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方舆汇编职方典  第十二卷

 新用户4541Ay47 2022-04-27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方舆汇编职方典

 第十二卷目录

 顺天府部汇考五
  顺天府山川附考一

职方典第十二卷

顺天府部汇考五

顺天府未详,山川附考一《山川志》多未详,故博采典籍,以备参考。〉
万岁山 《西元集》云:万岁山在子城东北元武门外,为大内之镇山。高百馀丈,周回二里许。林木茂密,其颠有石刻御座,两松覆之。山下有亭,林木阴翳,周多植奇果,名百果园。《天启宫词注》云:万岁山嘉树郁葱,鹤鹿成群,俗称煤山。天启甲子六月,山椒有五色云。《灵台占》曰:景云将降旨,行庆贺礼以六科廊,灾乃寝。《野获编》云:今京师厚载门,南逼紫禁城,俗所谓煤山者,本万岁山。其高数十仞,众木森然,相传其下皆聚石炭,以备闭城不虞之用者。又宫殿额名云:崇祯七年九月,量万岁山。自顶至山根,斜量二十一丈,折高一十四丈七尺。嘉靖中,禁中有猫,微青色,惟双眉莹洁,名曰霜眉,善伺上意,凡有呼召或有行幸,皆先意前导伺上寝,株橛不移,上最怜爱之,后死,敕葬万岁山阴,碑曰虬龙冢。
秀岩 芜史云:飞虹桥南北有坊二,曰飞虹,戴鳌,姜立纲所书也。桥北有山,山下有洞。额曰秀岩,以磴道分而上之。其高高在上者,乾运殿也。左右亭各一,曰凌云、御风界以小石,藤萝花卉若墙壁焉。
兔儿山 《天启宫词注》:兔儿山即旋磨台。天启乙丑,车驾临幸,钟鼓司丘印执板唱洛阳桥记,攒眉黛锁不开一阕。次年复如之,宫人相顾,以其近不祥也。
琼岛 《西元集》:琼岛在太液池中,从承光殿北度梁至岛,有岩洞窈窅,磴道纡折皆叠石为之。其巅古殿,结搆翔起,周回绮牖玉槛重阶而上,榜曰广寒云殿,相传辽太后梳妆台,今栏槛残坏,内金刻云物犹弥覆榱栋间。下布以文石,旁一榻,亦前朝物。殿前旧有四亭,曰瀛洲、方壶、玉虹、金露,今惟遗址耳。《戴司成集》云:琼花岛在内苑之北,自山麓至巅百三十馀步,周二百馀丈,皆垒石而成者。
画眉山 《帝京景物略》:在西堂村之北,产石黑色,浮质而腻理,入金宫为眉石。山北十里有温泉出焉。
白鹿岩 《大江集》:瓮山,西北越横岭,有白石如幢屹立岭上,微有字画然薄蚀不可辨矣。岭外连峰不断,一峰最异,白鹿岩也。岩高数十丈,嵌空欲堕,中虚可旋两车。岩左一隙如窗棂,下视深窅不知所际。相传辽时有仙人骑白鹿往来斯岩,故名。登岩顶,瞷万寿山如竖掌指。有古桧一株,根出两石,相夹处盘旋横绕,倒挂于外,大可百围,色赤如丹砂。岩角有茅舍,闻有西僧居之,黄眉红颊,采草根和水以食,语音不通,见人嘻笑而已,不知何年至此,栖迟是山也。
妙高峰 《帝京景物略》:通金山口二十里一石山,小峰屏簇如笋张箨,峰之尊者曰:妙高峰。峰下法云寺,寺有双泉鸣于左右寺门,内甃为方塘,殿倚石,石根两泉源出焉。西泉出经茶灶,绕中霤,东泉出经香积厨,绕外垣,汇于方塘,所谓香水院。金章宗设八院游览,此其一院,草际断碑,香水院三字尚存。珂雪斋集:法云寺在西山后,远视惟一山,近则山山相倚,如笋包箨。觉山 《明一统志》:在府西三十里悬厓之上,与卢师、平坡鼎峙。西有三泉,曰清泠,曰清旨、曰荐至也。《燕都游览志》:韩延寿墓在焉,五华、双泉、翠峰、仰山诸峰环之如屏。
