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朱棣想成功夺权,太子、秦王、晋王必须依次死去,顺序都不能变

 king9413 2022-04-28

英雄可以战胜一切对手,但很难战胜命运。

历史是必然性与偶然性相互作用的产物,很多历史事件的发生都有一定的偶然性,其中作为朱元璋第四子的燕王朱棣能够成功起事,登上帝位,这当然与朱棣的雄才大略有关,但亦不能忽视偶然性因素。

在朱元璋原本设计的权力格局中,朱棣没有任何机会,即便是太子朱标病逝后,在朱元璋重新设计的以太孙朱允炆为核心的权力格局中,朱棣也没有夺取皇位的机会。

朱棣能够夺取皇位是一系列巧合的结果,而这些巧合中最重要的便是其大哥太子朱标,二哥秦王朱樉和三哥晋王朱棡相继逝世,如果三位兄长中有一人尚在,朱棣起事都不会成功,甚至三位兄长的逝世顺序发生改变,朱棣成功夺权的希望都会变得十分渺茫。

朱元璋的藩王构想

关于朱元璋,一直有一个说法,说朱元璋之所以重启分封制与其底层出身有关,该观点认为,朱元璋身上有着深重的小农意识,所以他过分宠爱自己的儿子,因为“倒行逆施”,“复辟”了“分封制”,将其儿子们分封至各处为王。

这种说法显然冤枉了朱元璋,更小瞧了朱元璋,也严重偏离事实。

文章图片1

胡军饰演的朱元璋

朱元璋作为一个来自社会底层的平民皇帝,其政治敏感性是刻在基因里的,他的出身和所谓的小农意识可能影响朱元璋其他方面,但绝不会影响其对权力的理解。

仔细分析朱元璋的分封制就会发现他的明代的分封与周代明显不同,朱元璋分封诸王的做法不但不会导致权力过于分散,反而能让中央与地方权力相互制衡,以达到巩固皇权的目的。

某种意义上讲,相比于周朝的分封制,朱元璋分封诸王的做法更像汉高祖刘邦刚刚统一全国时实行的郡国制(郡县和封国并存)。

秦统一六国,改分封为郡县,中央将地方的财政权与募兵权收缴,地方也就失去了与中央抗衡的能力。

但是郡县制同样不能保证皇权高枕无忧,郡县制大一统帝国在收缴了地方权力的同时,也带来了一个后果:当来自中央的力量对皇权构成威胁时,地方力量几乎不能有任何作为。

正是因为如此,因为赵高、李斯等利益集团架空秦二世后就可为所欲为,而地方一点方法也没有,最终完成一统天下大业的秦帝国二世而亡。

汉高祖刘邦这个草根政治家吸取了秦朝的教训,放弃了彻底的郡县制而采用了郡国并立的方式,刘邦前期分封异姓王是为了笼络人心帮助他击败项羽,而后期分封刘姓成员则是为了让地方的诸王制衡可能失控的中央权臣。

文章图片2

相比于汉高祖刘邦,明太祖朱元璋的分封制下,大明的权力稳定性更高。

太子朱标

朱标是朱元璋长子,一直被当做接班人培养,朱标本人也相当争气,获得了朱元璋及一众朝臣的充分认可。

洪武二十五年太子朱标病逝前,明廷的权力结构堪称完美,内部的官僚集团牢牢掌握在朱元璋手中,而外部有各藩王拱卫中央,他们手中掌握着兵权,杜绝了地方势力做大,武装割据对抗中央皇权的可能性。

太子朱标威望极高,个人能力也强,与官僚集团相处融洽,朱元璋死后,朱元璋的班底甚至可以直接交到朱棣手中。

文章图片3

至于各地的藩王,也几乎不存在尾大不掉的情况,他们虽有兵权,但力量较中央比仍是天壤之别,且藩王之间可相互制衡,强藩做大威胁皇权的可能性也几乎是没有的。

内有辅臣,外有藩王,朱元璋早早就为太子朱标设计好了未来的权力架构,且这种权力架构十分稳定,这种局面下,如果朱元璋某一天出现意外,太子朱标都可以快速接过权柄,但天有不测风云,先出现意外的不是老皇帝朱元璋,却是太子朱标。

