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吉安嵩华山

 zqbxi 2022-04-27

      嵩华寺,又名嵩华山,位于现在的江西省吉安市青原区富滩镇古富村东北面。南北走向,海拔789.5米,主峰770米,群山层峦叠嶂,山势峻险雄奇,东距南昌226公里,距吉安市区25公里。嵩华山它不仅是个历代兵家之争的重地,而且还是个诵经传佛的仙境,降祥布福之圣地。早在东汉末年,张道陵天师分封天下365座名山时,嵩华山便名列其中,史载嵩华山系我国中岳嵩山之余脉。

历史沿革

      早在东汉末年,张道陵天师分封天下365座名山时,嵩华山便名列其中。

      而据吉水县地方志载,元末陈友谅在与朱元璋鄱阳之战失败后,其子陈理为部将拥戴率兵驻于吉安嵩华山,凭险据守,以图再举。明军追至,陈率军与之激战,不利,乃引兵他去,山中尚有藏兵洞及城垣、战壕遗迹。

      早在盛唐初期,就有日本国佛教大禅宗师悟能长老倡建古庙一座。经历代修葺扩造,其建筑恢宏轩昂、秀逸伟岸,高雅古朴,寺宇宏丽,亭阁幽胜,楼榭百回,建筑飞凌于悬崖巨岩之上,势如仙鹤腾空,气势磅礴。特别是僧厨内有天然古泉一眼,细流涓涓,寒暑不竭,其水清澈如鉴,其味凉爽甘甜,可供百十人之用,实为难得之仙泉。因此这里讲学颂经,香火旺盛,宗风大振,声誉风靡华夷。名僧大儒,善男信女,纷至沓来。自拓始沿袭迄今,历经千秋,古风蔚然。虽几度浮沉,然法度不断,盛誉历传不衰。唐神龙元年乙已,分钵于庐陵青原山。于是古史传:"先有嵩华山,后有青原山"。由此可见,嵩华山历史之悠久。

      上世纪中叶十年浩劫,千古名胜惨遭灭顶,毁于一旦,令人慨叹!于1995年重修。

     嵩华山,位于现在的江西省吉安市青原区富滩镇古富村东北面。南北走向,海拔789.5米,主峰770米,群山层峦叠嶂,山势峻险雄奇,东距南昌226公里,距吉安市区25公里。嵩华山它不仅是个历代兵家之争的重地,而且还是个诵经传佛的仙境,降祥布福之圣地。早在东汉末年,张道陵天师分封天下365座名山时,嵩华山便名列其中,史载嵩华山系我国中岳嵩山之余脉。嵩华山在方圆百多里内,还是鹤立鸡群,尤其是以其厚重的佛教历史文化和地理位置突出乃成为兵家之地,加上山势之奇异,风景之壮丽而给人神秘之感。

       据史书记载:嵩华寺乃胜唐初叶,日本禅师悟能长老创建,据说这位高僧还常常在嵩华山显圣.故十年前陈理嵩华山兵败,明军把山上几个村子都屠干净了,也没敢动这嵩华寺。站在嵩华寺前俯瞰前方,赣江,乌江静静流淌,宛如两条洁白玉带。

        从那时候起嵩华寺多出来一大一小两个和尚,僧众们有的聪明又不那么出世的也大约知道了是怎么一回事.只是住持方丈普济禅师似乎对这一大一小两个和尚照顾有加,出家人又以慈悲为怀;故猜到内中原由的和尚,也便四大皆空,当这事不曾存在了。

