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毛主席开会,偶遇一女青年,对方拿出本子请主席签名,主席笑了

 ZGGDWWZS 2022-04-28

这是一张罕见的照片,也是一张珍贵的照片。

照片是在一个会场,毛主席身穿中山装,坐在会场第一排靠近走道的位置上,正低头伏案,右手握笔,神色凝重,在一个本子上认真书写着什么。

旁边站着一位留齐耳短发,穿棉衣棉裤的年轻女性,她面带微笑,一脸期待。

这张照片拍摄于何时何处?毛主席究竟在本子上写了什么?照片中的年轻女性是谁?她有什么样的传奇人生?照片背后又有什么感人的故事?本期文章罗敷媚跟大家讲述这张照片背后不为人知的故事,感受伟大领袖毛主席与人民群众的鱼水深情。

文章图片1

毛主席为李秀英现场签名

虽然时间已经过去了70多年,但李秀英永远忘不了70多年前的那一幕。

对于一个粉丝而言,拥有一个自己最喜爱的明星签名,无疑是一种幸福。对于李秀英而言,她觉得自己是世界上最幸福的人,因为她拥有的签名是独一无二的,为他签名的是一个真正的“大明星”——不,应该说是“人民的大救星”。

为李秀英亲笔签名的人,是党和人民的领袖——毛泽东主席。

毛主席为什么给李秀英签名?故事还要从1951年开始。

淮河是中国南北地理分界线之一,这条从桐柏山流出来的大河,滋养了27万平方公里的土地,造福了两岸的百姓,也因为不断泛滥,给人民带来过无尽的灾难。

1950年夏,淮河堤坝溃决,发生了历史罕见的特大洪涝灾害,仅受灾耕地面积便达到4350万亩,受灾人口多达990多万,无数百姓流离失所。

文章图片2

淮河洪水泛滥

电报一道道紧急报往北京,淮河水灾揪紧了毛主席的心。

“今年水势之大,受灾之惨,为百年来所未有。由于水势凶猛,有在树上被毒蛇咬死者,或翻船而死者,不少村全村沉没,幸存者抱头大哭……”

看到这份来自安徽的机要电报,毛主席热泪流淌,不断重复一句话:“不解救人民,还叫什么共产党!”

共产党领导人民推翻了三座大山,建立了新中国,难道还治不好淮河吗?

在一份转给周恩来总理的报告上,毛主席签批道:“除目前防救外,须考虑根治办法。现在开始准备,秋起即组织大规模导淮工程,期以一年完成导淮,免去明年水患。”

文章图片3

毛主席关于治理淮河的批示

“请令水利部限日作出导淮计划,送我一阅。此计划八月份务须作好,由政务院通过,秋初即开始动工……”

“导淮必苏、皖、豫同时动手,三省党委的工作计划,均须以此为中心,并早日告诉他们。”

“现已九月底,治淮开工期不宜久延,请督促早日勘测,早日做好计划,早日开工。”

