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李白唯一传世书法,寥寥25字,价值400多座四合院

 事奴 2022-04-27

中华文化数千年的历史,涌现的有名有姓的诗人数不胜数,而能够被封为诗仙的,也只有李白。“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如此大气浪漫的语句,直教人读得热血沸腾。

李白的书法,同样让人看得热血沸腾。没错,作为诗人,李白还留下过书法作品——《上阳台帖》。而且,这是目前所见唯一可靠李白书迹。

“上阳台”,是俱佳生活的寻常事,上阳台晾衣服,上阳台浇花,上阳台透透气。不过,李白的“上阳台” 意思并不是到上台上去,而是指唐代时期洛阳上阳宫里的一处高台。

李白的《上阳台帖》很短,包括落款中的署名、日期在内,才仅有25个字。内容为:

山高水长,物象万千。非有老笔,清壮何穷。十八日上阳台。太白。

李白的这个帖字数寥寥,为什么写?写给谁?当时具体什么情况?今天的我们无从得知。但是能够猜想得出来,这可能是李白无意中一挥而成。

“书如其人”,并不是指一个人的书法与相貌之间的关系,而是指与人的性情、志趣、涵养等内在气质的关联。李白是性情中人,当然就得写性情之字。

我们常用“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形容李白的诗,那他的字也应该与其诗具有同样的神采——风格即便不像张旭、怀素那样狂宕,也起码得像颜真卿那样情绪饱满。

《上阳台帖》的确展现出雄浑、浪漫、宏阔、博大的审美特质。用笔行书间杂草字,不拘束于规矩;结字大小随意,浑然天成;章法跌宕错落,一任自然;用墨轻重随性,却又和谐融洽。概而言之,这字的确很“李白”。

李白的《上阳台帖》被确定为真迹,有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流传有序。这个字帖虽然尺幅很小,但前后的题跋却洋洋大观。在前端,有乾隆皇帝的题头,“青莲逸翰”四个字墨色鲜亮,很是醒目。

乾隆皇帝是史上出了名的“收藏爱好者”,而且十分喜欢在藏品上题跋作诗,有的书法名作经他一跋再跋,直把经典书作题得满满当当、收藏鉴赏印章盖得到处都是。

乾隆皇帝本人的字却并不咋地,线条靡弱、结字圆滑,与李白的字相比,差得不是一点半点。差在哪里?差在气象,差在境界,差在格局。

宋徽宗也在《上阳台帖》上留下两段题跋,一段是在帖的右上题写的“唐李太白上阳台”,这个帖之所以被命名为《上阳台帖》,就源自于此;另一段是写在帖后的跋语:“太白尝作行书,乘兴踏月,西入酒家,不觉人物两忘、身在世外。一帖字画飘逸,豪气雄健,乃知白不特以诗鸣也。

宋徽宗是艺术家,是书画迷,自然鉴赏的眼光非同寻常。“人物两忘”“字画飘逸”“豪气雄健”,他面对“仙气飘飘”的李白书法,点下一个大大的赞。宋徽宗的两段题跋,用的是其典型的书体——瘦金体。笔画清健锋利,运笔灵动干脆,一派富贵之气。

帖后还有很多知名书法家、收藏家的题跋,包括元代的欧阳玄、张晏,明代项元汴等等。这些都表明这件书作的流传经历。

《上阳台帖》曾被溥仪携带出宫,并在混乱之中流向民间。这件墨迹之所以还能保留下来,还得感谢张伯驹先生,更应该感谢毛主席。

张伯驹当年听到《上阳台帖》流落民间,几乎要流往海外的消息,倾家荡产也要将其买下来——为了得到该帖,张伯驹花费20万大洋,相当于当时400多套北京四合院的价格。

新中国成立以后,张伯驹先生将这件法帖送给了毛主席。毛主席是书法家,而且特别喜欢李白的诗,他当然对李白的书迹很珍视。但他并没有留在自己手中,而是在1958年将此贴转给北京故宫博物院。这样,我们才在后来展览中,有了一睹李白书法的风采的机会。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