罕山 《帝京景物略》《志》称韩家山,汉循吏韩延寿家焉。罕,韩音讹也,俗呼黑山汇。黑,罕音又讹也。山黄壤,一平冈耳。山阳二寺,曰灵福,曰延寿。延寿者,太监刚铁墓前寺也。铁从长陵靖难,把百斤铁鎗,好先登陷阵。鎗今存寺中,铁本名炳,长陵每呼以铁,遂名。刚铁墓无石表无翁仲,惟石墩六,僧云:长陵赐铁坐,凡六。故六墩也。一碑无文字,惟皇明司礼监太监刚炳之墓十一字。铁后凡掌司礼者祀寺左堂韩延寿墓在山之南砖甃阜高以丈,非汉砖也。《志》云:有故碑剥落,今碑复不存。
双泉山 《明一统志》:在府西四十里,山有二泉,故名。东北二里许有黑龙湾。
垣墙山 《太平寰宇记》:一名万安山,在蓟县西五十里。山有铁鼎,其下有旧置冶处。
翠峰山 《明一统志》:在府西五十里,又名遮风岭,以山阴有岭横列如屏,可以障风,故名。桃花峪 在府西四十里,介乎翠峰、遮风间,中多花卉。《日下旧闻》《明一统志》所云,遮风岭相其形势,度其道里,即寰宇记之垣墙山。〉分水岭 在府西四十五里。山涧诸水至此分而为二,一入芦沟河,一入房山县界。
石径山 《燕山纪游》:孤峰特立,洞皆凿石而成。最上为金阁寺,有塔宜远眺。东南行至林衡署,有古松数百株,参错平野间。其地盖先朝果园也。
滴水岩 《燕山纪游》:在万山中,出磨石口至三家村。浑河倒映崖壁峭绝皆作丹黄青碧色。河流其下,径纡其上,度十馀里入军庄。一峰侧出而腹藏洞者,为建阳洞。舍河行枣园越仰山岭,乱山拥塞,几不得路,循山趾行夹壁中,有村临谷口,为桃源村。村前孤峰矗立,中有洞,昔人避兵处也。复沿涧过仰山村,山多梨树,秋深红叶如烧。折而西上黄牛冈口,径愈仄壁愈狭峰愈变,转十八叠,有垣而垩,屋而丹,是谓滴水岩矣。悬崖千仞,岩洞皆削成,无缝。泉布石面,大珠小珠游移如屋漏然。旁有穴,燃炬以入,广可三十馀丈,洞中石乳为莲花垂,为象鼻。右一石床,幕以石龙,见其上中石坳开其窦,侧身蠃旋而下,水光所射几灭炬,再入则潭深莫测矣。从岩侧取径而上,杖履铿然。山石骨而中虚,俯岩背视,岩犹谷底。二十里至北顶,连冈伏岭,势仄平坦,可望居庸诸塞,归从仰山寺,金大定中栖隐寺也。《长安可游纪》:三家村尽出浑河崖八里,过军庄。外临陡崖,内倚绝壁,两手扪石而度,抵枣园。背河入山,度仰岭十八盘,有村名桃源。过北皆流泉峭壁,遍开野菊、金铃,聚花如织组。澄潭紫石,了了见底。左右度涧行至陈庄,鸣泉出户下,两旁高峰夹之鸡犬石门,真一洞壑。又背泉入山,路仅一线,上黄牛冈口益险隘。自此而登,左万丈溪,右千仞壁,径断处架以栈过张公洞,即滴水岩矣。燕山纪游从滴水岩至大云寺,山最高是西山,万峰之巅也。
仰山 《长安客话》:仰山峰峦拱秀,中顶如莲花心,旁有五峰,曰独秀、翠微、紫盖、妙高、紫微,中多禅刹,以在西山外更西四十馀里,故人迹罕。到金章宗尝游焉,有诗曰:金色界中兜率景,碧莲花里梵王宫。鹤惊清露三更月,虎啸疏林万壑风。今石刻尚存。
西连山 《长安可游记》:下黄牛冈口,取仰山道,转一冈为南庄。复历峻坂土,中有三断石,读之乃知为大兴府西连山栖隐寺。金大定初,建有五峰八亭。章宗屡游之,常题诗刻石,今亡矣,惟二碾药铁轮尚存。又有学士刘定之记绝顶曰:莲花峰有舍利塔,右一峰为笔架峰,八亭惟列宿招凉可记,馀俱未雅驯。
马鞍山 《长安客话》:马鞍山庞涓洞,两壁石乳沥成物状,有如绘画。旁扃一石门,启门以火烛之,有石如龙,沙拥为洲,一井绝深,投以瓦砾,不知所止。相传井与浑河通,有人投一犬井中,验之,果从浑河流出。
