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赵风昌:文化技术孵化后的探索·营建社会力量阶段性成长环境--汉冶萍煤铁厂矿有限公司中国进步的试

 山东刘福新 2022-04-28

赵风昌:文化技术孵化后的探索·营建社会力量阶段性成长环境--汉冶萍煤铁厂矿有限公司中国进步的试
      金坛茅山元阳宫  (图片取自网络)

      赵风昌文化技术孵化后的探索 · 营建社会力量阶段性成长环境

       --汉冶萍煤铁厂矿有限公司中国进步的试验田

      赵风昌:文化技术孵化后的探索·营建社会力量阶段性成长环境--汉冶萍煤铁厂矿有限公司中国进步的试

      天宁寺晨曦    (图片取自网络)

    赵风昌文化技术孵化后的探索 · 营建社会力量阶段性成长环境

        --汉冶萍煤铁厂矿有限公司中国进步的试验田

        

  现代社会生产力的架构,组成了当今社会阶层的存在。形成了依附在上的微观意识形态,随着社会生产力和经济基础的发展而发展。换言之,人们工作生活的思维方式表现了其所处在的社会环境,并伴随着科技水平的提高,经济水平的提升而发生变化。

 

  赵风昌:文化技术孵化后的探索·营建社会力量阶段性成长环境--汉冶萍煤铁厂矿有限公司中国进步的试

    汉冶萍公司建设初期 (图片取自网络)

  近现代人群体的产生,形成了外来文化技术快速注入的环境

  

  赵风昌自广州跟随广东布政使姚觐元时,督办盐务商务。姚觐元离任时将赵风昌推荐给两广总督张之洞入幕府起,到随张之洞湖广总督、两江总督任上,担任幕府总幕僚,一直为其谋划办洋务事项。辛亥革命成功后,直到担任汉冶萍煤铁厂矿有限公司董事长后,才从幕后走到前台。在广州两广总督张之洞办洋务,利用“人头熟”江浙乡党人才多等优势,筹建“翻译局”,为张之洞引入一批“通洋务”人才,引荐一些智囊团成员。张之洞幕府的“五大幕僚”,大多为赵风昌引荐。这样一来,在赵风昌身边聚集了一批能者俊商人群。

  

  1894年张之洞创建的汉阳铁厂开工投产;1896年盛宣怀接办汉阳铁厂;1908年盛宣怀将汉阳铁厂、大冶铁矿、萍乡煤矿合并成“汉冶萍煤铁厂矿股份有限公司”之际,近代大型煤铁企业,涉及开采设备、矿石烧结设备、炼焦设备、炼铁高炉、炼钢炉、轧钢机、铁路运输和动力设施等一系列装备和技术,引用了大批掌握现代钢铁冶炼技术的洋人。加上派遣大批中国学生出国留学,1911年开始汉冶萍煤铁厂矿有限公司选派优秀学生到国外高等学府留学,形成了一个公司内洋人和归国留学生群体。尤其是如刘少奇、李立三、林育南,蒋先云等一批留苏生和黄埔生的归国人员公司入职(办工人教育),对于提升所在区域技术水平具有重要作用;汇成了一种快速提升人们认知水平的特殊环境。

  赵风昌:文化技术孵化后的探索·营建社会力量阶段性成长环境--汉冶萍煤铁厂矿有限公司中国进步的试

   (图片取自网络)

  思想观念的传播,催促着文化进步群众基础的丰厚。

  

  作为清末中国最大的现代化钢铁基地建设,汉阳铁厂与汉冶萍公司的开创和建设,为湘鄂赣地区引进了现代化的生产和管理技术。是在传统中国的经济土壤、文化土壤中开辟出一个崭新的天地,因此备极艰难。其初衷,既是对甲午海战、八国联军入侵中国的反思,又是“当今之世,非大举炼铁不足以立国。”“中国不欲富强则已,苟欲富强,非大举炼铁不可。”(盛宣怀)的认识。当时,美国驻汉口领事查尔德参观汉阳铁厂,印象深刻。他称赞说:“这企业是迄今为止,中国以制造武器、钢轨、机器为目的的最进步的运动”。