1392年,太子朱标在巡视陕西后一病不起。

太子朱标一死,朱元璋精心设计的权力格局失去了最为重要的一环,朱元璋不得不忍着丧子之痛,试着重新谋划一个新的相对稳定的权力格局。

但很可惜,失去了太子朱标这个最重要的一环,日后的权力格局无论怎么改都不可能再像以往那般完美,但人死不能复生,即便明知哪种安排都不能完美,朱元璋也只能两害相交取其轻。

皇子还是皇孙

太子朱标死后,朱元璋面临一个选择,是立其他皇子还是立皇长孙。

除太子朱标外,朱元璋的其他皇子中也不乏能力出众者,如果选一个能力出众的皇子继承皇位,不用太担心权臣专权,但是这会导致原本已经稳定的藩王格局被打破。

简单说,如果立皇子,则内稳外不稳。

而如果立皇孙,情况正好相反,各藩王之间仍旧可以实现充分制衡,但那些原本计划留给的太子朱标的辅臣,则要被直接留给年少的皇孙。太子朱标威望才能均能压得住这一众权臣,但如果皇帝换成年轻的皇太孙,很难保证这些辅臣不变成把持朝政的权臣。

简单说,如果立皇孙,则外稳内不稳。

这两个权力格局都不算完美,朱元璋不得不考虑哪种情况的危害更大,权衡利弊后,朱元璋最终选择了牺牲部分内部稳定性,换取藩王之间的稳定。

文章图片4

朱元璋为什么会做出这样的决定,主要是因为他认为改变辅臣的格局比改变藩王的格局难度要低。

如果选择皇太孙方案,则主要面临的问题是辅臣太强而皇帝太弱,朱元璋可以通过削减辅臣势力和增强皇太孙势力来实现。

于是,朱元璋一方面用心培养皇太孙朱允炆,另一方面则削弱官僚集团,甚至直接将一些可能对皇太孙构成威胁的官僚集团成员从肉体上干掉。

蓝玉案就是一个最典型的例子,蓝玉本是朱元璋留给太子朱标的重要武将,但如果坐上皇位不是威望手腕都极高的太子朱标,而是年纪轻轻的太孙朱允炆,蓝玉这个能臣很容易变成尾大不掉的权臣,此时的他已经不是朱家王朝的助力而是威胁,朱元璋要在自己还活着的时候将这个威胁解决掉。

文章图片5

说到这里就涉及到另一个问题了,既然立皇孙朱允炆的问题是皇帝太弱而其他势力太强,其他势力即包括权臣也包括藩王,朱元璋既然能亲自下场削弱权臣,为什么不同时削弱藩王呢?

三王制衡

朱元璋不亲自出手削弱藩王,或许有出于亲情考虑的因素,但这一定不是主要因素(削弱藩王力量并不一定要直接干掉藩王)。

朱元璋在世时没有下场消灭藩王的主要原因是太子朱标刚刚逝世时,藩王之间是处于一种较为完美的平衡状态。

朱元璋虽诸多儿子中,除太子朱标外,实力较强的是二子秦王朱樉、三子晋王朱棡和四子燕王朱棣。

尴尬的是,这三个皇子的能力顺序与年龄顺序正好相反。

三个实力较强的皇子中,秦王朱樉年龄最长,但却最不靠谱。

秦王朱樉到达西安就藩后立刻放飞自我,完全无视朱元璋与民休息的政令,一到藩就劳民伤财大兴土木,还干出过抓来男童阉割的荒唐事,除此之外,秦王朱樉夫妇还热衷于折磨甚至残杀宫人取乐。

朱樉所做的这些荒唐事让朱元璋勃然大怒,大骂其:“不晓人事,蠢若禽兽”。

文章图片6

朱元璋甚至一度剥夺了秦王朱樉的藩位,在太子朱标的请求下才予以恢复。

甚至在秦王朱樉死去时,朱元璋都没表现出太多悲伤,在其谥册中说:

