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历史的职场智慧:正确识别敌友,方能行稳致远,以史为鉴深剖敌友形成内在逻辑!

 理史论谋 2022-04-28

历史的职场智慧:正确识别敌友,方能行稳致远,以史为鉴深剖敌友形成内在逻辑!

  

在职场上,敌友的形成是受多方面因素影响,有时是好朋友,却会因为利益冲突而突然之间就变成了对手和敌人,甚至有些对手,是你压根想不到的,你却变成别人心中的假想敌和对手加以防范。正确识别出自己身边形形色色的对手和潜在对手,才能走得远走得顺。

现在分享几个历史事件来说明职场中潜敌和对手。

1)李逢吉天天想法破坏裴度削藩大业

晚唐是个战事频发的时代,各个藩镇割据,拥兵自重,朝廷就耗费大量人力物力去讨伐叛乱,815年,坐拥淮西三州的吴元济作乱,力主武力削藩的宰相武元衡被另一藩镇势力李师道派人刺杀身亡,同为主战派的裴度也遇刺受伤,唐宪宗就提拔裴度为宰相继续削藩大业,这利国利民的好事楞是被同为宰相的李逢吉想法设法去破坏。

《旧唐书·李逢吉传》

【原文】:逢吉天与奸回,妒贤伤善。时用兵讨淮、蔡,宪宗以兵机委裴度,逢吉虑其成功,密沮之,由是相恶。

【译文】:宰相李逢吉生是阴险奸诈的人,妒贤妒贤嫉能,伤害良善。唐时朝廷正在用兵讨伐淮西吴元济叛乱,唐宪宗就让裴度统筹行兵打仗一切事宜,李逢吉生怕裴度会成功,就做很多小动作,暗地里败坏裴度,因此裴度和李逢吉两人就产生了矛盾。

职场上有种人,就是见不得别人比自己好,甚至是见不得别人好。

这种心理现象和反应是有内在逻辑的,主要是职场中的个人都受其自身“名”和“利”益所左右。

影响“名”的哲学基础:

《素书》说“同美相妒”,指出争名就会相互羡慕嫉妒恨。

《原毁》说德高而毁来”,指出取得荣誉时别人就会心理不平衡败坏你。

影响“利”哲学基础:

《素书》说“同利相害”,指出争利就会相互伤害。

《原毁》说事修而谤兴”,指出成事时有人见不得你好而诽谤你。

李逢吉不想裴度成事,安全就是“同美相妒”这一哲学基础在起作用。

正是因为“名”和“利”的变化在影响着我们和我们身边的人,让我们所处的这个群体在不断地分化和重整,不知不觉间产生朋友和敌人的角色相互转化。如果我们静态去理解身边这种变化,必然会吃亏上当。

基于此,行走职场,我们既要交朋友,获得帮助,也要防小人,避免掉坑里。

有时防备身边小人或职场敌人,比交朋友更重要,因为你识别不清,满心真诚交的朋友可能会是一个潜在对手和敌人,危害更大。

2)元稹勾结魏弘简败坏裴度

元稹和裴度原本就是没有任何矛盾与冲突的两个人,但是一旦身为宰相的裴度阻碍了元稹的发展,或者说元稹觉得只有扳倒裴度自己才能发展,那么元稹就将毫无知觉的裴度列为假想敌并千方百计加以打击。

资治通鉴·唐纪58

【原文】:翰林学士元稹与知枢密魏弘简深相结,求为宰相,由是有宠于上,每事咨访焉。稹无怨于裴度,但以度先达重望,恐其复有功大用,妨己进取,故度所奏画军事,多与弘简从中沮坏之。

【译文】:翰林学士元稹和知枢密魏弘简深相勾结,求做宰相,由此而得到唐穆宗的宠任,朝政大事都向他咨询。元稹和裴度虽然没有仇怨,但由于裴度在他得到重用前就有很高的威望,恐怕裴度在讨伐幽州、成德时立功,再度得到朝廷重用,妨碍自己升迁。所以,凡是裴度上奏的军事谋划,他经常和魏弘简二人从中阻挠,使他不能实施。

