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讲话做事要注重效果

 管理进阶一天天 2022-04-28

    我们在讲话做事时要思考一下我们的目的是啥,也就是咱们今天说的话题,讲话做事要注重效果,尤其是我们在做演讲或做报告时,更应注意效果,做报告或者演讲时不是自言自语,而是在进行一对多的信息传播,其目的是让听众接受我们要传递的所有信息。但是,很多人忘记了这个目的,只考虑怎么能够把自己想说的话说完,而根本不考虑听众是否听进去了。不会演讲的人除了忘掉了讲话的根本目的,还常常会犯这样三个毛病
一、讲话缺乏对听众的针对性,不管听众是谁,都用同一个讲法。
有的人用同一篇演讲稿、以相同的演讲方式,在不同的场合可以讲一年。这样即使所讲的内容本身很好,但是因为没有针对听众对内容做专门的处理,也没有根据当下大家关注的问题进行调整,听众要么听不懂,要么提不起兴趣,最后话是讲了,效果却不佳。
一般在演讲前都要了解听众群是谁、知识背景如何,然后根据听众的特点做不同的准备工作。一般对不同的人,即使是主题一致,内容也会有所改变,讲法也是完全不同的。比如,在做技术报告时,大致可以将听众分为几类,企业高管、创业者、一般从业者、大学老师和学生、政府官员。由于他们听讲的目的不同,专业背景与知识水平不同,认知水平也不同,因此同样讲一个报告,讲的内容会有很大差别。对于基础知识比较了解的听众,可以在介绍背景知识时就会非常快;对于那些平时不接触这个题目的听众,就要把基本的原理讲透,而不是试图给他们灌输太多的内容。另外,在不同的时间可能要用不同的例子,以便让大家感觉内容是新鲜的。

二、试图在有限的时间里讲完更多的内容。

今天大部分演讲者所犯的毛病不是讲的内容太少,而是太多。要知道,在一定的时间内,比如一个小时里面,能讲多少内容不取决于演讲者准备了多少、语速的快慢,而取决于听众接受的速度以及专注程度。讲得枯燥大家固然无法专注,就算讲得生动有趣,听众全神贯注,大家接受一个新的内容,总是要花时间理解的,这个理解的速度就是瓶颈。
很多人在演讲或做报告时准备了很多内容,一看时间要讲不完了,就提高语速,试图把自己准备的内容尽快塞给听众,这时听众的接受程度就会变差,反而能接受的内容更少了。
对于任何演讲者,都不要指望一次演讲能够讲清楚10件事,真能把一件事讲清楚,目的就达到了。做报告时,演讲要点一般不要超过五条,太多了大家根本记不住。
三、哗众取宠,危言耸听
    很多人不在内容的质量上下功夫,只靠段子和八卦拼凑内容,靠贫嘴吸引听众。听众听的时候可能挺高兴,听完以后除了记住一两个段子,什么都没记住。这种人以后再演讲时,大家就不会感兴趣了。还有人在演讲中讲了一大堆的大话、空话或者煽情的话,动不动喊口号、吓唬人,哗众取宠。但是他们所讲的事情前后矛盾,逻辑上不能自洽,不仅目的达不到,反而给听众留下笑柄,对大众演讲时不仅需要有目的性,并且要尽可能地达到目的,我们在平时和周围人沟通时也应该如此。

做事同样如此,很多人讲一件事情的时候,觉得把它讲完了、告诉别人了,就算完事了,却忽略了对方可能根本没有收到信息或者收到信息后忽视了的情况,导致无效沟通。我们讲完话或做完事,最好有个确认过程,这样才算达到我们的目的。
 任何人讲话,都有责任保证信息按时、准确地送达对方,而对方确实明白了他的意思。在现代任何通信协议中,凡是发送了一条信息,都必须收到接收方的确认才算通信完成,而不仅仅是把信息发送后就可以了。虽然我们在生活中不需要像现代通信那么精确,但是确认对方收到你的信息,并且理解你的意愿(而不是产生了误解),是人和人交往的基本技巧。
 我们在工作中有时会见到这样一些现象,比如,领导交代某个人去和客户联系一下,约定一个时间见面。接下来的几天,如果领导不去问他,他也不会告诉领导任何结果。等到某一天领导又想起这件事问起来,他会说:“哦,打了两次电话没有打通”,或者“发了邮件和微信给他,对方没有回”。这个接受任务的人就有问题,既然接受了任务,并非按照要求采取行动了就算完事了,而是需要达到目的。电话没打通,邮件没有回,就要主动想别的办法。
在工作中,很多人有时会有这样的疑问,一些重要的、能够出风头的任务为什么领导交给了张三,却没有交给李四,通常一个原因就是给了张三,大家最后都能分享功劳,而给了李四,李四会因为自己的“苦劳和辛劳”断送了所有人的功劳。
     因此,我们平时宁可少做点事情,让每件事情都产生应该产生的效果,也不要为了完成任务,不讲究效果而做一堆没有用的事情。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