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戴河是中国近代四大别墅群之一,到1949年建成别墅达700余幢。北戴河老别墅汇集了 红顶、素墙、大回廊的建筑风格,每一幢别墅都曾上演过一段美妙的历史故事。 “北戴河微视听”推出《北戴河老别墅》专栏,就让我们通过北戴河老别墅的艺术魅力,感受时光渐去的往日风采,认识那段被时间尘封的历史吧。 胡本德别墅,位于北戴河区鹰角路7号。建于二十世纪初,建筑面积179.6平方米,欧式建筑风格。 胡本德每年都和家人来北戴河 度假避暑, 同时对北戴河鸟类进行观察研究。 Mr. Hugh W. Hubbard,休韦尔斯·哈伯德(1888 - 1975),汉名为胡本德。美国基督教公理会传教士,1908年来华,能说流利汉语,鸟类学家,集邮家。 胡本德生于土耳其,毕业于瑞士阿默斯特学院,大学毕业后受聘来中国天津,在基督教青年会任教师和体育教练。 胡本德在北戴河与公理会山东临清女教士姑娘梅布尔·艾利斯(Mable A. Ellis)相识、相爱, 1912年圣诞节胡本德在美国结婚,然后和新婚妻子前往欧洲旅游,在俄国乘火车前往中国。 1914年返华布道兴学,驻直隶保定,夫人则开办女校。 1930年被推为中华全国基督教协进会干事。 1941年被聘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基础教育中国顾问,并任北平华北公理会总干事。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被日军限制居住,1943年被捕,遣送山东潍县集中营羁押。抗战胜利后返回北京通县。 1949年底,胡本德时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驻华代表,主持四川北碚影音教育所。重庆解放后,他申请取得通行证,返回北平近郊通县与家人团聚。1952年返回美国。 1954—1959年在菲律宾基督教联合会任职。1960年退休,回到美国。1975年3月9日,胡本德在美国逝世,享年89岁。 组织领导华北平民识字和乡村建设 1931年,为了使乡村建设活动更有组织、有效率,由华北公理会发起,长老会、美以美会、伦敦会等相继加入成立了华北基督教农村事业促进会 (North China Christian Service Union ),以扩大服务范围,加强服务效力。该会宗旨是以农村教会为中心,开展一系列的农村改良活动,为乡村建设服务,扩大教会在农村的影响,其工作范围包括河北、山东、山西、河南等省。识字及平民教育在三十年代成为全国乡村建设的一项基本内容,当时蜚声海内外。 由华北基督教农村事业促进会为指导,保定公理会以建设基督化的人格和社区为中心目的。胡本德积极参加乡村教育实验计划。胡本德是华北基督教乡村建设的领导人之一,1933年10月,胡本德夫妇来到选定考察的保定樊家庄,以村庄为中心,正式开始“乡村建设”的实验。胡本德夫人在美国奥柏林学院读书时,以自己和丈夫主持的保定樊家庄试验为素材,完成了名为《在中国樊村通过生活来传扬基督教的实验》(1938年)的硕士论文。 樊家庄开展的工作多样,分教育、卫生、生计、娱乐、宗教数种。 教育工作主要进行平民教育,开办了男子、妇女和女童千字课班。每周用幻灯片、图表等进行一次或两次公共讲座。此外还办有三个小图书馆、壁报、广播音乐会、巡回报纸等。 乡村识字培训班 卫生方面,公理会也采用平民教育运动的方法,培训乡村卫生工作者,并配备简单的医药箱。 农业生计工作是实验区的重中之重。胡本德等人要求工作人员学习了解当地的农事情况,请该地农民去公理会所办的通县潞河乡村服务部举办6天的农民培训班学习。引进了新的家禽牲畜及农作物良种。为了改良食物及增加农家收入而提倡多栽水果,还开展植树运动,学校和村庄领袖合作种植了约600株的桃、梨及苹果等果树。 公理会关注提高村民的娱乐生活,传教士不仅在学校交给学生们唱歌,更交给所有村民唱歌, 通过唱歌比赛推动唱歌改良。教他们游戏和体操,还为孩子们建立游戏室,举办大型联欢会、戏剧表演。此外,还特别成立了娱乐委员会,组织拳击、摔跤等乐队带动附近村庄共同娱乐。 宗教方面,虽然不列入原定计划,因为村民自动要求,专门成立了宗教小组。营造基督教氛围,用基督教解决每一件事情。从1935年起,胡本德开始讲授宗教课程,进行传道活动。 