王平口大汉岭 《燕山丛录》:宛平县西百二十里王平口,四围皆山,中有平原,可数十亩。地暖饶药草花木,春夏之间,红紫烂熳,香气馝馞。金章宗常游,所憩石床尚存。《帝京景物略》:府西一百二十里,由王平口过大汉岭,抵沿河口,元女庙百花山足也。《长安可游记》:由门头村登山数里至潘阑庙,三里上天桥,从石门进二里至孟家胡,衕民皆市石炭为生。三里至流水壶泉,自石罅分流灌园,扳磴三里至官厅路,凡十七折至风口岩,两山踞立如门,有庵房数间。径十字道踰磴数里折而下为王平口山坳,多核桃树,石壁峭削如碧玉。又数里至斋石台,路亦峻。又数里至板桥村庄,多以石板覆屋。至千军台,四山空翠欲湿衣裾。出谷二里许为王老庵,石涧淙淙,有十五折,见高松如盖,出天际乃大汉岭也。踰岭有大士殿,松下石碑字俱蚀,不可辨。盘曲而下数里至泥窝三里,上杨家台径颇平。又里许,下坡入山谷,有涧水浸山根石皆赤,亦有碧者。从乱石径中行二里出谷为军下村,溪涧十丈馀,平沙细石,流水分两村,下引入地畦。再北有石庙,自庙涉涧则西河村也。又二里,为龙王庙,相近有守禦城。出小西门,元女庙在焉。
马阑山 《帝京景物略》:渡石涧,上马阑山,折旋左右至法幢庵,五里可容骑。又五里,篱径坦然,妙庵也。《长安可游记》:出沿河守禦城西门,渡石涧,进马阑山,曲折上坂,石子磊磊,难步陟至法幢庵。又五里至马阑村,登三大士阁,一松高十丈馀。历磴而上三里许,翠峰壁立。又二里,扳跻丛木中。再上见篱径石坦,乃妙庵也,中设大士像。
千佛山 观音山 鹤子山 《帝京景物略》:岭西行数里千佛山。又数里观音山,山旧有菩提树、仙人桥、望海石。下岭复上岭者,数迎前壁立者,鹤子山。《长安可游记》:自妙庵从岭西折,路甚狭。数里上千佛山,一名黑风山。又数里为观音山。再上为大悲厓,旁有仙人桥、菩提树,树已遭伐矣。又上为望海石,嵚崟巉削。踰岭凡七,见有石壁峭立,为鹤子山。路更险仄,达千佛岩,怪石攒簇,多似人形,坐视观音山,如在怀抱间。百花山 《帝京景物略》:度阎王鼻行百花中一里,进篱门石洞,礼文殊法身塔,登菩萨顶,是百花山顶。《燕山丛录》:宛平县西二百里,有百花山。特多花卉,有不可名者。蓟中不产蛇,独此山七寸蛇至毒,被蠚者不救。《长安可游记》:鹤子山三里馀,过阎王鼻,始蹑百花山腰,西北两山秀甚,云东西二灵山也。西北为小五台山,花多目所未睹,红黄紫翠,不可名状;一色者,跗萼各殊;有名天花者,尤娇艳可爱。行里许,忽闻钟声,前进入篱门,过石洞,殿上设文殊金像,高一丈三尺。有塔,云是法身塔,上菩萨。顶峰三,以小石更累成尖,风吹不去,有登者,老僧必劝累之,云种佛因。《帝京景物略》:下菩萨顶又入百花中,东龙王颓庙,北大士殿下千佛岩,花被径八里,多于前。过白水庵,行泉声二里,一松标瑞云寺,寺即五代时李克用建亭故处,俗曰百花寺也。寺有摩诃祖师法身,有摩诃煮石铛,宣宗曾取视赐以龙袱归寺。有摩诃摔龙石,龙逸,祖师追,摔之,今龙迹宛在石也。
菩萨岩 《长安可游记》:下坡之半,山花较初登为多。折而西为龙王庙,庙已圮,惟殿仅存,五龙王分列,中供龙母。北折为大士殿,下厓取道瑞云寺,约八里,至白水庵。山名菩萨岩,又行里许,有巨石当路,界于涧中,远见一松映对,即瑞云寺也,俗呼百家寺。入礼摩诃祖师,山僧出摩诃锅相示,黑润如古铜铛。僧言,曾三入大内供养。出寺度小桥,下菩萨厓二里为曹村。又数里至史家营,煮沙人皆聚于此。《明一统志》:菩萨崖在府西北一百二十里,山畔有三石佛像。史家营太山 《燕山丛录》:宛平县史家营太山,有石如臼,相传昔有仙人居此。臼中每日产米,随寺众多少取给不乏,后有僧厌其险峻,凿石穴通之,穴成而米绝。