 赵风昌:文化技术孵化后的探索·营建社会力量阶段性成长环境--汉冶萍煤铁厂矿有限公司中国进步的试

   (图片取自网络)

  

汉阳铁厂引进了德国西门子—马丁平炉炼钢技术,代表着19世纪末世界钢铁冶炼装备的主流水平;大冶铁矿成为近代中国第一个新式铁矿企业和技术最先进的炼铁厂;萍乡煤矿在开采、运输、加工、通风、排水等环节中,不同程度地采用国外先进技术,帮助其发展成为民国时期中国最大的煤矿。汉冶萍公司大规模引入西方技术和大机器生产,在晚清工业总体水平不高的情况下尤为难能可贵。

 

1914年,汉冶萍公司出品的钢铁矿产品参加意大利罗马美术会,获得最优奖。后,汉冶萍公司吸引了大批中外人士参观。美国实业团、日本贵族游华团、日本议员团、德国喜望公司都在汉冶萍公司留下游历行踪。国立武昌高等师范学校,北京铁路工程进修科、交通部上海工业专门工业学校、北京大学工科采矿冶金科、武汉各高中,相继派出学生到汉冶萍学习观摩。

   

  与此同时,民国的政要也纷纷前来考察,组织演讲,鼓动人心。连同辛亥革命的成功,社会变革对人们的深刻影响。加之,公司设备的更新改造,钢铁煤炭焦炭铁矿石等新产品,新工艺、新技术的运用,进一步加快了外来文化技术转化、对新的社会观念理解速度。

  赵风昌:文化技术孵化后的探索·营建社会力量阶段性成长环境--汉冶萍煤铁厂矿有限公司中国进步的试

赵风昌:文化技术孵化后的探索·营建社会力量阶段性成长环境--汉冶萍煤铁厂矿有限公司中国进步的试

  湖南都督谭延闿写给赵风昌的信件   赵风昌藏札 10-386、387页

   “中国第一位留欧博士学位获得者”的李复几,在萍乡任职煤矿总工程师、制造处处长期间,平时和工人们接触较多,跟工人打成一片。曾留学苏联的刘少奇于1922年来到这里,与他交情甚深,派人做他的工作,希望他参加一些革命活动。李复几对他们说,我很同情你们工人的处境,也能理解你们的斗争,不过我不能参加进去。你们看我家上上下下十几口,全凭我的500块薪水维持。如果我去闹革命,这么多人不都要饿死啊!虽然没有参加,可他一直资助着工人们的活动……

   

  微观群体意识的形成,滋生着社会引导力的萌芽。

 

  汉阳铁厂创办伊始,人们只是从其企业层面对清朝政府和当时社会局势意识到它的地位和价值重要。清晚时铁帽子王醇亲王、庆亲王,辅国公载泽联合署名给张之洞的电报称:“来电煤铁有恃,欣慰难名。此举为强弱转机。”清末著名维新派骨干湖南巡抚陈宝箴,地方督抚中唯一倾向维新变法的实权派风云人物致张之洞电报说,汉阳铁厂“诚中国第一大政,我公生平第一盛业”。1896年,户部在《复奏湖北铁厂招商承办折》中,更高瞻远瞩地指出:“湖北铁政一厂为中国制造之权舆,亦为外人观听之所系。”

   

  虽然,晚清政府的核心人物和清末著名维新派骨干,站在晚清社会变革发展的层面,认识到了外来先进技术文化输入的极端重要性,却没有充分意识到伴随外来先进钢铁冶炼技术的输入,带来的先进文化思潮、人文行为方式的落地,给予整个社会发展的强烈冲击。

  赵风昌:文化技术孵化后的探索·营建社会力量阶段性成长环境--汉冶萍煤铁厂矿有限公司中国进步的试

     徐州大运河边的窑湾码头    (图片取自网络)

