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疫情封控第27天---学会孤独,与自己在一起

 闲着老去 2022-04-27

2022年4月27日,星期三,今天是上海浦西封控的第二十七天。上海发布:“4月26日0—24时,新增本土新冠肺炎确诊病例1606例和无症状感染者11956例”,数字开始漂亮了,然而,还是无漂亮的拐点,静静等待解封。

前几天与一个朋友电话聊天,我们聊到了“孤独”,我说,我们总以为孤独离我们很远,因为我们还没有到孤独的年龄,没有想到一场疫情,让我们提前遇见了孤独。

电话那头的她说,孤独就是自己的心理认知,你看得越重,就会越孤独。你要把它当作寻常的事,要学会孤独,习惯孤独,好好地与自己相处。

孤独两字,在中国文化中,是带有贬义的,我们的惯常思维中,孤独是指“鳏、寡、孤、独”,也就是没有亲人的人,才是孤独的人,在汉字辞典里,“孤”跟“独”也都是负面的意义,“孤”是没有成人照顾的小孩,“独”是没有年轻人照顾的老人。

现在孤独的含义,不再是汉语辞典中的那个单纯的意思了,而是代表的一种孤独感,一种与常人不同的感觉,比如当你处于你不习惯的场所或者不习惯的人的时候,你会有一种“独立于社会”的感觉,就像现在,外面的世界,波涛汹涌,而我们因疫情停摆,与他人、与社会感觉很远,不适应不习惯,很无聊很孤独。

    

曾看到网上有个人说:“我今天在星巴克看到一个人,没有iPhone,没有平板电脑,没有笔记本电脑,他是坐在那里,喝咖啡,像一个精神病患者”,原来在许多人眼里,一个人独自在星巴克喝咖啡,像个精神病患者。

有时候,我也是别人眼中的”精神病患者“,因为我会独自坐在公园的长椅上,看看天,晒晒太阳,其实那时的脑子里没有什么的,就是觉得一个人坐在那里很惬意,可常常有人投来异样的目光,还有人说我,不是摊上事情,就是脑子有问题了,甚至还有“友好”的搭讪,我原本,为我的那一点点的”孤独感“而骄傲的,可我还是不能”独立于社会“而存在,我们不能在热闹祥和的公共场合享受那份“孤独”,与自己相处真的需要能力的。

对我而言,我自以为已经从快速的现代生活,走到自己的慢生活节奏中了,而且自以为会沿着这个节奏走下去,没有想到疫情又是当头一棒,原计划4天的封控变成了未知数,所以人千万不要认为自己安排的东西,一定会达成,这是一厢情愿,或者是我们自己的妄想,你所理想的安逸是不常态的,无常才是常态。

想起蒋勋老先生说的一段话:“一个大灾难的来临,也许是一场救赎. 而新冠肺炎是否是一个契机让我们回到成为一个很纯粹的个人,人与人之间不得不保持距离,不得以群聚, 你是否仍然有机会让自己活得很丰富,有机会跟自己对话”。

这次疫情封控在家27天,我在反思,一路走来,一直以社会人在工作生活着,现在不得不与社会人保持距离,那些自以为天经地义的拥有,并非以你的愿望而存在,当我们的生活,不再有飞机、高铁、汽车,不再有商场、外卖的时候,当你无力改变那个“生活”的时候,我们只能寻找另外的处理自己生活的方式了,这样才有机会让自己活得丰富一点。

疫情封控快一个月了,我觉得自己已经适应了那份孤独,已经能与自己好好相处了,我感觉自己还是很棒的,我把书橱里的还没有拆封的书拿出来,细细的品读,那些久违的音乐又使我心静,好久未整理的花草又摆弄成小“花园”,在厨房,看着那些只有现在上海居民才看得懂的菜,我撸起袖子,好好的将黄瓜切成丝、将土豆变成土豆泥、将辣椒做成辣椒酱、将包菜做成包菜饼、将洋葱切成丝放在房间的角落里(空气杀菌消毒)------,呵呵,我觉得好有趣,好有成就感,原来封控在家,反而将那一直在外面流浪的心拉回来了,可以在家做自己了。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