哀痛者,父子之情;追谥者,天下之公。朕封建诸子,以尔年长,首封于秦,期永绥禄位,以籓屏帝室。夫何不良于德,竟殒厥身,其谥曰愍。

大意就是虽然我知道你一直不太干人事,但出于父子之情我还是哀悼你一下。

与二皇子秦王朱樉相比,三皇子晋王朱棡,四皇子燕王朱棣都比较靠谱。

后来成为明成祖的四皇子燕王朱棣自不必说,无论是政治水平还是军事水平都不比朱元璋差太多。

三子晋王朱棡也是一个比较“争气”的皇子,其仪表堂堂,勤奋好学,也能够带兵打仗(军事水平与朱棣比要差一些),虽然在刚刚前往太原就藩后虽有些骄纵,但在被朱元璋教育后能及时改正,也不失为一位有为皇子。

文章图片7

年纪最长的二皇子不靠谱,年纪小一些的三皇子四皇子则能力较强,对于朱元璋来说,如果要在这三个儿子之中选择一个来继承皇位,这样的局面就比较尴尬。

如果二皇子秦王朱樉靠谱,那么让二皇子接替太子朱标则名正言顺,但这个最有资格接替太子朱标的二皇子却最不靠谱。

而相对靠谱的三皇子朱棡和四皇子朱棣,无论立谁都会显得名不正言不顺,立晋王朱棡,则秦王朱樉和燕王朱棣必定不服,立燕王朱棣,则秦王朱樉和晋王朱棡必定不服。

如果要在三个皇子中选继承人,选谁都不是,至于那些年龄较小的皇子,与立皇孙朱允炆的效果几乎一样,还不能继承太子朱标的班底,没有多大意义。

但是,朱元璋这这种尴尬局面只在在皇子中选择继承人时才存在,一旦朱元璋选择立皇孙,秦王、晋王、燕王三王之间特殊的关系就不但不是问题,反而是优势。

新平衡

如果朱元璋选择立皇太孙朱允炆为帝,实力较强的秦王朱樉、晋王朱棡和燕王朱棣是否会不服?

可能会,但是不服也没有办法,因为势均力敌的三王之间正好形成了一种近乎完美的制衡,晋王起事,有秦王、燕王压着,燕王起事,有秦王、晋王压着,三王之间又互相不服,他们联合在一起的可能性几乎没有。

除此之外,秦、晋、燕三王平衡的局面还有另一个重要作用:外有三个强大的藩王坐镇,朝堂之上的朝臣再想架空小皇帝而实现专权时就要好好掂量掂量。

太子朱标死后,朱元璋权衡利弊后很快又设计出一套以皇孙朱允炆为核心的权力架构:内防权臣做大,外有强藩坐镇,辅臣之间相互制衡,藩王之间相互制衡,藩王与辅臣之间也相互制衡。

文章图片8

这种权力架构自然无法与以太子朱标为核心的权力架构相比,但是也几乎是当时最好的选择了。

做完这一切的老皇帝朱元璋认为自己终于可以松一口气了,现在他要做的就是让皇太孙快点成长,皇太孙成长越快将来朝堂之上的权力格局就越稳定,但朱元璋做梦也不会想到,上天跟他开的玩笑不止一个。

洪武二十八年,二皇子秦王朱樉步了兄长朱标的后尘。

双王制衡

对于朱元璋来说,又有一个儿子死去,是不幸;但死去的是二皇子秦王朱樉,是不幸中的万幸。

因为在原本的三王制衡格局中,秦王朱樉的作用其实是最弱的。

秦王朱樉是三王之中最不靠谱的一个,他的优势仅仅是年龄较长,拥有皇兄带来的一点合法性。

如果晋王朱棡起事,秦燕二王对付晋王,在这个联盟中起主要作用的一定是能力更强的燕王,秦王能提供的也只是那一点点合法性;反之燕王起事,秦晋联盟中起主导作用的也一定是能力更强的晋王;无论晋燕二王谁起事,在平叛活动中起主导作用的都将是晋燕二王中的另一个,而秦王只能起到辅助作用,他的存在只是锦上添花,而并非雪中送炭。