       早在东汉末年,张道陵天师分封天下365座名山时,嵩华山便名列其中。嵩华山的"嵩"是又高又大之意,"华"是光彩美丽。这名符其实,其山势巍峨耸立、异峰突兀、直刺青天,如啸天玉鹅;其悬崖陡峭、怪石嶙峋、石笋林立,好似待发天兵。其山间沟壑幽深、飞泉喷涌、流水潺潺、乳雾缥缈、蔚云袅腾;旭日喷薄之时,浮光掠影、若隐若现,逼如仙女舞练,妙景百出。山上犹似蟾宫瑶池,幽奇壮观。四周群峦延绵、山岳起伏、锦屏萦回、峰旋路转、似仙鹤插云、神龙吐月。诸胜景镶嵌其间,堪称天造地设,鬼斧神工。其兼具万木叠翠、异卉装点,祥鸟啁啾、彩蝶翻舞,谷壑娴静、惠风流畅、气候宜人、四季如春、盖号为周围九大名山之首,驻足山巅,真有"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之感。极目远眺,吉安、值夏、永和等市镇,和如带赣江收尽眼底,虽远若近。另外,山中还有诸多的古战场遗址,史书述,元末明初的朱元璋与陈友谅争夺天下,鄱阳湖一块雌雄,后陈友谅败阵亡,其子陈理秉承父志带领残部退至富滩镇的将军山,拥兵凭险固守。为了积蓄力量,以图东山再起,为父雪耻,又寻觅到古富的嵩华山,屯兵于藏军洞,招兵买马,点演兵术。然而朱元璋欲斩草除根,穷追猛打到富滩。最后陈理终因寡不敌众,再次遭挫,侥幸逃生的兵士部将遗落附近村庄。现在,99间藏军洞,练兵场,烽火台,点兵台,哨口等遗迹历历可见,令人叹为观止。

       然历经千古风雨沧桑,己是满目疮痍,为了保存和光新这一人文古迹和文化遗产。农历2016年11月26日成立了嵩华名山修复工程理事会进行修复工程正式启动,包括开发周边的《金顶史塔高光区,千年古道光新区,鹅领观光区,名山清泉开发区》等工程。规模恢宏,融资巨大,谨特向社会各界名人信士倡议,伸出援助之手,诚善解囊,慷慨捐资,为嵩华名山的修葺改建,出一份力,献一片爱。

山顶古泉

      嵩华寺灶房内的一眼天然古泉。(嵩华寺1995年经过重修,古泉在寺后)古泉边看到,其水清澈照人,手掬泉水入口,其味凉爽甘甜。在古泉之中,静静地趴着两只石鸡(一种蛙类),令人不忍打扰。细泉涓涓,寒暑不枯,且水位保持相对平稳,可供百人之饮。处于主峰,水泉从何处来?至经迷团都无从破解。而村民流传的许多说法,更是让人匪夷所思。例如:古泉到底多深?村民称此前曾经有人放了0.5公斤钓鱼的丝线下去,但就是打不到底。还有人说,石鸡是镇泉神物,一旦被人抓了食用,泉水必定会干涸。这些传说,大都带有臆测虚妄的成分,实难采信。而口口声声数次亲眼目睹"吃石鸡,泉水干"的村民又远不止一两人,让人无所适从。当地村委会主任称,1995年冬季重修嵩华寺时,取泉水和泥浆。村民陈显钊抓到一只石鸡食用,当日泉水干涸,只得从山下挑水施工。此后,村民们拜佛诵经一周,泉水始渐恢复。这究竟是巧合还是有什么不为人们了解的内在原因使然?有待专家进一步破解。然而,古泉作为藏兵洞巨大防御体系的组成部分,曾经发挥了不可估量的作用,这一点却是不争的事实。

嵩华寺藏兵洞

       在嵩华寺藏兵洞这一巨大环型防御工事的外围,是长达1000多米的古城墙。城墙上宽2米,下宽4米,高近4米,皆由巨石砌成。在这崇山峻峭之间,攀爬尚且倚仗拐棍,要手推肩杠修筑城墙,更是殊为不易。而城墙所在处的地名,听起来就有几分悲壮的色彩----野鹤岭。莫非是"成王败寇"的铁律,注定了陈理及其追随将士能带着复兴大业的抱负,化作闲云鹤在群山之间空余怅哎?茂盛植被覆盖掩之下,触摸青苔叠翠的古城墙,除了历史的厚重感以外,感受更多的是一种油然而生的悲凉。巨大的古城墙,并不能挡住明军的脚步,陈理落败之际,只得带着他的复兴梦想远走他乡。