燕山石塘 《长安可游记》:从史家营缘石涧而上,甚危险,巨石巉峻,仰视欲坠云,即燕山石塘。以山顶泉出其下,故名。踰二大岭,路始平广。又数里,为山神庙,上数武即妙庵也。
黑云山 《燕山丛录》:宛平西黑云山有两穴,扣之,声若鼓,掩其一则无声。
笄头山 《太平寰宇记》:蓟县笄头山有温泉治百病。
西湖山 《明一统志》:西湖山在府西一百里,下有溪潭。
青山岭 在府西一百五十里,山四面高耸,中坦平,多产三七诸药。
百望山 《长安客话》:百望山南阻西湖,北通燕平。背而去者,百里犹见其峰,故曰百望。
驻跸山 《蓟丘集》:百望山之阳有祠焉,高十五丈,登之可望京师。出百望十里为长乐河,河水不甚阔,而流驶又北二里为玉斗潭,中皆腐草罨之,深不可测,传有两牛饮而𩰚,陷于潭,无迹。又北十里,为灌石,驻跸山在焉。
雅思山 《长安客话》:京西北诸山连缀,共一百八十里,半隶昌平,其隶宛平境内与昌平错壤者,出百望山北四十里,入南谷有聚焉,是名漆园园,之南有雅思山,幽晦多雾,山陷而为坎,有池曰露池。
鳌鱼岭 《蓟丘集》:自漆园出而西十里许,有高崖,崖下有泉绕之。又西北十里为清水涧,两山如门。行可二十里,山皆奇峭巃嵷,飞泉滮洒决地分流,声激崖穴,厓间百合忍冬棠杜牛妳相思郁薁黄精唐求之属,红翠含濡鸟窠,雉囮山鹿之毳,豪猪之毛,遍于岩谷。有岭曰鳌鱼。又西里许,山益峻,有兰若二,上曰松阳,下曰金鹰。金鹰下控大岩,岩吐百穴,汇而为湖决,而东流是匹清水之源。
十八盘山 《长安客话》:出百望西北六十里有陉曰十八盘。山有汤泉,云是辽后浴处。西一舍碧驾鹰扬,高峙南北。有湖焉,小而深,在碧驾之岩,团结不见,每春夏之交,山水增流则湖益清可鉴,曰合抱河。
卧龙冈 《明一统志》:卧龙冈在府西北四十五里,山石俱青,惟此独白。冈脊蜿蜒二十馀丈,正统间车驾尝幸此。
石窟厓 在府西北一百一十里。白铁山 在府西北一百八十里,山多白石,其坚如铁。
颜老山 在府西北一百九十里,山之西南有石青洞,东北有柳林水。
小龙口山 在府西北一百九十里,山有两厓,东厓在清白口社,西厓在清水社,有泉东入卢沟河。
柏山 在府西北清白口社,山四旁多产柏,故名,上有柏山寺。
半天云岭 《山行杂纪》:乌龙潭度高岭即卧佛寺,岭名半天云,圆如髻,度一岭一髻复起,如是者十三,始登其巅,四面皆童山,虽无草木而石最可观。钟鼎、旗鼓、墩柱、楼阁,龙虎之形毕具。有石大如室,中一线若锯分者,而内有石钉复连不断。又有石欹侧岭上欲坠,中一穴可容身入,内空虚,五六尺可趺坐。上复有二窍,甚明朗。又有方石三四丈,黑色紫纹如梅花瓣,瓣中有细窍,取涧水灌之,四面溢出如珠,盖诸窍宛转相通,天下奇石无踰此矣。下岭三里许,复值一岭如磨盘,每盘直下三百步,凡五十四盘。至山腰岭,尽得石坡,路甚滑。又七八里为广泉寺。君子口 《渌水亭杂识》:西山有君子口,疑即《寰宇记》所云君子城,讹为箕子城者也。驾到口 在西山,其曰驾到,不知何年事。太液池 《戴司成集》:太液池在西苑中。南北亘四里,东西二百馀步。东瞰璚华岛,东南有仪天殿,殿前老桧一株,盘回若偃盖。中架长桥,两端立二坊,西曰金鳌,东曰玉蝀。天气清明,日光滉漾,清澈可爱。《燕都游览志》云:太液池在子城西乾明门外,周遭凡数里。其源自玉泉山,合西北诸水流入都城德胜门,汇为积水潭,亦名海子。至北安门水关流入西苑,人呼西海子耳。谈云西内海子有斗牛即虬螭之类,遇阴雨作云雾,常蜿蜒道旁,及金鳌玉蝀之上世皇斋居,西内宫女过见,惊仆。宫监以闻上曰:此宜处山后,何为在此骇人乎。是夜闻跋浪跳掷之声,旦视之,湖冰破裂,一道已徙去矣。