胡本德教平民学习 由胡本德推广了乡村识字工作。从1923 年冬天开始,他用晏阳初在基督教青年会时编的《千字课》对农民进行识字教育,到1924 年就有5000 多人注册。 据具体负责平民学校的胡本德报告,“自1925-1933年这八年间,不仅有37000人报名参加了平校,有8900人毕业,教会也因此得到一项简单经济而有价值之服务计划,并能与2000余名非基督徒的农村领袖合作,更与近40000名乡村青年发生良好的友谊,补充并促进了国家教育工作的进步,协助了农村改造工作。” 尽管平校在开办的过程中也遇到了教师、招生、校址、经济等方面的困难,胡本德领导的美国公理会在保定区的平民教育工作仍取得了很大的成果。 当然教会兴办平民教育的主要目的,还是在于发展民众入教。由平教而加入教会者甚多,教会用平教事业打开了传教事业的新门路。对于平民学校在布道上的贡献,胡本德也曾言:“有时我们梦想中国教会联合起来,通过这样一些方法,可能不仅重建一个新中国,也为上帝之国铺下了基石。” 但客观上讲, 教会兴办平民教育,促进了中国农村近代教育事业的发展。 同情共产党和八路军 抗战时期,晋察冀北方分局社会部地工组负责人黄浩,经常执行为根据地购买药品和医疗器材的任务,他每次接到根据地的任务,就立即组织骨干人员, 在平、津、沪等地的有关药房和医院购买。但转运这些 八路军赶制消毒急救包大批药品也是一项艰巨的任务。 黄浩在20世纪20年代曾担任北京新街口基督教堂长老和中华基督教青年会的董事长。 保定公理会负责人胡本德十分同情、支持中国的抗日战争。由于教会的关系,黄浩和他建立了非常密切的关系。黄浩有时把在北京、天津、上海等地采购的战略物资运至胡本德负责的教堂,再经安国 县兄弟会转至冀中军区。 1939年5月,协和医院宗教交际部主任李庆丰还发动协和医院爱国职工在该院A楼礼堂为八路军赶制大量的消毒急救包,以救灾的名义用卡车运到胡本德负责的保定公理会转到了冀中根据地。 介绍傅莱前往抗日根据地 1920年2月11日出生于维也纳市,少年时代曾在19区的多普林中学求学。1937年傅莱正式加入奥地利共产党,他在学校里秘密地宣传共产主义,在校外参加各种反法西斯主义的地下活动。1938年3月,法西斯德国吞并奥地利后,傅莱因而上了盖世太保的黑名单。他当时决定要去“向往已久 ”的中国。1939年1月,辗转瑞士、意大利之后,傅莱到达了上海。他在奥地利时,参加过医学训练班,接受临床化验、使用X光机和急救防疫等医务训练,到了上海后,在难民传染病医院工作两个多月后,为了寻找党组织,他又北上到天津。在天津,先后在德美医院、马大夫医院放射科、化验室任职,住在当时的英租界登百敦道262号。他一边工作一边寻找中国共产党的联系方式。 1941年夏,傅莱曾借休假的机会前往北戴河一带,希望到山区里寻找冀东八路军,因遇到日军封锁未果。在北戴河留下几张高大英俊的美男子照片。 1941年夏傅莱在北戴河海滨 1941年夏傅莱在北戴河海滨 在返回天津的火车上,他遇到了美国公理会传教士胡本德。那时,外国人将抗日根据地叫“里边”。傅莱 与胡本德不认识,但不妨碍二人闲聊。得知胡本德在保定工作,就聊到了“里边” 的事情。傅莱 抑制不住寻找共产党的迫切心情,大着胆子问:“你认识里边的人吗?我想到里边去。” 胡本德心领神会,巧妙答道:“我是教会的,教会不参与这个事情。但是我认识一个人,他认识很多人,你可以和他联系。你们怎么联系和我没关系。”胡本德介绍的人是晋察冀北方分局社会部地工组负责人黄浩。 傅莱回到天津后,很快前往北平,找到黄浩,表达了前往根据地的愿望。黄浩向上级汇报后,根据地非常缺乏专业医疗人才。1941年,傅莱收到北平中共地下党组织传来的消息,晋察冀八路军司令员聂荣臻邀请他去根据地工作。秋末,傅莱在地下党交通员的掩护和帮助下,冒着生命危险,穿过日军封锁线,来到晋察冀抗日前线,参加了八路军。在与聂荣臻司令员交谈时,聂荣臻将他的原名“理查德·施泰因”更名为“傅莱”。 1942年夏,殷希彭、柯棣华、傅莱、江一真(从左至右)在白求恩卫生学校 1944年经聂荣臻同志介绍和中央组织部彭真同志批准,傅莱同志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他曾历任晋察冀军区医药指导委员,白求恩卫生学校教员,华北医科大学编译室主任,延安医科大学教员,华北军区卫生部顾问,华北医大附属医院顾问,西南军政委员会卫生部公共卫生处负责人,重庆市卫生局顾问,重庆医学院顾问兼教授等职。 