       据吉水县地方志载,元末汉王陈友谅在与朱元璋鄱阳之战失败后,其子陈理为部将拥戴率兵驻于吉安嵩华山,凭险据守,以图再举。明军追至,陈率军与之激战,不利,乃引兵他去,山中尚有藏兵洞及城垣、战壕遗迹。嵩华山,位于现在的吉安市青原区富滩镇古富村东北面。除极少数移民以外,古富村村民全都姓陈,并且不少村民远赴湖北武昌,拜谒位于蛇山南麓的“大汉陈友谅墓”。

       藏兵洞古迹今天是个什么样子,古富村村民与陈友谅又有什么渊源关系?近日,记者深入当地一探究竟。藏兵洞洞口宽约3米,部分洞口已经坍塌,所以高度难以目测。巨大的古城墙,并不能挡住明军的脚步。嵩华寺的天然古泉寒暑不枯,可供百人之饮。弧形的洞口、高拱的天窗,成为藏兵洞最明显的人工痕迹。

“归德侯”行踪不详

      据史书记载,大元至正二十年闰五月,陈友谅在仓促称汉帝后,率师顺流而下,锋芒直指应天。他倾尽全力,意图一举全歼朱元璋军队,达到称霸南方的目的。但最后的结果却导致他自己的覆灭。陈友谅粮绝势困,进退失据,被流矢射中而死,太尉张定边及杨丞相、韩副枢等乘夜用小舟载着陈友谅尸体及其子陈理逃回武昌。

       张定边逃到武昌后,立陈理为帝,改元德寿。至正二十四年(1364)二月,朱元璋率水陆大军攻打武昌,大汉皇帝陈理率领众文武大臣打开武昌城门向朱元璋投降,陈友谅创建的大汉政权正式宣告灭亡。

       陈理归降之后,被朱元璋授“归德侯”,并带回京都居住。大明洪武五年,以“陈理口出怨言,恐受他人蛊惑而辜负朕恩”为由,将陈理遣送高丽。此后,“归德侯”陈理及其数以万计追随他的残部,黯然消失在历史的地平线上。关于他们的行踪,史学家大都以“后不知所终”权作交代。

曾在吉安嵩华山藏兵

       而据吉水县地方志载,元末陈友谅在与朱元璋鄱阳之战失败后,其子陈理为部将拥戴率兵驻于吉安嵩华山,凭险据守,以图再举。明军追至,陈率军与之激战,不利,乃引兵他去,山中尚有藏兵洞及城垣、战壕遗迹。嵩华山,位于现在的吉安市青原区富滩镇古富村东北面。南北走向,海拔789.5米,主峰770米,群山层峦叠嶂,山势峻险雄奇。

       富滩镇古富村以及嵩华山,作为当年陈理防御工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曾经大量屯兵于此并筑有“藏兵洞”。历经近700载,岁月的浮尘湮没了黄土故道,却带不走古富村村民对“大汉皇帝陈友谅”的景仰之情。除极少数移民以外,该村村民全都姓陈,并且不少村民远赴湖北武昌,拜谒位于蛇山南麓的“大汉陈友谅墓”。

      藏兵洞古迹今天是个什么样子,古富村村民与陈友谅又有什么渊源关系?近日,记者深入当地一探究竟。

■嵩华之巅有“仙泉”

嵩华山,盖因山顶之嵩华寺而得名。嵩华寺乃盛唐初叶,日本禅师悟能长老倡建。站在嵩华寺前俯瞰前方,赣江、乌江静静流淌,宛如两条洁白玉带。吉安市中心城区近在咫尺,繁华一片。地势险要,实为兵家必争之地。难怪陈理在此广设烽火台,而练兵场、五大哨口则点缀其间。然而,最让人啧啧称奇的,却是原在嵩华寺灶房内的一眼天然古泉(嵩华寺经过重修,古泉现在寺后)。记者在古泉边看到,其水清澈照人,手掬泉水入口,其味凉爽甘甜。在古泉之中,静静地趴着两只石鸡(一种蛙类),令人不忍打扰。同行的当地村委会主任告诉记者,细泉涓涓,寒暑不枯,且水位保持相对稳定,可供百人之饮。处于主峰,水源从何处来?如何输送至藏兵洞?这些谜团都无从破解。而村民流传的许多说法,更是让人匪夷所思。例如,古泉到底多深?村民称此前曾经有人放了0.5公斤钓鱼的丝线下去,但就是打不到底。还有人说,石鸡是镇泉神物,一旦被人抓了食用,泉水必定会干涸。这些传说,大都带有臆测虚妄的成分,实难采信。而口口声声数次亲眼目睹“吃石鸡,泉水干”的村民又远不止一两人,让人无所适从。当地村委会主任称,1995年冬季重修嵩华寺时,取泉水和泥浆。村民陈显钊抓到一只石鸡食用,当日泉水干涸,只得从山下挑水施工。此后,村民们拜佛诵经一周,泉水始渐恢复。这究竟是巧合还是有什么不为人们了解的内在原因使然?有待专家进一步破解。然而,古泉作为藏兵洞巨大防御体系的组成部分,曾经发挥了不可估量的作用,这一点却是不争的事实。

