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唐朝时期唐人楷书第一钟绍京楷书《灵飞经》书法艺术赏析

 听月工作室 2022-04-29

唐朝时期唐人楷书第一钟繇第17代世孙钟绍京楷书《灵飞经》国宝级经典书法艺术赏析

微信图片_20220413141947_conew1_副本

琴棋书画,古代被称作文房四艺,是文人墨客颇为称许的娱乐活动,古人认为,抚琴、弈棋、写字、作画,或者只是听琴、观棋、赏字、阅画,领会诗情画意,能赏心悦目,陶冶情操,有益于健康和长寿。唐朝时期的那些生活用品、山川河流,真实地反映了当时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科技水平,结合字画年代背景的记载,赏字更是别有一番趣味。

                                ——题记

大唐处于封建社会盛期,国家统一,社会相对安定,经济繁荣及对外经济文化交流地频繁与活跃,都给文化艺术地发展带来了新地机运,使绘画艺术形成灿烂辉煌的局面,涌现出一批在历史上具有重大影响的著名画家。

唐代绘画体裁仍以人物画为主,宫廷衙署及寺观壁画占相当比重,褒扬功勋的功臣画像仍在继续,石窟及寺观壁画较南北朝有着更大的发展,其规模之宏伟、技艺之卓绝在历史上都是空前的。佛寺壁画中流行大型的经典题材,达到了空前的水平,穿插描绘有大量的生活场景,塑造的佛教形象中人性化的成分明显增强,甚至出现以宫娃为模特塑造菩萨形象的现象,附于佛寺壁画中的供养人占了更大壁面,这一切都展示出佛教绘画适应社会好尚而趋于世俗化的倾向。

唐代书法艺术,可分初唐、中唐、晚唐三个时期。初唐以继承为主,尊重法度,刻意追求晋代书法的劲美。中唐不断创新,极为昌盛。晚唐书艺亦有进展。

唐代最高学府有六种,即国子监、太学、四门学、律学、书学、算学。其中书学,专门语养书法家和书法理论家,是唐代的创举。历朝名家辈出,灿若繁星。如初唐的欧阳询、虞世南、褚遂良等;中唐的颜真卿、柳公权等,都是书法大家。晚唐有王文秉的篆书,李鹗的楷书和杨凝式 的“二王颜柳”余韵。

唐朝是我国古代书法艺术发展的鼎盛时期,出现了许多著名的书法家,他们都留下了极为珍贵的书法作品,楷书、草书、行书在唐朝也都上升到一个更高的层次,具有鲜明突出的时代特点,对后世的书法产生极为深远的影响,因此有“书至初唐而极盛”这一说法。此外,唐朝的书法教育也为唐朝书法取得非凡成就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而且对后世影响深远。

书法是指以文房四宝为工具抒发情感的一门艺术。工具的特殊性是书法艺术特殊性的一个重要方面。借助文房四宝为工具,充分体现工具的性能,是书法技法的重要组成部分。离开文房四宝,书法艺术便无从谈起。

书法艺术的背景是中国传统文化。书法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土壤,传统文化是书法赖以生存、发展的背景。我们今天能够看到的汉代以来的书法理论,具有自己的系统性、完整性与条理性。

这里分享唐朝著名书法家钟绍京书法作品。

钟绍京像1_conew1

钟绍京(659年-746年),字可大,虔州赣县人。唐朝宰相、书法家,三国时魏国太傅钟繇第17代世孙。

钟绍京幼时家贫,出身卑微,全仗自己的才能进入京都长安府事职。初任朝廷司农录事,虽官职卑微,然书法艺术卓尔超群。因为善长书法而被兵部尚书裴行俭保荐擢升入“直凤阁”任职。此后宫殿中的门榜、牌匾、楹联等,尽是他的墨宝手迹。

唐景龙年间(707~710),绍京为宫苑总监。四年,韦后将中宗李显毒死,把禁卫军大权抓到韦氏一姓手中,荒淫嗜杀,企图步武则天之后尘,再做女皇。临淄王李隆基与绍京等商策除之。举事之际,临淄王从暗道入苑,会聚于绍京廨舍。绍京率丁匠200余人执斧锯相从,斩关入宫,除韦后及其党羽。事平,拥立中宗之弟、临淄王之父睿宗李旦复位。

拜绍京为中书侍郎,参知机务,旋晋中书令,封越国公。后改任户部尚书,外任彭州刺史。延和元年(712)睿宗让位临淄王李隆基,绍京仍任户部尚书。旋改任太子詹事。后被人诬告对帝心怀不满,贬为果州刺史,继又贬为怀恩尉,再迁温州别驾。开元十五年(727),绍京入京见帝,即授太子右谕德。后迁少詹事。天宝元年(742)卒,终年83岁。