 

  汉阳铁厂与汉冶萍公司作为清末民初中国社会转型的特殊年代,聚集了一大批受过高等教育的国内外优秀人才。与现代煤钢生产技术相伴而来的是国外先进的生产管理制度。来自德国、比利时、卢森堡等国的工程师和归国留学生,为汉冶萍公司带来先进生产技术的同时,也带来了先进的思想观念和管理模式。在一定程度上这批社会群体意识直接影响着微观意识形态的变化。欧洲现代钢铁冶炼技术以及国外现代科学技术的引入运用,苏联以及欧洲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传入,将辛亥革命产生的民主共和的革命意识进一步裂变提升。

  赵风昌:文化技术孵化后的探索·营建社会力量阶段性成长环境--汉冶萍煤铁厂矿有限公司中国进步的试

  汉冶萍总工会成立大会  (取自网络)

  汉冶萍公司规模宏大,打破了产业和地区界限,在多省数地实现资本、资源、产业和人才的整合。在行业上,汉冶萍公司以煤矿、铁矿开采和钢铁冶炼为核心,还有众多的合资、附属厂矿,涉及铁路、航运、贸易等众多行业;在空间上,汉冶萍公司不仅分布于湖北、湖南、江西,一些相关企业和机构还涉及上海、安徽、辽宁、江苏等地区,汉阳和上海为公司的双总部,其管理职能深入到湘鄂赣的许多地区。汉冶萍公司大型现代企业内,聚集了包括工程技术人员在内7万多人的工人阶级队伍。加上铁路、航运等衍生附属企业不断增加,人员不断发展壮大,形成了区域内自营的小社会。萍乡煤矿,为生产和生活服务配套的机械厂、发电厂、化学房、测绘处、建筑处、电报电话房、矿山救护、医院、矿务学堂、员工小学、印刷厂、银行钱庄等员工社会福利机构设施,有别于当时的地方建设,使得内部环境明显宽松、社会秩序相对稳定。

  


汉冶萍公司是晚清至民国时期采用股份公司形式的典型企业,董事会和职业经理人管理团队的建立,体现了企业管理制度化、专业化、契约化的现代化趋向。促进了湘鄂赣地区新的社会关系的生成,催生了区域社会结构的变动。刘少奇曾说,“在汉阳、大冶、萍乡各厂矿之下直接倚为生活的工人有四万人,连同此四万人之家属,不下十余万人,再依各处厂矿间接生活之商民各业人员等亦数十万人,联株萍,粤汉铁路,湘江,长江至上海日本一带之直接或间接有连带的人民,亦不下数十万人;故汉冶萍之存在与否,实为百余万人民之生计所关”(刘少奇:《救护汉冶萍公司》,载《安源路矿工人运动史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第294页)。

       赵风昌:文化技术孵化后的探索·营建社会力量阶段性成长环境--汉冶萍煤铁厂矿有限公司中国进步的试

 

国外社会企业设立的机构、社团、工人学校、技术培训等方式,大量移植到公司内部。对当时偏僻的安源、大冶山村以及汉阳长江边的钢铁厂来讲,给人们的生活、工作、学习具有显著地推动作用。同时,为黄兴、宋教仁等辛亥革命活动提供了试验田;为毛泽东、刘少奇、李立三、瞿秋白、恽代英、张太雷、林育南等一些在汉冶萍公司内活动的共产党人,创造了马列主义中国化实践的空间。 

   

辛亥革命时期,黄兴、宋教仁等人先后三次到安源煤矿考察演讲,与矿长李寿荃成为知己朋友,并在汉冶萍公司内发展了7000余名同盟会会员。1906年,同盟会在湘赣边界发动了震惊中外的“萍浏醴起义”,这是辛亥革命的前奏之一。在这次起义中,安源煤矿有6000余名工人参加,这也是中国近代产业工人广泛参加的第一次大规模武装起义。

