,也有清瘦挺拔的线。其最大成就便是通过取法朱简的切刀法确立了世称“浙派”的印章风格,成为“浙派”开山之人,并与“皖派”一起被称为清代最主要的两大流派。

丁敬,生于清圣祖康熙三十四年(公元1695年),卒于高宗乾隆三十年(公元1765年),字敬身,号砚林,又有钝丁、清梦生、梅农、丁居士、玩茶翁、龙泓山人、砚林外史、胜怠老人、孤云石叟、独游杖者等别号,浙江杭州人,工书能诗,精于鉴赏,收藏颇丰。著有《武林金石录》等大量著作。

丁敬好金石,工篆刻,篆刻宗秦汉印篆和前人长处,又常探寻西湖群山、寺庙、塔幢、碑铭等石刻铭文,亲临摹拓,不惜重金购得铜石器铭和印谱珍本,精心研习,又不囿成规,因此技法大进。擅长以切刀法刻印,苍劲质朴,独树一帜,别具风格,开“浙派”篆刻之先河,世称“浙派”鼻祖,为“西泠八家”之首。他的印谱,海内奉为圭臬,日本名士也争相高价购买。丁敬善写梅,亦擅兰、竹、水仙,清新有致,嗜书博学,有“于书无所不窥,嗜古耽奇,尤究心金石碑版”之谓,有“博古好学”之名。

丁敬一生未仕却极富才学,喜与文人墨客交游;他酷爱收藏且善于鉴别金石碑版,又精通诗文、书法、绘画以及古字画鉴赏。这些禀赋为他在篆刻艺术上取得辉煌成就打下了坚实的功底。丁敬最大的成就在于篆刻。他取法汉印,涉猎宋元,兼采明代文彭、何震、苏宣等人的篆刻成就,借鉴古人而不泥古不化,在将各时期印章特点融会贯通的基础上锐意创新求变。当他步入中年时,印坛渐呈衰象,丁敬便在自己的作品上力求有所突破,在篆刻上特别讲究刀法,常用切刀、碎刀表现笔意,融入隶楷趣味,布局推陈出新,从而在篆法、章法、刀法三方面都有自己独创性的建树,其篆刻风格平正、古朴、浑厚,一洗当时浮滑纤巧的习气。丁敬创立了以古朴雄健的风格著称于世的“浙派”,有别于柔美流畅的“皖派”。

继丁敬以后有蒋仁、黄易、奚冈、陈豫钟、陈鸿寿、赵之琛、钱松等人,他们连同丁敬合称“西泠八家”。浙派艺术支配清代印坛一个多世纪,影响极深远。

对于丁敬在篆刻上的地位,其同时代的汪启淑在《续印人传》中作如下评论:丁敬的篆刻“古拗峭折,直追秦汉,于主臣(何震)、啸民(苏宣)外,另树一帜。两浙久沿林鹤田派,钝丁力挽颓风,印灯续焰,实有功也”。

1921年,西泠印社创始人之一丁辅之得石于曜山之阴,似人状,命工造丁敬身像,置三老石室旁,以志纪念。现坐像重建于1978年。

丁敬代表作

来源:汴梁晚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