刘井 《翰林记》:学士刘定之所浚,在公署后堂之左。
玉河 《燕都游览志》:即西苑所受玉泉,注入西湖,逶迤从御沟流而东,以注于大通河者。堤在东长安门翰林院东畔,有坊二署,曰玉河东。西堤其南北有三石梁,西堤旧有高荫垂荫水上,而崇祯己巳冬,城守官军禦寒无具,尽斫为薪,仅存翰苑墙东一带矣。
泡子河 《燕都游览志》:泡子河在崇文门之东城角,前有长溪,后有广淀,高堞环其东,天台峙其北,两岸多高槐、垂柳,空水澄鲜,林木明秀,不独秋冬之际难为怀也。北有吕公祠以乞梦,有验,岁大比诸士子争往焉。河上诸招提苦无广大者水滨之,颓园废圃,多置不葺,城内自德胜河外惟此二三里间无车尘韨嚣,惜命驾者少耳。
金水河 《元史》:金水河源出宛平县玉泉山,流至和义门南水门入京城。至大四年七月,奉旨引金水河水注之光天殿西花园石山前旧池,置闸四以节水。
海子 《记纂渊海》:在府西三里,汪洋如海,中有芰荷鸥凫可玩。《涌幢小品》:禁城中外海子即古燕韨积水潭也。源出西山,一亩、马眼诸泉,绕出瓮山后汇为七里泺,纡回向西南行数十里称高梁河,将近城分为二,外绕都城开水门,内注潭中入为内海子,绕禁城出巽方流玉河桥,合外隍入于大通河。《燕都游览志》:积水潭在都城西北隅,东西亘二里馀,南北半之。西山诸泉从高梁桥流入北水关汇此,或因内多植莲,名为莲花池,或因水阳有净业寺,名为净业湖。内官监向严鱼禁,今稍弛矣。酒后一苇山光水色,箫鼓中流时复相遇,江以北来无此胜游,然泛必从小径抵虾菜亭,乃尽幽深之致。每年三伏日,锦衣卫率御马监官校浴马于湖,如濯云锦。中元夜,寺僧于净业湖边放水灯,杂入莲花中,游人设水嬉为盂兰会,梵呗钟鼓,杂以宴饮达旦不已。水中花炮,有凫雁龟鱼诸种。冬时湖冻作小冰床,各坐于上一人,挽行轮滑如骤驶。好事者恒觅十馀床携围炉、酒具,酌冰凌中。积水潭水从德胜桥东下,桥东偏有公田若干顷,中贵引水为池以灌禾黍,绿杨鬖鬖,一望无际。稍折而南直环北安门宫墙,左右流入禁城,为太液池,汪洋如海,俗呼海子套。元史:海子岸上接龙王堂,以石甃其四周。海子一名积水潭,聚西北诸泉之水,流行入都城而汇于此,汪洋如海,都人因名焉。仁宗延祐六年二月,都水监计会前后与元修旧石岸相接。九月五日兴工,十一日工毕,至治三年三月,大都河道提举司言海子南岸东西道路当两城要冲,金水河浸润于其上,海子风浪冲啮于其下,且道狭不时渍陷泥泞,车马艰于往来,如以石砌之,实永久之计也。泰定元年四月,工部应副工物,七月兴工,八月工毕。
鱼藻池 《燕都游览志》:在崇文门外西南,俗呼曰金鱼池,畜养朱鱼以供市易。都人入夏至端午,结篷列肆,狂歌轰饮,于秽流之上以为快。三里河 《春明梦馀录》:元时名文明河接通惠河为漕储运道,今铁闸尚存。