秦王早逝,稳定的三王制衡局面被打破,但好在剩下的晋、燕二王依旧势均力敌,新的二王并立的格局虽然不及之前的三王格局稳定,但起码也能形成最起码的制衡。

秦王朱樉死后,朱元璋留给皇太孙朱允炆的权力格局进一步退化,唯一值得庆幸的是,制衡依旧存在,只是稳定性差了一些。

文章图片9

势均力敌的晋、燕二王之间相互制衡,晋、燕二王所领导的藩王集团对朝中权臣形成制衡,这样的权力架构不算太好,但也勉强过得去。

且为燕、晋这两个强藩的存在,也

我们大致可以这样勾勒出老皇帝朱元璋晚年的图景:皇子的接连死去让他设计的近乎完美的权力架构不断退化,朱元璋不得不一次次选择退而求其次,选择那说不上好,只是最不坏的方案来保证继承人安稳继位,为此,他不惜痛下杀手,对于日后可能威胁到皇太孙的权臣下手,为年轻的皇孙削除权柄上的尖刺。

但是,上天似乎并不打算就此放过这位草根皇帝,洪武三十一年,朱元璋的三儿子,晋王朱棡也撒手人寰。

晋王朱棡病逝时,朱元璋已经71岁高龄,他一再设计一再修改的,自认为稳固的权力格局随着这位还算争气的三儿子的死而彻底崩溃。

文章图片10

燕王朱棣成为了唯一的强藩,对京师的储君构成了明显威胁,此时若朱元璋还想再次建立稳定的平衡,可不是杀几个权臣就能解决的了,他必须做全面系统的改革,要么保太孙而大举削藩,要么换储君,让燕王朱棣继位,无论选哪个都必然引发朝野震动甚至血雨腥风,而此时的朱元璋已经风烛残年,即便他想,也没有精力和能力去完成这一系列复杂的操作了。

朱棡死时,朱元璋嚎啕大哭,他不明白自己的儿子为何一个个先自己而去,他更不明白,命运为何一次次跟他开玩笑,以这种决绝的方式将他的所有计划、考量、设计全部打碎。这位来自社会底层,无数次从绝境中走出的传奇君王,在这一刻万念俱灰。

晋王朱棡死后不久,朱元璋便一病不起,但即便如此,这个曾经逆天改命的人还是希望为新君做点什么,一方面他尽可能给皇太孙朱允炆留下一些可靠的老臣,老将耿炳文等便是其中代表,另一方面则要削弱藩王的权力,将藩王手中的行政权向地方官员手中转移,将藩王手中的兵权向各地将领手中转移。

但是,朱元璋又不能做得太狠,如果藩王势力被削弱太狠,朝臣势力被强化太狠,又会形成朝中权臣控制皇帝,外部藩王无力抗衡的局面,此时已经身心俱疲的老皇帝朱元璋也只能做这些了。

1398年6月24日,太子朱标逝世后6年,秦王朱樉逝世后3年,晋王朱棡逝世后3个月,这位出身贫寒,一生都在与命运对抗的老人终于走到了自己生命的尽头。

他生前为子孙设计的近乎完美的权力架构因三个儿子的先后离去而走向土崩瓦解,老皇帝人生的“最后一仗”终究还是输给了命运。

朱元璋死后,他最不愿看到的一幕还是不可避免地上演了:四皇子燕王朱棣与皇太孙朱允炆叔侄相残,一阵血雨腥风后,大明江山易主。

文章图片11

但若仔细想想,朱棣能够夺取江山,除了其个人能力强大外,运气也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太子朱标不死,他断无机会;秦王晋王不先后死去,甚至秦王晋王先于太子朱标而死,就算是晋王现于秦王而死,朱元璋也有机会做出调整,唯独太子、秦王、晋王先后死去的情况下,燕王朱棣才有可能成功夺权。

朱棣如被命运选中之人一般乘风而起,问鼎天下,只是他可能没有想到,他死后,叔侄相残的戏码又在他的子孙中上演。

命运是如此的吝啬,无论是怎样的英雄豪杰,它都懒得给出一个圆满的结局。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