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阳光总在风雨后

 管理进阶一天天 2022-04-28

“阳光总在风雨后 ,请相信有彩虹”。每个人都想过有彩虹的人生,但是不经历风雨,是见不到彩虹的。没有艰辛的付出,怎能拥有成功的喜悦?风雨是人生中必须经历的,我们就像幼苗一样,有的经历过风雨后,茁壮成长为参天大树,成为栋梁之才,也有的经历风雨后,变成残枝败叶,一蹶不振。相信“阳光总在风雨后”,我们就会充满信心,像毛主席说的“不管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
人生没有一帆风顺的,总会有高潮低谷,总会遇到想不到的困难,我们在困境中要积极乐观,始终坚信“风雨过后是阳光,是彩虹”。其实困境对人来说是考验,是督促向上的动力。《孟子》有云“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也,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哪个成功的人士不是在困境中奋发图强,完成不世之功的。司马迁在《史记》中指出“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抵贤圣发愤之所为作也。”国外的例子也比比皆是,贝多芬是在耳聋的条件下,创作了《命运交响曲》,达芬奇小时候为画鸡蛋就画过数千张,才有了后来的《最后的晚餐》、《蒙娜丽莎》等作品,科学界居里夫人,在简陋的实验设备、艰苦的环境下,历经45个月,终于从几十吨沥青铀矿的废渣中提炼出0.1克的镭,因为镭是放射性物质,居里夫人也为此付出了健康的代价,但是他们都时幸福的,他们都实现了自己愿望,为世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物质财富。

其实人生遭遇的困境是一把双刃剑:它一方面可以让人奋发向上;另一方面又让人颓废不能自拔。是什么让它成为激励人的力量,又是什么让它成为一种成功的诅咒呢?人的天性是不安于现状,穷则思变,变则通达,因此人生困境可以成为一种动力。
在实际生活中,我们发现生活在社会底层的人很难走出原属的社会阶层,一代人的不幸导致了下一代人的不幸。这又是为什么呢?有人说这是由环境造成的。这没有问题,但是为什么环境因素的作用如此之大?为什么这些人不愿意摆脱原来的环境束缚?一个人要摆脱社会底层的环境,需要在主流社会环境中生活和发展,但是在那样的社会环境中常常会遭受别人的白眼甚至被欺负。久而久之,他们渐渐丧失了对生活的信心,很多人又回到自己习惯的社会底层环境。我们经常讲人要走出自己的舒适区,就是这个道理。这件事说起来容易,对于大部分人来讲其实很难办到,因为人有很多弱点,比如调整自尊心,自己的物质越缺少,心理就越脆弱。这是人类普遍具有的特点。“物以类聚,人以群分”是很有社会道理的,看一个人,看和他最亲近的朋友圈就可以看出来的。对于弱者,有时候你越保护,越照顾,反而会给他们贴上弱势的标签,把他们禁锢在原来的环境中了。
也有很多人在困境中爆发了,他们普遍具有这样的特点,他们不怕被人嘲笑,不怕被人看不起,他们具有强烈的使命感,为了完成这个使命,他们不惜一切代价。孔子为了实现自己的理想,周游列国十几年,几次都差点失去生命。司马迁在受宫刑后,为了完成父亲的遗愿,为了自己家族几代的梦想,司马迁在屈辱的环境下,用毕生精力完成这部史书我们国家改革开放后,很多人也是通过自己努力,实现了人生的转变。我记得我们小时候父母叮嘱我们好好读书,通过读书改变自己的命运,不用再“面朝黄土背朝天”的“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了。
有信仰的人,就比较容易做到这一点,因为有信仰的人通常比较宽宏大量,对自己和他人都是如此。这可以解释为什么很多革命烈士在生死关头,都坚持自己的信念,为了信仰和使命可以献出宝贵的生命,夏明翰在诗中说“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杀了我一个,还有后来人”,这是多么伟大的乐观主义,多么坚强的信仰力量。
现在我们社会也在做“挫折教育”,通过“挫折教育”让人们理解如何正确面对挫折,别出现“玻璃心”,动不动就寻死觅活的。我们要正确看待学习和生活中的苦乐,很多人提出“不吃学习的苦,就要多吃生活的苦”,现实确实也体现了这一观点,不学习,别人能干的工作,你干不了,只能干技术含量低,要求低的工作,这种工作一般比较辛苦,而且还没有保障,现在人工智能发展很快,最新被替代的工作就是这些低技术要求的工作,现在不是只在学校里学习的时代了,工作后照样要持续学习,才能跟上社会的步伐,否则很容易被社会淘汰和抛弃。
生活的风雨,有人当做人生的财富,有人避恐不及,正确对待生活的风雨,相信“风雨过后是艳阳天,是美丽的彩虹”,会给我们极大的鼓励,也能让我们获得更大的成就。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