黑龙潭 《愚山集》:京师三黑龙潭:一在城西,一在房山县,一在南城黑窑厂,皆祷雨之地也。黑窑潭,一方池尔,水涸时中有一井,以石甃之。大通河 《水部备考》:大通河发源于昌平之白浮村神山泉,西南会一亩、马眼、玉泉,绕出瓮山后汇为七里泊,东入都城西水门,贯积水潭,又稍东由月桥入内府,环绕宫殿南,出玉河桥,水门东行,会南北城河二流,由大通桥东下通州高丽庄,凡一百六十馀里。元世祖至元二十九年,郭守敬凿门北河,每十里一闸,畜水通舟以济漕运,赐名通惠。国初,闸与官夫多有存者,而河几湮塞。成化十二年,始命平江伯陈锐疏通之,漕舟曾至大通桥下,后射利之徒妄假黑眚之说,竟阻坏。正德二年,复疏之,功不就。《世宗实录》:嘉靖六年十月,巡仓御史吴仲言、通州运河元郭守敬创建,已有明效,今通流等八闸遗迹尚存,原设官夫具在,因而成之,为力甚易,而势家罔利,从中挠之,或倡风水之说,或欲绝湾民之利,皆不足信。夫汉唐宋漕皆从汴渭直达京师,未有贮国储于五十里之外者,请以臣言下户工二部定议,修浚运粮,径达京仓,此兴无穷之利而杜不测之虞。于计便上命户部侍郎王軏,工部侍郎何诏及仲董其事軏等上言:地形从大通桥至白河,高可六尺,若大兴工浚,之深至七丈。通引白河则漕船可直达京城,诸闸可以尽罢,此永久之利,然未易议也。为今之计,惟应修浚河闸,然从通流闸经二水门南浦,上桥广利三闸皆衢市阛阓中,不便转运。从温泥河滨、旧小河废堰西不一里,至堰水小坝,诚修筑之令通普济闸则径易,可省四闸两关转般之难。上命即以来春兴工,十一月礼部尚书桂萼上疏称:修通惠河不便,请改修三里河。桂文襄公奏议:大通桥河源出自昌平州神山泉,南会一亩、马眼二泉,绕出瓮山,复汇七里泺,即今之西湖,东入都城西水门,贯积水潭,即今之海子。又东五十馀里至通州入白河,此河元郭守敬由古水道开浚,非自守敬创始,盖西山诸水出皇城东出,每当山水泛涨,由此而泄引之入白河以济漕运,故置闸以时启闭,初非为行舟设也。成化十二年,平江伯陈锐不察其故,建言修复。宪宗皇帝命户部左侍郎翁世资、工部左侍郎王诏挑浚西湖,诸泉以益水势可放运船千馀,直抵大通桥下。既而,水急岸狭,船不可泊,未几,即耗船退,几不能全,遂不复行。正德七八年,亦尝挑浚,竟无成功。盖京师之地,西北高峻,自大通桥下视通州,势若建瓴而强为之,未免有害,非徒无益而已。《世宗实录》:上以桂萼疏示大学士杨一清、张璁。一清言:通惠河因旧闸行转般之法,可以省运军之力,宜断行之。璁亦言:通州河道经元郭守敬修浚,今闸坝具存,臣闻京城至通州五十里,地形高下才五十尺,以五十里之远近摊五十尺之高下,无所不可。浚瓮山诸水,引神山泉以合下流之归,纡回以顺其地形,因时以谨其浚治,此一劳而永逸计也。成化十二年,平江伯陈锐建议开修北河。宪宗皇帝命大臣督理,而河道已通,运船已至,城外适有黑眚之异惑于讹言,遂止,识者恨之。今欲开修北河,因仍旧道,诚易易耳。况一舟之运约当十车,每年运船已到,则令剥运新粮未到,则令剥运通州积粮庶京师充实,永无意外之患矣。上深然璁言。至七年十二月,通惠河成粮运,既至者一百九十九万三千八百有奇,省脚价银十一万三千三百馀,两当扣除入户部。吴仲以运军罢敝,请暂给三分之一,俟一二年后,并减岁运加耗,以宽穷民庶军,民两受其惠,户部覆请报可。《帝京景物略》:嘉靖丁亥,御史吴仲请修通惠河,三月告成功。上登舟观之,大学士张璁等联句以闻上喜,给光禄馔,又分御膳赐焉。《水部备考》:通会河工完,吴仲出知处州府事进《通惠河志》,被旨送史馆,采入《会典》,仍令刊行。《熹宗实录》:天启元年闰二月,巡按直隶御史张新诏言:通惠河即元郭守敬所修故道,平江伯陈锐疏通之。