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原创】王继宏:怀念一把镐

 37度悦读 2022-04-28

2018年第14期总第14期

作者简介:

        王继宏,笔名:夕村,1979年出生。云南省楚雄州绿丰县人,供职于铁路部门。江山文学网络签约作者,在江山发表长篇小说《住在三里河》。喜欢古典文学,对文字越来越敬畏。

怀念一把镐

一把无人再使的镐,静静的躺着,长满了铁锈,寂静的工具房里,它在呼唤着谁的名字。

今天下午,我在清理工具房时,又在房子的角落,看见了工友大有的那把道镐。这是一把生了铁锈的道镐。大有过世八年,这把镐就在工具房里搁置了八年。自从工友大有走后,没人再使用这把镐。

在我国的铁路史上,使用道镐的历史和铁路的发展史一样长,随着第一条铁路的诞生,一把普通的十字镐,稍作改进,就成了一把铁路专用道镐了。而如今,我国铁路的发展,已是让世界惊叹不及,尤其是我国的高铁,更是让全世界叹为观止,关注非凡。可以说,高铁是我国面向世界的一张响当当,硬邦邦的名片。

在我们的工具房里,还有20多把道镐一字排列着,工友大有的道镐从左到右,顺序排在第一位。由于天长日久未使用,一把曾经被使用的锃亮的道镐,已锈迹斑斑。随着岁月的拉长和厚积,这把铁锈斑斑的道镐,像注入了灵魂一样,越是生锈,越是耐看。

每次我独身走进工具房时,这些一字排列着的道镐,像一根根无形的刺,立刻扎入我的内心深处,让我隐隐感到疼痛。有很长一段时间,我很厌恶这些镐。我厌恶它的冰冷,厌恶它的坚硬和沉重。每次我把它们举过头顶,狠狠的砸向大地,来自铁路道床上,一声声沉闷的空响,仿佛一道道划破我梦想的硬伤。

我自小生活在一个铁路小站上,我的父亲是一名养路工。从小我就看到我的父辈们,每天扛着道镐走在铁路线上,他们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在铁道线上作业着,风来也罢,雨来也罢,头顶烈日,挥舞着手中的道镐。道镐击打石砟的声响,此起彼伏,就像一群猛兽在撕咬猎物,他们脸上的汗水一滴滴的溅到钢轨上,铁路道砟石上。

下班的时候,他们每个人的背脊上,都是一层厚厚的冰霜,我知道这层厚厚的冰霜,是来自他们身上汗水风干后的盐渍。所以,我从小就排斥,这些沉重,冰冷的道镐。

当我无可奈何,举起父辈们的道镐,开始新的人生时,我痛恨我自己,没有好好的读书。每次打镐时,我都会很拼命的用力打镐,直到自己双手麻木,全身瘫痪,我想用这样的方式惩罚自己没读好书。在有太阳的时候,地面温度可以达到40多度,双脚踩在铁路道床上,感觉脚掌烫乎乎的,汗水流到眼里,双眼生痛。热浪窜进裤腿,像要把人点燃。

来自道镐镐尖上的光芒,像一根根刺入喉咙的鱼刺。在下雨的时候,我们像一群在雨中穿梭的雨燕,头发湿了,衣服湿了,最后,再大的风雨,我们也就无所畏惧的,有时候,我们相反还会乞求来一场大雨降降温。

每天作业下来,我们每个人都很疲软。下班时,我们把道镐依次顺序排放在工具房里,然后就在宿舍里等着敲钟吃饭。刚开始使用道镐的时候,吃饭的时候,双手会不由自主的颤抖,手指不听使唤,无法夹菜。这时我们的工头大有就会笑呵呵地说:“不习惯,等以后习惯了就好。我们刚参加工作时,也是像你们一样,打一天的镐下来,走路都走不稳,吃饭时,苍蝇叮在嘴上,连赶苍蝇的力气都没有。”我知道大有说的是笑话,虽然是个笑话,却也充分道出铁路养路人的艰辛和不易。

