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从审计跳到券商,该如何从审计思维转变为投行思维?

 CPA研习社 2022-04-27

~正文开始~

今天一位C粉问,如何从审计思维转变为投行思维。这位C粉在事务所待了5年,时间不短了,刚来券商不久,在项目上负责财务部分的核查。

我也曾经问过自己同样的问题,那会儿也是刚来券商不久。当时审核项目,问题抠的特别细,比如会计算固定资产附注披露的变动与资产处置收益的勾稽,会计算递延所得税与坏账准备、递延收益等的勾稽,会计算现金流附表与利润表、资产负债表变动的勾稽等等,现在这些我统统不看了,同样审核项目,我可能更关注存货结构的波动原因,比如产成品的大幅增加是否对应在手订单的增加或者是滞销、原材料的大幅增加是否预期材料价格会大幅上涨等等,预付账款增加规模是否与营业成本是否匹配,大额采购是否与规模匹配,大额其他应收款的往来单位是否是关联方,是否构成资金占用,坏账计提比例是否合理,与同行业比是否足够谨慎,固定资产规模扩大对应产能增加是否与收入增长匹配等等。

思维上,从数据的勾稽计算转变为了更多的是波动分析,围绕自身生产和销售、围绕同行业、围绕上下游的变动,从整体上分析企业各项财务数据的合理性。

此外,看企业也更多的是从行业大环境、产品竞争力和市场占有率、未来发力点方面先整体把握企业,再聚焦个别重点突出问题。个别重点问题的发现,是基于对首发业务若干问题解答中的问题、窗口指导事项、反馈问询中就某一事项的关注点的了解,不断学习、不断积累经验,比如对于转贷、现金收付款、第三方回款、收入确认节点的把握、会计差错更正、研发费用资本化、商业贿赂等问题,怎样在核查中关注,IPO处理边界的把握,核查到什么程度、披露到什么程度、会对收入利润、对合法合规性等发行条件产生什么影响。

总结下来,我觉得主要是这三个方面:

一是不会抠太细的计算。坏账计提,看下整体比例不低于同行业,涉及诉讼等的或者失踪的债务是否全额计提,评估计提的谨慎性,不必去计算,但得懂计算方法,比如迁徙率法、逾期天数法等等;现金流的勾稽在IPO反馈中也会问,通常是最后几题,但这个可以足够信赖审计师,券商复核时关注下销售收到的现金、采购支付的现金,其中这两项现金流中涉及票据背书或贴现的,就要更多的信息才能准确,一般不会深入去算,信赖会计师,经营活动净额与净利润差异原因、投资活动其他、筹资活动其他等事项关注一下是什么;

二是始终盯着发行条件、审核问答等监管要求。比如收入增长率正好贴着发行条件,就要合理怀疑收入跨期或真实性问题;会计差错更正金额过大,是否涉及财务内控重大缺失,此前有科创板20%的要求,后来这个比例不再执行;

三是关注行业大环境、行业上下游。比如疫情的影响,可能是正向,比如新冠药品、口罩材料生产企业,可能是反向,比如工程、外贸等行业;行业政策影响,比如双碳政策对生产耗电、药品集采对医药企业销售等的影响;对于行业上下游,上游材料的价格波动,下游应用领域的景气度都会直接对企业生产销售产生影响;

从核查程序上来说,有很多是和审计保持一致的,比如函证、监盘、走访、访谈、穿行测试、截止测试、细节测试、实控人等资金流水核查这些基本的程序一个都不能少,样本范围上甚至会超过审计,过程留痕要求也有过之无不及。

那么,对于刚入投行的审计人,我的意见是不要着急改变思维,带着这样的意识,带着自己的审计经验,在项目中历练,经历过一个IPO,基本思维就有了。做到后面,你根本就没有时间再去抠数据的勾稽了,转而会越来越多的想着如何符合监管要求,顺利过会,监管要求无非是审核问答、反馈问询、窗口指导等,顺其自然,慢慢就会炼成这样的思维。

我本人也是审计转投行,从业十多年,将自己的实际工作中的需要掌握的东西,系统的进行总结,有些是在C社分享,更系统的是在C粉之家,与大家讲义➕口授交流,制作了审计实务课、投行实务课两类财务核查课程,课程非常适合审计转投行的C粉们。

审计实务课主要是针对IPO项目,结合IPO反馈问询及回复思路、监管审核问答、实务案例、主要核查程序、问题点整理的各个科目的核查要点。投行实务课是是对一些突出的、极其重要的事项,如实控人等资金流水核查、境外销售、贸易商核查等的专题讲解。让大家在学习中潜移默化培养起投行思维。

此外,除了审计实务、投行实务课之外,我们还有准则实务课,都是财会、审计、投行实务工作中重难点、热点的准则内容讲解,包括所有重难点准则,如新收入、新金融工具、新租赁准则、合并报表、所得税、长期股权投资、股份支付等准则实务,还有证监会会计类第1号、第2号的全部解读、财政部准则实施培训解读等等。非常适合从财会工作者以及财经学校的在校生。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