唐穆宗即位后只知吃喝玩乐,崔植为首的一帮宰相毫无远略,认为应该放马南山,提出消兵错误措施,在应对刘总事件和肆意调整河朔三镇节度使等事件中,错招迭出,致使河朔三镇复叛,败坏了来之不易元和中兴大好局面,821年裴度受命对反叛进行讨伐,元纯粹自私自利之人,裴度前方打仗,他在后面拼命拆台。

资治通鉴·唐纪58

【原文】:元稹怨裴度,欲解其兵柄,故劝上雪王庭凑而罢兵。

【译文】:元稹忌恨裴度,想让穆宗解除他的兵权,因而劝说穆宗赦免王庭凑,停止对幽州、成德继续用兵。

822年元稹觉得裴度领兵打仗在影响自己,就想法设法让裴度离开统军领导位置。

元稹只所以在败坏裴度就是“同美相妒”与“同利相害”这一哲学基础在起作用。职场中很多想不到的潜敌就是这样形成的,你做一件事,身边的人也许有人会觉得你在影响他的发展和名利,就会想法破坏你,此人就转变成了你的对手和敌人。

通常在职场一定要时时想想自己有可能影响的利益相关方或潜在利益相关方,潜敌的产生多缘于此。

3)牛僧孺因私害公败坏李德裕收复维州

在唐朝“牛李之争”作为党争的典型大家都非常熟悉,说的就是李宗闵牛僧孺一派与李德裕一派互掐,长达四十年。

两派互掐和扯皮以至于影响国家安危和民族大义,就实在让人气愤。

旧唐书·牛僧孺》,830年牛僧孺任宰相,831年西川节度使李德裕经过不懈努力,使吐蕃维州守将悉怛来向唐朝献城投唐,李德裕建议乘机出兵以图大事维州这个地方是兵家必争之地控制维州就扼住吐蕃咽喉,无论从哪儿个角度占领维州都是利国利民大好事,但很可惜,被仇恨蒙蔽双眼的牛僧孺否决了,832年牛僧孺命以降将及维州还吐蕃结果吐蕃将降将在边界上斩杀,事后回过味的唐文宗也对罔顾大义的牛僧孺很失望,让牛僧孺扬州凉快了

牛僧孺不仅让大唐丢了兵家必争要地,还成功堵住了任何人再向大唐投降的可能。

牛僧孺败坏李德裕收复维州计划,也是“同美相妒”与“同利相害”在起作用。

4)李修远见卓识襄赞虞诩力阻弃凉

历史上不只有相恨相杀的例子,也有相互成全的事例。

后汉书·虞诩记述了一件故事,110年羌胡作乱,蹂躏并、凉二州,大将军邓骘认为军情紧急,不能兼顾,想要放弃凉州,集中力量对付北边邓骘轻描淡写地说:这就好比衣服坏了,坏一件补另一件,还可以有一件完好的。如果不这样,将是两无所保。此时没有一个反对声音。

当时还人微言轻的虞诩觉得不应该轻易放弃凉州,失去一道天然屏障,丢掉祖先辛苦打下的江山,虞诩就找到时任太尉的李修,并给出具体措施建议,在李修支持下,通过激发当地人爱国热情,东汉成功守住了凉州。

虞诩(?-137年),今河南鹿邑人虞诩为人至孝,生性刚直,曾以增灶计大破羌军,安定武都,政绩卓然,深受爱戴,他文武全才,在史书是与诸葛亮、周瑜、陆逊、司马懿、羊祜、杜预等人相提并论的杰出英雄。

李修的百度词条很简短,只知他是河南襄城人受业于名儒,就是这位名不彰显的人,守住了祖宗家业,让我们为他致敬!

我们可以看到,凡事业成功,都得有胸襟的人相互成全,才能做到。

我们要明辩有可能站在利益转换角度发生变化后,我们身边一些人可能会成为我们的对手和敌人。

我们就是要防备那些藏在阴暗角落里试图败坏我们的人。

行走职场,我们要想事业顺利,走得更稳更远,就要形成最大公约数,与人共名共利,职场的独行侠、吃相难堪啥都想独占的人,都走不远。

因此行稳致远,方需开阔胸襟,与人为善。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