大有的酒量一般,却喜喝上两口。每次酒喝高兴的时候,他就喜欢搞两个恶作剧。很多时候,他会突然把我们的食堂门朝外锁起来,然后隔着窗子大喊:今晚必须把酒喝完,否则,哼哼,等着我来给你们开门,就等着明天早上吧,别耍赖,我在外面监督着。


有一次,大有看到我们的一个工友酒喝醉,他就故意把我那工友的鞋子放在床头,结果,我那工友半夜酒醒,起来小解。当他的双脚套进鞋子时,他才反应过来,他酒喝醉,吐了,并且吐满了双鞋。大有虽然经常搞恶作剧,但他却跟职工们搞得火热,亲密得像战友一样,究其原因,大有在生活上是个古道热肠的人,在工作中又是一个身先士卒,原则分明的人。

听到大有死亡的消息,我们每个人都很愕然,几乎没有人相信,工友大有才到外地参加个集训就死了。是的,我的工友大有死了,是在一次集训,号称魔鬼训练中出意外死亡的。

跟很多不幸的家庭一样,工友大有的死亡,对于他的家庭来说,是灾难性的,可以说,不是他一个人的死亡——工友大有双亲还健在,都是70多岁的老人,妻子下岗,儿子正读初中。正如他那把,静静的躺在工具房里的镐,长满铁锈,在漆黑的夜晚,任由岁月的抚摸和心痛。

在大有的后事办理完毕后,大有的媳妇哭着说,医院要给大有开颅骨,取出颅腔里的淤血,有白分之八十救活的希望。医院要30万,家里只能凑够20万,剩下的10万让单位先垫付,等退了住房公积金再还单位。大有在医院躺了四天,没有等来最后的10万块钱。

大有又错过了工伤死亡赔款,因为他已经超过三天,超过三天,就不算工伤死亡。说句实话,工友大有的死亡,让我心里很难过,为大有,也为我自己。

大有死了,这个多次被评为先进的工友转瞬间已离我们而去,我们还是照常天天上班,天天打镐。两三年后,就没人再提大有这个名字。在大有死亡的那段时间,围绕安全、生产为中心的各种标语,横幅,简报到处都是,每个月都会有制作精美的简报发到各个站点,让人看得眼花缭乱。据说,一条横幅的制作成本在30到50元,一张粘贴简报的制作成本要超过80元。我们单位有70个站点。

后来,我们单位换了新领导,一次,这位新领导到站点检查指导工作,他看到简报上的自己,然后对身边的陪同人员说,我们需要宣传,需要宣传好的职工,好的思想,以达到鼓舞职工的干劲和士气,但我们更需要人文的关怀。一切的宣传,如果离开了为人服务的宗旨,都是花架子,如果我们的目的是做给人看的,再好看,也会视角疲劳。

我们以及每年花这么多钱做这些简报,横幅,不如把我们有限的钱,用在我们的职工头上,让我们的职工,真真实实感受到集体的关怀,这要比那些横幅、简报,标语的宣传效果要好很多。我个人的建议,往后啊,这些简报啊,标语横幅,是不是少做点,不必要每个月都做。我们听之肃然起敬,甚为感动。

在后来的日子里,每遇到有职工本人及家属遇到重大疾病,我们单位就会从工会拿出一点钱来,另外还会组织和倡导职工捐款。每一次,虽然我们每个职工只捐了区区几十块钱,但最后汇聚到一起,最后也有七八万,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解燃眉之急。每次捐款的时候,我不自然的会想起大有,如果大有在,他发现我才捐二三十块钱,他肯定要打击我,说我小气,不汉子。

汶川地震的时候,我捐了50元,大有朝着我笑呵呵地掏出了300元捐上。

投稿须知

十点半文学长期有偿征集小小说、散文、诗歌(含散文诗),要求原创,小小说每篇1500字以内,散文或散文诗每篇2500字以内,诗歌每组50行以内。

请作者认真修改校对,投到专用邮箱sdbwxtg@126.com,每稿必复。投稿时请附上个人简历和近期高清生活照片。

录用稿件采取保底稿费+阅读稿费+赞赏奖励+留言奖励的办法发放稿费。请作者关注十点半文学公众号,留意作品刊发情况。


十点半文学

声明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