运船直达大通桥下,时为势豪所阻,后因御史吴仲之言,乃命郎中何栋、吴嗣忠仍浚里河,计费才七千两,而所省脚价十二万。若由大通桥至朝阳门三里,其地平衍闲旷,倘导玉河之水稍溯而北至朝阳门,量建闸座运粮径至门下,每岁可省银二万六千,以三十年之通计之,得七八十万矣。诏部议覆。《通漕类编》:大通桥东至通州入白河,开渠置闸而漕舟不行,自大通桥起至通州石坝四十里,地势高下四丈,中间设庆丰等五闸以蓄水,每闸各设官吏编夫一百八十名,造剥船三百只。南海子 《鸿雪录》:南海子本元之飞放泊。元制:大都八百里以内,东至滦州,南至河间,西至中山,北至宣德府,捕兔有禁以天鹅雌老仙鹤鸦鹘私卖者,即以其家妇子给捕获之人。有于禁地围猎,为奴婢首出者,断奴婢为良民。收住兔鹘,向就近官司送纳,喂以新羊肉,无则杀鸡喂之。自正月初一日至七月二十日,禁不打捕著之,令甲其苛政,如是亦异乎。文囿之刍荛雉兔者已。《可斋笔记》:南海子距城南二十里,方百六十里。辟四门缭以崇墉,中有水泉三处,獐鹿雉兔不可以数计。籍户千馀守视,每猎则海户合围,纵骑士驰射于中,所以训武也。《大政记》:南苑方一百六十里。苑中有按鹰台,台旁有三海子,皆元之旧也。国朝辟四门缭以周垣,设海户千人守视。自永乐定都以来,岁时猎于此。《帝京景物略》:城之南二十里有囿曰南海子,方一百六十里,中有殿,殿旁晾鹰台,台临三海子,筑七十二桥以渡,元之旧也。海子西北隅,岁清明日,蚁集成丘中一丘高丈,旁三四丘亦数尺,竟日乃散去,土人目为蚂蚁坟。西墙有沙冈委蛇,岁岁增长,高且三四丈,土人曰沙龙。《梅村集》:南海子周环一百六十里,有水泉七十二处,元之飞放泊也。晾鹰台,元之仁虞院也,明置二十四园。
百泉溪 《明一统志》:百泉溪在府西南一十里。丽泽关平地有泉十馀穴汇而成溪,东南流入。柳村河 《燕石集》:百泉地卑泥泞,四时不乾,一僧誓填之,功未就,旋坏,已数年矣。
清泉河 《魏氏土地记》:蓟城南七里有清泉河,上承桑乾河,东流与潞河合。
钓台泉 《明一统志》:钓鱼台在府西花园村,台下有泉涌出,汇为池,其水至冬不竭,相传金人王郁隐此。草桥河 《春明梦馀录》:右安门外西南,泉源涌出为草桥河,接连丰台,为京师养花之所。元人园亭皆在于此。《帝京景物略》:右安门外南十里草桥。唐时有万福寺,寺废而桥存,天启间建碧霞元君庙,其北土近泉,宜花,居人以种花为业,冬则蕴火暄之。十月中旬,牡丹已进御矣。桥去丰台十里,中多亭馆,元廉右丞之万柳堂,赵参谋之匏瓜亭,栗院使之玩芳亭要在弥望间,然莫详其处矣。
太湖 《名胜志》:在府治西四十里,南流入洗马沟,与玉渊潭、燕家诸水汇而为西湖。《明一统志》:在府西南四十五里,广袤十数亩,旁有泉涌出,经冬不冻,东流为洗马沟。
玉渊潭 在府西一十里,元郡人丁氏故池。柳堤环抱,景气萧爽,沙禽水鸟,多翔集其间,为游赏佳丽之所。元人游此赓和,极一时之盛。洗马沟 《名胜志》:在府西南四十五里,相传光武北巡,洗马于此。
湿水 《水经注》:湿水东与洗马沟水合,水上承蓟水,西注太湖。湖有二源,水俱出县西北,平地
道泉流结西湖。
黑龙潭 《帝京景物略》:在金山口北,依冈有龙王庙,碧殿丹垣。庙前为潭,干四丈,水二尺,土人云:有黑龙潜其中。宣德、正统、万历中,旱祷辄应,凡立数碑。
卢水 《蓟丘集》:在帝京西南,其北有村曰青菰,入谷一里,有何将军别业。
湿水 《隋图经》:即桑乾河。至马陉山为落马河。出山谓之清泉河,亦曰干泉,至雍奴入笥沟谓之合口水,经湿水出雁门阴馆县,东北过代郡桑乾县南,又东过涿鹿县北,又东南出山过广阳蓟县北。