藏兵洞里藏洞天

       在嵩华山藏兵洞这一巨大环型防御工事的外围,是长达1000多米的古城墙。城墙上宽2米,下宽4米,高近4米,皆由巨石砌成。在这崇山峻岭之间,攀爬尚且倚仗拐棍,要手推肩扛修筑古城墙,更是特别不易。而城墙所在处的地名,听起来就有几分悲壮的色彩——野鹤岭。莫非是“成王败寇”的铁律,注定了陈理及其追随将士只能带着复兴大业的抱负,化作闲云野鹤在群山之间空余怅叹?茂盛植被覆掩之下,触摸青苔叠翠的古城墙,除了历史的厚重感以外,记者感受更多的是一种油然而生的悲凉和凄怆。巨大的古城墙,并不能挡住明军的脚步,陈理落败之际,只得带着他的复兴梦想远走他乡。

        从古城墙入口而上,顺着山势蜿蜒前行,经过近两个小时艰难跋涉,记者一行终于来到规模宏大、气势磅礴的藏兵洞前。

      藏兵洞洞口宽约3米,由于年代久远,部分洞口已经坍塌,所以高度难以目测。站在洞口,可以看到每个洞窟都附带有一个天窗。弧形的洞口、高拱的天窗,成为藏兵洞最明显的人工痕迹。当然,如此庞大的工程,也有可能是陈理将士率先发现大型天然洞穴,再依地形凿拓而成。据村民介绍,陈理原计划掘洞100间,从而打通嵩华山,以便交通自如,通气顺畅。但是刚掘完99间,明师闻讯骤至,理部兵勇仓促间奋力抵抗,终因兵力过于悬殊,纷纷退入洞中戍守。明军乘着西南大风,燃烧松枝熏毒,致理军十死七八。

       按理,清点天窗就能数到藏兵洞的间数,但由于岩石风化瓦解以及厚土覆盖等原因,记者只数到了二三十间,与99间相差甚多。

       小心翼翼入洞以后,顿感寒气逼人,幽深恐怖。大群惊起的蝙蝠朝洞口乱飞,令人毛骨悚然。借着微弱的手电筒亮光,记者看到各个人工洞窟,各自相互独立,又互相连通,大的甚至比足球场还要大。

       石窟的内部结构很有意思。走进去,就感觉走进一个不平坦的地下停车场。窟里有相连的甬道,有大小不一的房间隔断,房间还设置了天窗,以便通风换气。另外,记者还在石窟里发现了类似水井、蓄水池等等的设施,感觉就像我们现代的防空洞一样,功能齐全、设施完备,完全可满足他们的军备、军训和生活所需。

      在陈理实施复兴计划的岁月中,显然他秘密建立战备基地,扩充兵源,训练军士。石窟群在这段漫长的备战期间里,作为陈理为复仇伐明而秘密凿建的地下战备基地,是完全有可能的;石窟的内部结构也利于屯粮、屯兵、军事训练,乃至于打造兵器。

      虽然,藏兵洞的说法,从情理上是完全可以说得清的,但由于缺乏更多的有力证据,还仅仅停留在勘测阶段。世人希冀考古专家能运用现代技术手段对藏兵洞以及周围庞大工事群进行考古发掘,期待着更多更有价值的发现,使藏兵洞真相最终大白于天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