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阳明山的天大秘密……

 大明梅语 2022-04-28

阳明山的天大秘密!

       永州阳明山,可谓永州境内第一古刹,它的人气超越宁远九嶷山,这是不争的事实。那么,阳明山究竟埋藏着什么秘密,让千万游客如此着迷呢?

第一,阳明山1969年以前,一直属宁远柏家坪管辖

      1969年12月,国务院批准设立双牌县,原属宁远县柏家坪人民公社黄柏洞大队等阳明山地区划归双牌县管辖。虽然阳明山地区划归了双牌县,但是,麻江、阳明山、茶林一带的双牌县百姓,还是常常到柏家坪、清水桥闹子赶集。一者是因为,明清时期这里的人们都是到这里赶闹子,形成了习惯;二是因为他们往茶林等地赶闹子路途遥远,不方便;三是因为这里原来就产大板纸,属宁远辖,长期以来与宁远断不了联系;第四,虽然那个时代严禁封建迷信活动,但是阳明山七祖佛爷秀峰祥师的名气,宁远信仰七祖的人,还是没能放弃拜七祖的习俗。

      最为重要的一点,到这里去拜佛,可以砍一担柴火或砍一担竹回来,编织箩筐、畚箕什么的。所以,当时流行一句话:“有心去砍竹,无心去朝佛。”

第二,阳明山从阳和山改名而来

         阳明山在七祖佛爷秀峰禅禅师圆寂之前叫阳和山,明朝洪武十六年(1383)修纂的《永州府志》,记录该山名就叫阳和山。明嘉靖二十八年(1549),阳和山秀峰祥师选择在后来称为阳明山的一处岩洞坐化圆寂,并告诉弟子们三年后开关。嘉靖三十一年(1552)正式开关,最后一代南渭王朱举橎(无子)与秀峰禅师生前好友蒋鏊道士一起去启关。后把秀峰禅师坐化之地兴建一寺,改山名为阳明山,命庵名为万寿寺,谥曰“七祖”。阳和山从此变为阳明山,有了万寿寺。

       万寿一词,诞生于明朝,代指皇帝、皇太后的生日,南渭王朱举橎为什么要给这个寺取名万寿寺呢?另外,为什么又把它谥为“七祖”呢?这就是阳明山天大的秘密。

第三,“七祖”秀峰禅师来自大观岭佛帝庵

      七祖佛爷秀峰禅师,是明朝永州府宁远县南乡(明末析分为新田县)六都八甲东山岭人。父亲郑枋,母亲李金姑。生于明正德七年(1512)壬申十月初二亥时。十三岁那年(1525),父母要给他说亲,他坚决不答应,说不如去当和尚,便选择在陶岭师姑殿(尼姑庵)居留十八天,并说这里不适合他修炼。

       不久就来到大观岭秀峰山居留十八个月(实为三年到十六岁)做小行童(即我们在电视里看到扫地、捧祭品的那种非正式和尚)。这里有必要说明大观岭秀峰的具体位置,因为它是整个问题的关键所在。秀峰山即今后之所称玉屏山,山下有一大庙,俗称佛帝庵,又称金台山。它距离建文皇帝的陵墓仅250米,是建文帝智眉禅师生前建来,让众僧人给自己祈福用的。

     长到十六岁,秀峰禅师还不算是正式的和尚,他觉得佛帝庵(金台山)老和尚多,资历老,自己很难混出个名堂来,便决定自撞“天下”,便来阳和山汉皇殿、歇马庵一带。在这里他看到了宋代古碑,古碑上说这里是炼丹修身的好地方,大禹书写的禹王碑就藏在这里的山洞中(即阳明山禹王歧)。看到这些,秀峰禅师才觉得找到了他的理想场所,于是去谒拜阳和山的长老明性,决定正式出家当和尚。

禹王碑

        嘉靖六年(1527),明性长老在阳和山(即汉皇殿,又称汉王祠,祀祭汉王的祠庙,又称白云庵)给他批缁剃渡,取名真聪,号秀峰。这一年,秀峰正好16岁。皈依佛门后的秀峰禅师,修持戒律,志行清苦。秀峰祥师虽皈依佛门,但行事殊异(怪里怪气)。他躲在岩洞中,每天吃一匹苦菜叶。后来他突然觉醒明白,就花费三年时间,勒石成像(汉皇像——建文帝佛像),并把它藏在岩洞中。当打猎人看到他的时候,岩洞中了无一物。猎人才向明性长老报告之后,强行把他邀回寺内。然而,秀峰禅师虽人在寺庙,心就向往曹溪六祖修炼之地,便去了曹溪修炼了三年。从曹溪回来后一心参禅。

这就是那块藏在山同中,秀峰禅师花费三年时间所雕刻的“汉皇石像碑”。

     嘉靖二十九年(1550),39岁的秀峰禅师做出了僧界重要抉择:“留得色身登祖位”,想把自己的身躯成为金刚不坏之身。于是入关坐化,三年后开关,宛然如生。后南渭王崇尊其为七祖,赠额扁“临济正宗”,把庵名改为万寿寺,把阳和山改为阳明山,永供香火。

第四,七祖和万寿寺的真实含义

        建文帝智眉禅师,是永州境临济正宗柏晚成派一世,这在建文帝的墓塔铭上写得清清楚楚,他法名智眉,号铁峰。而秀峰禅师,正是临济正宗的第七代掌门,所以称为七祖。取名万寿寺,就是让这个寺庙为建文帝祈福。因为,建文帝是真正的皇帝。秀峰禅师坐化圆寂之后,秀峰禅师出家的原寺——汉皇殿开始废弃,也即,万寿寺是从汉皇殿改名而来的,是汉皇殿的延续,也正是南渭王改阳和山为阳明山,改汉皇殿为万寿寺的根本原因。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