 赵风昌:文化技术孵化后的探索·营建社会力量阶段性成长环境--汉冶萍煤铁厂矿有限公司中国进步的试

        1912年4月孙中山访问武汉,与黎元洪等人合影  (图片取自网络)

土地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伊始就十分关注当时全国最大的企业汉冶萍公司的工人运动。1921年秋,为学习欧洲式工人运动,推进安源工人运动开展,中共湖南支部书记兼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湖南分部主任毛泽东,以湖南第一师范附属小学主事(校长)的公开身份先后十次到安源考察。12月底,李立三受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的派遣,在安源开办平民学校,开始了组织、发动工人的活动。1922年1月,又创办了安源第一所工人补习学校,将文化教育和思想教育结合起来,逐步唤醒了工人阶级的觉悟。

  

1922年2月,李立三、李涤生、朱少连等7人组成了中国产业工人的第一个中共基层组织,也是江西省境内的第一个中共组织——中共安源路矿支部,李立三任书记。仅在安源煤矿内就发展了占全国党员人数的一半以上。5月,安源路矿俱乐部成立,李立三任主任,到同年9月,成员发展到700余人。毛泽东再次来到安源,与中共支部蒋先云、朱少连等研究当时情况。9月11日,奉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之命,刘少奇到达安源,参与领导罢工。1922年12月,汉冶萍总工会在汉阳钢铁厂正式成立,刘少奇任总工会主席。从此,汉冶萍工人由长期分散的个体汇合成统一的、自觉进行斗争的阶级力量。

 赵风昌:文化技术孵化后的探索·营建社会力量阶段性成长环境--汉冶萍煤铁厂矿有限公司中国进步的试

  1922年3月,安源路矿工人俱乐部筹备委员会在一起合影。5月,安源路矿俱乐部成立。(图片由安源路矿工人运动纪念馆提供)

1923年9月13日,安源路矿工人罢工指挥部成立,李立三任罢工总指挥,刘少奇任俱乐部全权代表。经过充分的准备,9月14日爆发了震惊全国的安源路矿工人大罢工。刘少奇代表工人与路矿当局进行了针锋相对的谈判斗争,于9月18日签订了13条协议,承认俱乐部有代表工人的权利、增加工人工资等等。随后,罢工总指挥宣布结束罢工。安源路矿工人大罢工的胜利,是早期工人运动史上罕见的范例。

 

中国共产党为了保存这个硕果仅存的工运据点,把工运工作的重点放在思想教育和文化教育方面。先后派陈潭秋、李求实、贺昌、毛泽民、黄静源等党团员来安源工作,使安源工人运动在全国工运低谷期间巍然独存,并有所发展,被称为“中国的小莫斯科”。为学习苏联“城市暴动夺取政权”的革命模式,“建立工农武装,走农村包围城市”的“秋收起义”,建立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在汉冶萍公司湘鄂赣区域内进行尝试。成为探索走马列主义中国化实践道路的成功典范。

  

  (待续)

                               (2022年4月21日,于常州金坛)

参考文献:

1、《汉冶萍公司与近代湘鄂赣地区社会变迁》     光明日报  杨洋 

2、《工人运动获胜,安源被誉“中国的小莫斯科”》 大江网记者秦海峰

3、《湖北工人阶级的产生和工会运动的兴起》 湖北工会网

4、《晨报》1922年10月5日、上海《民国日报》1922年11月9日、《晨报》1923年2月6日[粤汉路总工会成立宣言]、《工人周刊》第43期1922年7月16出版、《汉口新闻报》1922年8月20日。

5、《武汉工人运动史》

6、《中国近代工业觉醒的标志蹒跚起步的钢铁工业汉阳铁厂》

7、《揭开尘封的记忆——追寻中国第一位物理学博士李复几 》 《人物》杂志  欧阳圻

8、《盛宣怀档案资料》1-8卷

9、《赵风昌藏札》 1-10卷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