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喜马拉雅吉隆沟的植被海拔分异

 kibcat 2022-04-28

在之前喜马拉雅吉隆沟里的针叶林植被一文中,笔者介绍了这里的针叶林植被,背景知识在本文中就不再赘述。

2021年夏季,我们又在这里进行了为期十天的考察,跑遍了这里的各种植被类型。通过前后三次在吉隆沟的考察,初步了解了植被与海拔、气候之间的关系,认识了不同植被中的类群,拍摄了一批典型的植被照片,在此做一简要总结与介绍。

吉隆沟是吉隆藏布在高耸雪山之间切割出的一条山谷,从印度洋来的水汽在向山谷上部流动的过程中逐渐被吸收。反之,从海拔4200米的高原面一路下切到1840米的吉隆口岸,植被经历了高原草甸、荒漠、干暖灌丛、湿润灌丛、亚高山针阔混交林、亚高山暗叶林、温带高山栎林、暖温带针叶林、亚热带针叶林、落叶阔叶林、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干热多浆灌丛等植被的变化。

吉隆沟东侧有一条侧沟,即萨勒乡所在地。这条沟是希夏邦马峰的正南坡,海拔变化更为剧烈,但缺少干暖灌丛等植被带,暗针叶林向上直接变为落叶松林、高山灌丛、高山草甸、冰缘带植被,因此植被带谱和吉隆沟不完全一致。

Image

吉隆沟处于喜马拉雅山脉中段

Image

吉隆沟的卫星图,示地形与植被变化

影响、控制着喜马拉雅南坡各山谷植被类型的因素,主要是水分,温度则次之。因此,蒸发量不同的阴阳坡,植被有明显的分异。分布规律如下图所示:

Image

从高原面上的宗嘎镇(新县城),沿吉隆藏布顺流而下,至沃玛村之前,两岸比较平缓,大多为高原荒漠草原。沃玛村继续向下,河谷变得陡峭起来,沿线十余公里几乎全为干暖河谷荒漠,几乎为不毛之地。

Image

干暖河谷荒漠

继续向下,随着印度洋水汽的不断增加,河谷中出现了干暖灌丛植被。上部以平卧鼠李(Rhamnus prostrata)-蒿属(Artemisia)灌丛为主;下部以川西蔷薇(Rosa sikangensis)灌丛为主。群落中常见植物还有:栒子属(Cotoneaster)、百里香属(Thymus)、玄参属(Scrophularia)、棘豆属(Oxytropis)、白花枝子花(Dracocephalum heterophyllum)、苣叶秃疮花(Dicranostigma lactucoides)、毛苞刺头菊(Cousinia thomsonii)、小叶鹰嘴豆(Cicer microphyllum)等,具有强烈的古地中海区系特征。

Image

平卧鼠李(Rhamnus prostrata)灌丛

Image

平卧鼠李(Rhamnus prostrata)

Image

蒿属(Artemisia)灌丛

Image

川西蔷薇(Rosa sikangensis)灌丛

Image

川西蔷薇(Rosa sikangensis)

自3800m向下,水汽量进一步增加,出现高山湿润灌丛。以钟花杜鹃(Rhododendron campanulatum)-鳞腺杜鹃(Rhododendron lepidotum)-高山柏(Juniperus squamata)-柳属(Salix)灌丛为主,常与草甸交错,温带草本类群丰富,绿绒蒿属(Meconopsis)、龙胆属(Gentiana)、报春花属(Primula)、马先蒿属(Pedicularis)、毛茛科(Ranunculaceae)等丰富多彩。

Image

高山柏(Juniperus squamata)灌丛

Image

鳞腺杜鹃(Rhododendron lepidotum)灌丛

Image

高山柏-鳞腺杜鹃灌丛

Image

鳞腺杜鹃(Rhododendron lepidotum)

Image

柳属(Salix)灌丛多生于水岸

随着海拔的继续降低,森林出现。最先出现的是亚高山寒温带针阔混交林。冲积滩为喜马拉雅红杉(Larix himalaica)林,群落结构简单;阴坡为糙皮桦(Betula utilis)林,林下温带灌木丰富,其中还常夹杂着常绿的钟花杜鹃(Rhododendron campanulatum)矮林。

Image

冲积滩上的喜马拉雅红杉(Larix himalaica)林

Image

喜马拉雅红杉(Larix himalaica)林下

Image

喜马拉雅红杉(Larix himalaica)

Image

糙皮桦(Betula utilis)林

Image

糙皮桦-钟花杜鹃矮林

Image

钟花杜鹃(Rhododendron campanulatum)矮林下

在这一植被带的阳坡或土壤贫瘠处,主要为亚高山柏林,即垂枝柏(Sabina recurva)林。此种森林一般较稀疏,常与灌丛带交错,林下草本多样性贫乏。

Image

垂枝柏(Sabina recurva)林外貌

Image

垂枝柏(Sabina recurva)林下

随着空气中水分的进一步增加甚至饱和,在3500m左右的云雾线海拔附近,出现了亚高山寒温带云冷杉林。这一类森林终年常绿,林下荫蔽,俗称“暗针叶林”。植被带上部多为西藏冷杉(Abies spectabilis)林,下部为长叶云杉(Picea smithiana)林。林下多为温带小乔木如槭属(Acer)、花楸属(Sorbus)、樱属(Cerasus)、荚蒾属(Viburnum)等,还常有箭竹丛;地面湿润,苔藓层厚,蕨类茂密,阴生草本丰富。