解放后,他选择了继续留在中国和参加建设中国社会主义的道路,并在第一次全国选举时,加入了中国国籍,体现出他热爱中国的赤诚之心。 知名鸟类学家 胡本德是一个鸟类学家,在华四十余年,业余研究中国鸟类,对华北鸟类进行了详细的考察研究,经常来北戴河海滨观察鸟类的生活情况,对我国北方鸟的种类和迁徙情况以及地理分布有相当的成果。 20世纪30年代 胡本德调查鸟类生存状况 胡本德与友人在北戴河打猎 1938年,与在北京通县美国传教士、鸟类学家万卓志(G.D.Wilder),合著《中国北方鸟类志》(Birds of Northeastern China: A Practical Guide Based on Studies Made Chiefly in Hopei Province)一书,记述了约300种鸟类,并附有图,其中大量鸟类来自在北戴河的观察和记录。由Peking Natural History Bulletin( 北京自然历史博物馆杂志)出版发行。 他二人曾将自制的飞禽标本十数种捐给同仁博物馆。 鸟类学家很早就有“可视化声音”的想法。他们最早采用五线谱的方法。胡本德与万卓志积极探索,记录鸟的叫声。《 直隶省的鸟类》一书, 用大量的笔墨描写鸟的叫声。比如这张乐谱图,用一段音符,配上帮助记忆的文字来记鸟声。 这张乐谱图上写道,这是一个“清晰、轻柔、富有旋律的哨声,同时有'唧唧’的告警声”,五线谱下面配的文字是:“Yes, I am lit-tle god-lew-ski you see”(H. W. H) (“是的,我是一只你看到的戈氏岩鹀”)。 在山东潍县集中营羁押期间。 家胡本德成了集中营里无数男孩子心目中的英雄。他经常带着他们在潍县的林间散步、观察鸟类,教他们分辨各种鸟的叫声、颜色、飞行、筑巢习性。当时的有些男孩子至今仍保存着当年在营里写下的观鸟记录。 西方侨民被集中押送 集邮爱好者 长期担当美国人创办的“华北公理会”保定教区的牧师胡本德 是一位集邮爱好者, 1946年北平灯市口29号“中美邮票会”出版的英文版《华北日占区邮票简目》,横式32开小册子,“简目”主要是以通晓英文、且对收集抗战时期华北伪政权发行的各种邮票感兴趣的中外籍集邮者为阅读对象而编印的。 在“简目”扉页的“前言”中,编写态度颇为严谨的作者写下了如下一段文字:“还没有一份准确的调查表或数据资料,来表明日占时期华北邮票的印制、发行情况。这本小册子中所列出的邮票,是作者们从其个人的藏品中找到的。我们相信,这些资料并非完整无缺,因此欢迎各位读者提出修改意见和建议,以使我们在下次出版时更臻完美”。 值得注意的是,在“简目”的“前言”之后罗列的中外籍作者题名,竟达9人之多。最近,笔者经过数月的多方搜寻与考证,终于查出了该“简目”大部分作者的简历, 排在前面的4位是外籍作者,第1名为Mr. Hugh W. Hubbard,就是胡本德,能说流利汉语,长期担当美国人创办的“华北公理会”保定教区的牧师。 抗战初期,胡本德曾进出于晋察冀边区根据地,并乘机购买了多种根据地邮票。据解放前北平著名邮商沙伯泉先生后来回忆,此人对于集邮颇为在行,邮票品种也较为丰富,他当时从其手中曾交换到“全日徽”、“半日徽”和“抗战军人”等多种晋察冀边区发行的名贵邮票,对其印象颇为深刻。 胡本德编辑了《解放区早期集邮册》(Handbook of Early Chinese Communist Stamps,1928—1938),在1969年由美国中华集邮会出版发行,系统介绍1928-1938年革命战争时期邮票发行以及版式、使用等情况,经典著作为解放区邮票研究重要参考资料。 作者简介: 闫宗学,毕业于河北大学历史系,从事文物博物馆工作30余年。历任北戴河文物保管所所长、北戴河博物馆馆长等职。 闫宗学对于北戴河历史文化挖掘与研究卓有成就,精通文物保护管理,熟练掌握文物鉴定知识,对北戴河近代别墅研究深有心得。曾编写《北戴河历史文化陈列》、《中国旅游圣地北戴河》和《秦皇岛历史文化展》大纲,展览深受社会各界好评。 2009年荣获河北省文物系统有突出贡献先进个人。 2009年、2019年两次荣获河北省人事厅、河北省文化旅游厅表彰的河北省文化文物旅游系统先进工作者。 来源:“北戴河文物”公众号 编辑:单丽娜 责任编辑:吕东 审核:李雪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