短短2个月内,毛主席连下3次批示,字里行间传达着焦炙如火的心情,也促使他下定了治理淮河的决心,而这一决定,几乎是与出兵朝鲜同时定下的。

第二年春天,毛主席发出了“一定要把淮河修好”的伟大号召。一声令下,山呼海应,淮河流域的数千万人民,揭开了新中国大规模改造自然环境的第一个篇章。

治淮的第一年,走上工地的农民工多达300万人,李秀英就是其中之一。

李秀英是安徽颖上南照集镇人,深受淮河洪水泛滥之苦。1950年夏天发大水,李秀英一家老小逃到村外的高岗地上,一熬就是几十天,眼睁睁看着村淹了,家没了。

文章图片4

毛主席的伟大号召

毛主席发出伟大号召后,李秀英二话没说,撸起袖子上了阵,“水来了就要跑,啥时候是个头!我下了决心,不逃了,跟水斗!”李秀英下定了决心。

这一年,李秀英二十出头,正是年轻力壮的时候,工地上的男爷们觉得她一个女人干不了工程,让她在家看孩子。

李秀英不服气,她还是村里的女民兵,能扛枪呢!李秀英一挥手,带着26个姐妹组成“女子突击队”,每人一条扁担一只筐,义无反顾地上了工地。

这支突击队虽然是女人,干起活来却一点都不犯怵。她们不怕苦不怕累,抬道轨、挖泥土、推独轮车……脏活、累活,一点不比男人少干。尤其是李秀英发挥带头作用,日夜奋战在治淮一线,一天抬断了四根扁担,肩膀肿成馒头,第二天照样抖擞精神,再上“战场”。

就这样,看似柔弱的李秀英成了工地上的“女汉子”,老少爷们都给她竖起了大拇指。

家乡润河集修建蓄洪分水闸时,工地上缺人,李秀英一狠心,把3岁多的女儿丢在家里,坚持每天上工,多次累倒在地,大家劝她回家休息,李秀英摇摇头拒绝了:“毛主席说过一定要把淮河治好,现在河还没治好,我躺在家休息也没心思休息。”

文章图片5

李秀英在治淮工程现场

李秀英的表现只是无数治淮民工的一个缩影,为了早一天完工,上百万的治淮人员连续几个月睡在工地上,缺吃少穿,大家喊着号子忍饥挨饿,没有一个人抱怨。

轰轰烈烈的淮河治理工程引起了媒体的关注,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来到工地拍摄治淮纪录片,把李秀英作为重点拍摄对象,李秀英先后被水利部评为“特级治淮劳模”“治淮一等功臣”,李秀英一下子出名了,工地上到处播放她的事迹。

年轻的李秀英模样俊俏,惹人喜欢。1951年,她的肖像和其他几名劳模一起登上了第9期《人民画报》的封面,李秀英成了全国知名的“女明星”。

1951年国庆前夕,23岁的李秀英收到一个令她无比振奋的消息:她作为全国特级治淮劳模、农业水利系统的劳动模范代表,被邀请参加全国政协一届三次会议。

正是在这次会议上,李秀英有了人生最难忘的一次回忆。

文章图片6

李秀英在领取荣誉证书

李秀英如期来到北京参会,一起参会的还有来自全国各战线的劳动模范代表。当然,还有党和国家领导人毛泽东主席、周恩来总理、朱德委员长,等等。

对于李秀英而言,能够见到这些领导人,她就很满足了。

会议进行到第三天下午,议程结束了,大家开始有序离开会场。

这时,毛主席向李秀英这个方向健步走来,李秀英正在犹豫要不要主动和毛主席打招呼,毛主席已经走到她身边。就在毛主席即将从李秀英身旁经过时,一位工作人员突然告诉毛主席:“主席,这位就是特级治淮模范李秀英同志。”

毛主席立即停了下来,转身看向李秀英,主动伸出右手。

“哦,你就是李秀英呀!我听说过,你可是治淮的大功臣呀!”毛主席亲切地说。

文章图片7

毛主席在作批示

李秀英激动极了,她双手紧握住毛主席的手,一股幸福的暖流洋溢在她的身上。

毛主席面带微笑,向李秀英询问了淮河治理和淮河流域人民的生活,李秀英一一回答,同时心中充满了感动:毛主席日理万机,还这么关心淮河两岸的群众,我们有什么理由不下大力气,把淮河治好呢!

想到这里,李秀英不知从哪里来的一鼓勇气,把自己的笔记本和钢笔递给

毛主席,大方地说:“主席,我想请您签个名!”