Image

西藏冷杉(Abies spectabilis)林外貌

Image

西藏冷杉(Abies spectabilis)林的林冠

Image

西藏冷杉(Abies spectabilis)林下

Image

西藏冷杉(Abies spectabilis)的球果

Image

长叶云杉(Picea smithiana)林外貌

Image

长叶云杉(Picea smithiana)林下

更低海拔处(3600-2700m)的阳坡,山地温带硬叶常绿栎林最为优势,即高山栎(Quercus semecarpifolia)林。它是地中海型硬叶林的亚洲近亲,常生于阳坡和土壤贫瘠的石山之上。群落结构极简单,林下物种贫乏。

Image

高山栎(Quercus semecarpifolia)林

Image

高山栎(Quercus semecarpifolia)林下

Image

悬崖上生长的高山栎大树

Image

挂满松萝的高山栎

Image

高山栎(Quercus semecarpifolia)

自2600米向下,阳坡为山地温带松林,即乔松(Pinus wallichiana)林。这是本区域面积最大的森林类型,林下温带灌木丰富。这里山谷宽阔、地势平坦,是吉隆沟中最适宜人类生活的气候带。人类活动频繁,常有清理出的草地、灌丛等次生植被,物种丰富多样。

Image

乔松(Pinus wallichiana)林外貌

Image

乔松(Pinus wallichiana)林下

Image

乔松(Pinus wallichiana)

山地温带铁杉林存在于乔松林带的湿润阴坡(3200-2000m)。云南铁杉(Tsuga dumosa)极为高大,可达50米,常与通麦栎(Quercus tungmaiensis)林混交。林下多密叶红豆杉、重齿泡花树等小乔木。阴生草本繁盛:如凤仙花属(Impatiens)、秋海棠属(Begonia)、楼梯草属(Elatostema)、冷水花属(Pilea)、绒紫萁(Osmunda claytoniana)、多种其他蕨类等。

Image

云南铁杉(Tsuga dumosa)林

Image

云南铁杉(Tsuga dumosa)林下

Image

云南铁杉(Tsuga dumosa)

Image

高达50m的云南铁杉巨树

Image

云南铁杉(左)林下的密叶红豆杉(Taxus contorta)(右)

Image

密叶红豆杉(Taxus contorta)

Image

通麦栎(Quercus tungmaiensis)林

Image

通麦栎(Quercus tungmaiensis)巨树

Image

通麦栎(Quercus tungmaiensis)

从吉隆镇沿着河谷继续向下,逐渐接近国界。海拔下降至2200米时,山地温带松林逐渐被山地亚热带松林,即西藏长叶松(Pinus roxburghii)林所替代。西藏长叶松生长于低海拔的阳坡和石山上,群落结构极简单。

Image

乔松林与西藏长叶松林交错带

Image

西藏长叶松(Pinus roxburghii)林外貌

Image

西藏长叶松(Pinus roxburghii)林

Image

西藏长叶松(Pinus roxburghii)林下

Image

西藏长叶松(Pinus roxburghii)

在更低海拔(1900m以下)的向阳山坡上还有干热河谷型稀树草丛、多浆灌丛等植被。内含大量热带性质的植物,如森林榕(Ficus neriifolia)、西藏紫矿(Butea buteiformis)、夹竹桃科(Apocynaceae)、姜科(Zingiberaceae)等。多浆灌丛主要由金刚纂(Euphorbia neriifolia)组成,颇具异域风情。

Image

金刚纂(Euphorbia neriifolia)多浆灌丛外貌

Image

金刚纂(Euphorbia neriifolia)多浆灌丛

Image

金刚纂(Euphorbia neriifolia)

在低海拔地区邻近河谷的湿润地带或是水分较好的山坡背阴处,生长着山地亚热带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它多沿河岸展开,常绿物种有润楠属(Machilus)、柴桂(Cinnamomum tamala)、新木姜子属(Neolitsea)等;落叶类群多为红麸杨(Rhus punjabensis var. sinica)、雷公鹅耳枥(Carpinus viminea)、毛叶合欢(Albizia mollis)、榆属(Ulmus)等。在崩塌河滩处多为尼泊尔桤木(Alnus nepalensis)次生林,常混有杨属(Populus)、水麻属(Debregeasia)等次生植被。甚至会混生有棕榈类植物,表现出典型的亚热带物种组合 。次生竹丛也可见,主要为筱竹(Thamnocalamus)类。

Image

亚热带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润楠-红麸杨林)

Image

河岸的亚热带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

Image

崩塌河岸的尼泊尔桤木(Alnus nepalensis)次生林

Image

河岸阔叶林中混生的塔基棕榈(Trachycarpus takil)

Image

河岸次生竹丛

Image

筱竹属(Thamnocalamus)竹丛

海拔1840m的吉隆口岸是我们我们此行的终点,但植被与植物不会因国界而中断。但愿中尼铁路通车的那一天,能够从这里继续我们的科考之旅,向更低的海拔挺近,去更完整地了解喜马拉雅山南坡的植物与植被变化规律。

Image

中国-尼泊尔边界:吉隆口岸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