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桑莲居|金心明:西湖诗画

 半山记 2022-04-29

1995年的秋天,我来到杭州,住在玉皇山下的阔石板。初秋的天气依然闷热而潮湿,阳光透过高大的皂荚树隙,洒漏在莲花峰路的水泥地上,斑斑驳驳地,有了些许的凉意。那时候的杭州,西湖还没有西进,过了长桥,就像到了乡下一样,满目荒凉,杂草丛生。三台山一带,更是整畈的稻田,蛙声此起彼伏,一派农家景象。金沙港,茅家埠,玉泉,青芝坞,都是村庄。

文章图片1

我喜欢这样的环境,熟悉这样的气味,有山,有水,有人家,只是少了炊烟。城市,近在咫尺,西湖的东边,骑个自行车,兜转于大街小巷之间,穿梭于城市山林之外,年少轻狂,不思进取。这样无可事事的日子,让我认识了这些西湖的山和水。吴山,凤凰山,九溪十八涧,十里琅垱,葛岭,孤山,飞来峰,南北高峰,苏白二堤,细细地寻觅,台阶,凉亭,摩崖,枯藤,流连于朝朝暮暮的烟云变幻。在这山水窟里,散落着青瓷的碎片,镌刻着时过境迁的人和事的印记。龙井的过溪亭,曲院的红栎山庄,灵隐的岣嵝山房。于是,读《西湖志》,按图索骥,求证于自然,过去和现在,存在与毁坏,虚幻以及现实,等等等等。在西湖边游走的岁月里,浏览有关西湖的书,《东坡词》,《西湖游览志》,《西湖散曲》,《西湖诗词选》,《西湖游记选》,《西湖笔丛》,《西湖梦寻》,《西湖楹联选》,古往今来的文字记录,是诗,是情,是欢愉,是惆怅,是人对于自然山水的种种寄意。这景,这诗,这事,让我去认识这些人,苏东坡之于苏堤,林和靖之于孤山,金农之于稽留山,张岱之于湖心亭,陈老莲之于断桥,原本鲜活的这些我所敬仰的人们啊,也像我一般地行走在这石子的路上,呼吸着这里潮润的空气,隔了一层莫名其妙的东西,我能看见,却说不上一句话。用诗句堆砌的这些园林和湖山,穿越今古,空谷传声,历久弥新。

文章图片2

二十多年来对于西湖的认知,是我阅世的经历,尽在这里的一草一木间。我不知道是西湖伴着了我,还是我伴着了西湖,或许,就像因缘,吹皱一池的春水。在我庸碌的人生追求中,是此间的烟云流水解脱着我的魂灵,洗涤着我的现实。功名利禄,我们这个时代最为现实的东西,有时,于我如浮云,如薤露。我贴着这山石的泠意,理解肌理和皴法;摩挲这藤蔓的交织,书写意象的线条。我是一个行人,一个过客,瞻仰着前人的诗,用笔墨记录着这里的宁静和热闹。沉醉在春雨秋霜的诗句里,说着“终老湖上”的愿景,我和西湖已然混沌。散落在各个角落里的我的脚步,悄无声息,无影无踪。而今,自己看得见自己未来的我,没有憧憬,没有可能,没有改变。感恩我年少时代对西湖的留恋和向往,做个闲人,此生无憾。我愿褪去我身上所有的伪装,地位,名利,还有学问,直面一生,会是怎样的一种境况呢?像个赤子一般地,游走在山林里,混迹于鸟兽,等同于虫蚁,不曾带任何东西来,终究也带不去这里的一花和一草。我把糅合了诗的温存,撷一片烟云,付诸毫端,洇开在另一个空朦的世界里。

文章图片3

这个时代的富足和欲望,让我们忘记了我们面对的生活该有的诗意。诗是可以皈依的世界,不吵不闹,静若处子。这些年来,不断有友人促成我去做这些有关于诗画的事,在嘉兴做的“宋人诗意一百开”,在留青美术馆做的“西湖梦寻”,在唐云艺术馆做的“西湖有约”,等等。作为一个寄生于这个社会的画家的实践,就在身边,就在书斋里,尽管书架上的书越来越少了,一句话,一个词,一首诗,日读日新。

文章图片4

海宁的秦舟好心而多事,催促我在读书的同时随手勾些画稿。于是,就有了这些新的作品。画也好,字也好,都是老生常谈,老面孔,也没多少新意。我想,我栖居在诗的西湖上,画,还重要吗?

金心明 JinXinming

文章图片5

金心明

1970年生,浙江义乌人。

先后毕业于浙江师范大学、中国美术学院。系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西湖画丛》艺术总监。现居杭州。

作品欣赏

文章图片6

文章图片7

文章图片8

文章图片9

文章图片10

文章图片11

文章图片12

文章图片13

文章图片14

文章图片15

文章图片16

文章图片17

文章图片18

文章图片19

文章图片20

文章图片21

配图选自:

莲花生佛·金心明画展

开幕时间

2017年1月8日下午15时

展览地点

浙江省海宁市海昌南路486号金汇大厦A幢16楼云上文化

秦舟先生供稿,桑莲居整理汇编。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