毛主席欣然应允,他坐在第一排靠走道的座椅上,翻开本子,拿起钢笔,认真地在本子的扉页上签上了自己的名字。

咔嚓!一名摄影记者敏锐捕捉到了这个镜头,留下了这张珍贵无比的照片。

文章图片8

毛主席为李秀英的亲笔签名

在毛主席的一生中,曾不止一两次为他人签名,但这样自然无比、充满温情的瞬间十分少见,李秀英成了那个最幸运、最幸福的人。

“毛泽东”,三个字,笔走龙蛇,遒劲有力,写在了本子上,也写在了李秀英的心里。

当天的妇女代表聚会上,李秀英见到了全国妇联副主席邓颖超,一起前来参会的治淮副总指挥钱正英叫过来李秀英,介绍给了邓颖超,留下了一张珍贵的合影。

随后,邓颖超也在李秀英的笔记本上签了名。

这次受毛主席接见,并有幸获得毛主席的亲笔签名,给了李秀英极大的鼓舞。

此后数年间,不管走到哪里,李秀英始终都把那个毛主席的签字本带在身边。每逢讲起这段故事,李秀英都不无激动地说:“这是一种无形的激励,有毛主席的勉力,无论在哪个岗位,我都要做模范、当表率。”

在李秀英看来,毛主席的签名不仅是对自己个人的激励,也是对淮河两岸人民的鼓舞,这个本子见证了党和国家领导人为民斗水的决心,彰显了中国人民斗水的勇毅。

文章图片9

李秀英与邓颖超、钱正英的合影

北京载誉归来后,组织上安排李秀英去省水利厅学习,期满后留在省城合肥工作,并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尽管顶着全国劳动模范的光环,有过被毛主席、邓颖超接见的经历,但李秀英始终把自己当作一个普通的党员干部,一心扑在工作上。

说起李秀英,就不得不提她和丈夫失散而又团聚的传奇故事。

1927年,李秀英出生在颍上县慎城镇一个叫五里墩坊的地方,自幼家境贫寒。因为舅舅家没孩子,4岁的李秀英被过继给舅舅家当女儿,跟随舅舅改姓李,取名秀英。

尽管日子清苦,但舅舅一家把李秀英视作掌上明珠,把她抚养长大。

1944年,李秀英长成大姑娘了,父亲(舅舅)以招雇工的名义招了一个叫冯学永的上门女婿。冯学永手脚麻利,踏实能干,很受李家人的喜欢。

18岁那年,在父母的主持下,李秀英和冯学永结婚了,第二年生下了大女儿,尽管一家人生活并不富足,但日子过得平静而幸福。

这样平静的日子很快就被打破了。1946年,国民党反动派挑起内战,就在这年5月,冯学永突然失踪,从此杳无音信,她听说丈夫可能被国民党强行拉去当兵了。

文章图片10

李秀英与干部补习班同学的合影

丈夫这一失踪就是五年,有人说冯学永早就死在外面了,劝李秀英趁年轻再嫁,但李秀英坚信丈夫一定还活着,一直等着丈夫归来。

1952年,福建泉州解放军驻地,某部一位连长在观看纪录电影《一定要把淮河修好》时,在银幕上看到了久违的家乡,勾起了他的思乡之情。

正在这时,伴随着电影解说词“颍上县农家女李秀英”,银幕上出现了一个年轻女人,正是那个女民兵、特级治淮劳模李秀英。

看到这一幕,这位八尺大汉竟止不住嚎啕大哭。

这是我六年没见面的妻子呀!连长指着李秀英说。

原来,这位连长正是李秀英离别五年杳无音信的丈夫冯学永。

不过,冯学永担心李秀英已经再嫁,一直没敢跟李秀英联系。直到3年后,在战友的鼓励下,冯学永终于鼓起勇气,给远在安徽的李秀英写了一封家书。

1955年,李秀英收到一封从家乡转来的信。打开一看,竟然是来自分离近十年的丈夫!看着丈夫讲述这些年的经历,李秀英坐不住了,她立即向单位请假,踏上了南下的火车。

文章图片11

李秀英与丈夫冯学永的合影

几天后,李秀英出现在泉州火车站,远远看见了一个陌生又熟悉的身影,他就是多年未曾谋面的丈夫啊!