建中元年(780),追赠绍京为太子太傅。大中初,宣宗将唐立朝以来的将相功臣绘像,画绍京像列凌烟阁将相名臣之中。

钟绍京最初因擅长书法而入直凤阁,武则天时明堂门额、九鼎之铭、殿门榜皆其所题,家藏王羲之、王献之、虞世南、褚遂良真迹至数十百卷。后随唐玄宗取得帝位,官至中书令,封越国公。晚年因罪事削爵,官终少詹事。

钟繇是楷书体的创立者,钟绍京继承了家学渊源,有著名的《灵飞经小楷字帖》、《唐人小楷字帖》,虽然真迹极少,但董其昌认为赵孟頫的楷书就是学习钟绍京小楷的,因此可以从赵孟頫的楷书看到钟绍京的楷书风范。史称其真书字画妍媚,遒劲有法。

书法家苏东坡认为,榜书需要结密无间,以笔墨雍容、安静简穆为上。书法界认为榜书自古为难,其难有五,一曰执笔不同,二曰运管不习,三曰立身骤变,四曰临仿难周,五曰笔豪难精。而钟绍京能在武则天朝,明堂九鼎和诸官门榜,均他所题,实在钟绍京的著作难得。

当时朝堂之上,钟绍京是一员小官,许多大臣擅书法者不少,可见钟绍京榜书要站得住,必有长处。历史记载,钟绍京家藏王羲之、王献之、褚遂良真迹至数百卷。

钟绍京在书法上颇有成就,为与钟繇(“大钟”)区分,故被称为“小钟”。有《灵飞经》等作品传世。

唐朝著名书法家钟绍京主要书法作品有:《灵飞经》

钟绍京的小楷《灵飞经》传世版本较多,各版本出版物也很多,这里简单介绍一下,以便大家对比学习。因篇幅有限图示,前五个版本都是节录,着重介绍第六个版本,附第六个版本全部图示。全部目前得到世人公认比较好的藏本有四类六个版本:

一是灵飞经渤海本。这个是石刻拓本。这个拓本流传于世的主要有两种,一个是由哈佛燕京学社汉和图书馆收藏(简称燕京本,目录第一页有哈佛大学汉和图书馆珍藏印);一个是由日本国立公文书馆收藏(这个拓本是初拓本,最为完整,卷首有冈田真之藏书印)。另外,启功先生也收藏有《渤海藏真帖》初拓本,解放后由文物出版社出版面世。

二是灵飞经滋蕙堂本。滋蕙堂有两种刻印本,一个是经清内府收藏过的刻印本,内钤有清内府多枚鉴藏印,据说由鉴华先生收藏;另一个刻印本由何人收藏不得而知。上海书画出版社出版的《灵飞经》一直就是《滋蕙堂帖》拓本,感兴趣的可以找来读一读。

三是灵飞经望云楼43行本。这个是石刻拓本。

四是灵飞经43行墨迹本。现藏于美国纽约大都会博物馆。

灵飞经渤海本

《渤海藏真帖》为浙江海宁陈家刻制,明崇祯三年刻成(1630年),陈增城编集,章镛摹勒上石。《渤海藏真帖》共八卷,卷一即为钟绍京书《灵飞经》。

《渤海藏真帖》中“渤海”二字,源于陈氏之祖籍,海宁陈氏,本为高氏,原籍渤海,宋太尉高琼之后。明代洪武初年,高谅入赘海宁陈明谊家为婿,其子荣遂承外家之姓为陈氏,而以父之高氏祖籍为郡望,故称渤海陈氏。陈氏世代高官,家资丰厚,曾刻《玉烟堂帖》、《渤海藏真帖》等汇帖5部,以渤海藏真帖》最为精善,亦以此帖流传最广。杨守敬《学书迩言》评为“渤海藏真帖皆以墨迹上石,其中《灵飞经》一册,最为精劲,为世所重。”

原帖以质地细腻而坚硬的太湖石精细打磨后刻制。最初拓本完好无损,稍后拓本12页第三行首字“朱兵”之“朱”字裂一线,清初拓本第5页第2行中“斋室”二字破损,一般以“斋室”二字不损者为初拓。据王壮弘《帖学举要》所载:清初拓本董其昌跋“十五年”行与“戊戌冬”行之间无直裂泐痕;乾嘉拓本,经文后段下方尚无乱刀痕;道光以后拓本后段下方有乱刀痕18条,世称“十八刀本”,其时由于椎拓过多,字口已经比较模糊。《渤海藏真帖》原石历经太平天国、抗日战争等战乱,散失严重,1973年海宁县政府将《渤海藏真帖》和《玉烟堂帖》残石收集整理,约有200多块,但灵飞经的7方原石是否保存完好笔者不得而知。有幸看到原石的朋友可以留言告诉大家。