桑乾泉 即溹涫水也。其水潜承太原汾阳县北燕京山之大池,古老相传,有人乘车于池侧,忽遇大风飘之于水,有人获其轮于桑乾泉,故知二水潜流通注矣。桑乾水自源东南流,右会马邑川水,东南流合湿水。桑乾水、湿水,并受通称。《北辕录》:卢沟河亦谓黑水河,河色最浊,急如箭。《石湖集》:去燕山三十五里,宋敏求谓之芦菰河,即桑乾河。《许奉使行程录》:卢沟河水极湍激,每候水浅深,置小桥以渡,岁以为常近年于此河两岸造浮梁,建龙祠,彷佛如黎阳三山制度。《元史·河渠志》:卢沟河源出于代地,名曰小黄河,以流浊故也。自奉圣州界流入宛平县境,至都城四十里东麻谷,分二派。水部备考:卢沟河发于太原之天池,伏流至朔州马邑,从雷山之阳,发为浑泉而为桑乾河。雁门云中诸水皆会焉,过怀来行两山间,拘束龃龉不得肆,至京城西四十里,石径山之东,地势平而土脉疏,冲激震荡,迁徙弗常。永乐、正统间,狼窝口大决,为京师患,屡尝修筑。弘治二年,发军民夫治之。至嘉靖三十年以后,东岸堤决几二十处,于是以三十五年兴工,次年桥工告成,是河安流者数岁。四十一年,西南又决,复修理堤岸,始坚。《吴文恪公集》:卢沟河出太原天池,伏流至朔州马邑,从雷山阳涌为金龙池,迤逦东下曰桑乾河,雁门云中诸水皆会,由大同古定桥抵宣府保安州,过怀来行两山间,至京城西四十里石径山之东,地平土疏,冲激迁徙不常。至看丹口分为二,一东流至通州高丽庄入白河,是为浑河,一南流至霸州,合易水又南至丁字沽,入运河。《名胜志》:卢沟河府南四十里即桑乾河也,亦名浑河。府西百里有清水河,流径大台村,又西北百馀里,有小溪流径青口村,俱入之。其上为百花陀十八盘,青山、摘星诸岭,岩谷幽邃,直耸云霄,人骑罕通,仅容一线。《方舆纪要》:桑乾自良乡县流注县界,又东南流入东安县境,合巨马河。《水部备考》:卢沟而下,舟楫时有之。卢沟而上,直达宣府之保安州,故元运道也。自大同县古定桥起,至卢沟桥务里村止,约八百馀里内,可以舟行者,七百二十七里,驴驼般运八十八里。《戴司成集》:卢沟本桑乾河,俗曰浑河,在都城西南四十里。有石桥横跨二百馀步,桥上两旁皆石栏,雕刻石狮,形状奇巧金明昌间所造。两崖多旅舍,以其密迩京师,驿通四海,行人使客往来络绎。疏星晓月,曙景苍然,亦一奇也。《长安客话》:卢沟桥,金明昌初建,正统间重修,长二百馀步,左右石栏刻狮子数百枚,情态各异。《破梦閒谭》:卢沟晓月,为畿辅八景之一。崇祯三年后,风景萧条,议者谓此畿辅咽喉,宜设兵防守,又须筑城以卫兵,于是当桥之北规里许,为斗城。城名拱北,二门,南曰永昌,北曰顺治,刱于崇祯丁丑,特设参将控制之。长乐河 蓟丘集出百望山,〈百望山在京西北一百六十里〉十里为长乐河,河水不甚阔而流驶。
玉斗潭 《蓟丘集》:长乐河又北二里为玉斗潭,腐草罨之,深不可测,传有两牛饮而陷于潭,无迹。
清水涧 《蓟丘集》:漆园西北十里为清水涧,两山如门,行可二十里,山皆奇峭巃嵷,飞泉滮滮,决地分流,声激崖穴。
汤泉 《长安客话》:百望西北六十里,曰十八盘山,有汤泉,是辽后浴处。
合抱河 《长安客话》:十八盘山有湖焉,小而深,在碧驾之岩,每春夏之交山水增流则湖益,清可鉴,曰合抱河。〈以上自大内及内外城大宛二县界内山川。〉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