这对被战争分开多年的夫妇紧紧拥抱在一起。执手相望泪眼,竟无语凝噎。

一部治淮的纪录片让分离多年的夫妻奇迹般团圆,给李秀英的命运带来了意外的惊喜,是她始料未及的,这或许就是李秀英的坚持和付出换来的回报吧!

这一年,李秀英放弃了在安徽省水利厅的工作,携全家迁往丈夫部队的驻地福建省南安县,在当地一家化工厂当了车间主任。

此后,李秀英作为随军家属,丈夫走到哪里,她就跟到那里,先后辗转3省,换过5个工作岗位,但不管走到何处,李秀英都随身携带着毛主席签名的笔记本,还有那张毛主席为她签名的照片,始终牢记着毛主席对自己的关心,爱岗敬业,埋头苦干。

后来,李秀英把毛主席亲笔签名的笔记本扉页取下来,装在一个金色的相框中,成了一家的“传家宝”,成为激励全家人前行的动力,一直珍藏至今。

1982年,劳碌了一辈子的李秀英退休了。

文章图片12

老年李秀英在展示自己的《人民画报》封面

退休后的李秀英不甘寂寞,既是社区的志愿者,也是国防教育讲解员,经常有单位、社区邀请她作报告、讲党课,只要有活动安排,李秀英从不推辞,想把自己参加治理淮河的激情岁月讲给大家,把毛主席对人民的关心讲给后人。

在李秀英看来,这是最有意义的事情。

如今的李秀英已是95岁高龄的老人,但她仍然关心着淮河的情况,淮河的每一次汛情都让她牵肠挂肚。2021年4月,94岁的李秀英第一次来到安徽阜南王家坝,情不自禁地回忆起了当初治淮的激情岁月,饱含深情地说道:

“那时别说是以工代赈,就是不以工代赈,大家也要干。满劳力,半劳力都上堤,大家一起干,就是为自己呀!毛主席为人民,我们干是为自己,响应毛主席号召,把淮河治好,我们的日子就好了。

从1951年毛主席发出“一定要把淮河修好”的号召至今,时间已经过去了70多年。70多年来,中国共产党领导淮河两岸人民致力安澜,付出了艰苦的努力,如今的淮河上已经建成四大灌溉体系, “十年九旱”的贫瘠之地变成了今天的大粮仓。

文章图片13

老年李秀英与毛主席的亲笔签名合影

更令李秀英高兴的是,淮河人民在战胜水灾、再造山河的过程中,探索了一条“人水和谐共生之道”,不仅驯服了桀骜的淮河,更不断改变着自身的命运。截至2020年,安徽沿淮的13个国家重点扶贫县已经全部脱贫摘帽。

看到被驯服的淮河,以及淮河两岸的美好风光,李秀英感慨地说:“我们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国家能够发展到今天,这样强大和有影响力,都是因为有毛主席,有共产党的坚强领导。没有中国共产党,哪有我和我们一家人的今天。对党忠诚,此生不渝。”

对党忠诚,此生不渝。这是李秀英一生最好的写照,也是她带给后人最大的精神财富。

如今的李秀英,一家四世同堂,生活无比幸福。老人有一句朴实的话语成了全家人的家训:“我们是党的人,要不讲条件、不计得失,为党和人民努力工作!”

在李秀英和丈夫冯学永的熏陶影响下,李秀英的儿孙们个个一身正气,有的步入军营,有的进入警营,他们都把自己的祖母(外祖母)、曾祖母(曾外祖母)当作自己的楷模,把“为人民服务”当作自己永恒追求的人生主题。

文章图片14

李秀英在展示邓颖超的亲笔签名

谨以此文,深切缅怀关心淮河治理和人民生活的毛主席,致敬所有为治理淮河做出贡献的劳动人民,你们都是我心目中最可爱的人!

参考资料:文汇报《毛主席签名成“传家宝”,家训代代相传服务为民》、中国国防报《93岁老民兵李秀英 毛主席曾为她签名鼓励》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