灵飞经渤海本(哈佛燕京学社汉和图书馆收藏)

1-1钟绍京《灵飞经渤海本》之一_conew1

钟绍京《灵飞经渤海本》(哈佛燕京学社汉和图书馆收藏)节录之一

2-1钟绍京《灵飞经渤海本》日本国立版之一_conew1

钟绍京《灵飞经渤海本》节录(日本国立公文书馆收藏)之一

灵飞经滋蕙堂本

《滋蕙堂帖》又称《滋蕙堂墨宝》,清乾隆33年(1768年)曾恒德刻。曾恒德,山东嘉祥人,后迁福建惠安县。乾隆十七年举人,任刑部主事员外郎中,后授湖北郧阳知府。《灵飞经》被其刻入《滋蕙堂墨宝》卷三,在翻刻过程中做了许多的修饰与伪造,以提高该帖的身价,如在首尾加刻“大观”“政和”“褚氏”等伪印,在帖后伪加赵孟俯题跋。与《渤海藏真帖》相比,滋蕙堂帖《灵飞经》的字迹显得稍为丰肥。

曾氏后人未能世守这套帖石,不久,《滋蕙堂帖》原石即被慈溪富商冯云濠购得,带回慈城老家,嵌于其藏书楼——醉经阁之壁,文革期间,醉经阁被拆毁,帖石散落,直到上世纪末,慈城修建朱贵祠,重新将帖石收集,嵌于朱贵祠之壁。现在《滋蕙堂帖》原石保存在湖州南浔张石铭故居,其中《灵飞经》原石基本完整。

此本在清代中后期受到世人的热烈追捧,并开始将这种典雅灵秀的字体作为科举考试的标准范本,社会的需求越来越大,随之出现了大量的翻刻本,现在我们看到的《灵飞经滋蕙堂本》多是后来翻刻的刻印本。

3-1钟绍京《灵飞经滋蕙堂本》(一)之一_conew1

钟绍京《灵飞经滋蕙堂本》节录(一)之一

4-1钟绍京《灵飞经滋蕙堂本》(二)之一_conew1

钟绍京《灵飞经滋蕙堂本》节录(二)之一

灵飞经望云楼本

《灵飞经》的另一重要刻本是《望云楼集帖》,嘉庆年间由谢恭铭审定,陈如冈摹勒。谢恭铭,字寿绅,号若农,浙江嘉善枫泾人,乾隆五十二年进士,藏书家。《灵飞经》被刻入该帖第一卷中,但仅有43行。据钱泳记载,《灵飞经》真迹43行本当时被吴余山所购得,谢恭铭从吴余山处借以上石。可知《望云楼集帖》中的43行,也是从真迹摹刻。此本虽然已非全貌,但刻工精良,较好地体现出原作的风貌。

谢恭铭出身于世代书香的官宦之家,父亲谢墉是清代著名儒学家,乾隆时直上书房,官至吏部左侍郎,精鉴别,富收藏。谢恭铭自幼好读书,1787 年科举考试荣登进士,后长期充任文官,曾获授内阁中书、文渊阁检校等职。谢恭铭擅书法,曾审定历代书家墨宝,命陈如冈汇刻为法帖,即《望云楼集帖》。此帖刻法逼真精良,全帖共十八卷,流传今日的全本极少。

下图左起第一行就是灵飞经望云楼本。从左到右依次为望云楼本、哈佛燕京学社藏本、滋蕙堂本、渤海刻本以及原帖墨迹。

5-1钟绍京《灵飞经望云楼本》之一_conew1

钟绍京《灵飞经望云楼本》节录之一

灵飞经43行墨迹本

6-0  钟绍京43行《灵飞经》高清墨迹,启功:不是钟少京写的_conew1

钟绍京的《灵飞经四十三行》墨迹本在1987年之前,国人从未见过,以为《灵飞经》的墨迹本已经消失于历史的长河之中,一直等到1987年美国的翁万戈先生把《灵飞经》的真迹43行墨迹本发表于《艺苑掇英》第三十四期,国人才有幸欣赏到这本国宝级的书法作品。

这本《灵飞经》一共就9页,收藏于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所以说这本书法墨迹在国内基本见不到,《灵飞经》作为钟绍京的经典代表作,素来受书法爱好者们的喜爱,用笔自然流畅,笔精墨妙这个词用来形容《灵飞经》可以说是极为恰当的。转以成圆,折以成方,在《灵飞经》这件书法作品中我们可以清楚的看到小楷《灵飞经》“转”与“折”的运用上是都有的,只是转法在总体上的使用量少于折法。

6-1钟绍京《灵飞经43行墨迹本》之一_conew1

钟绍京《灵飞经43行墨迹本》之一

《灵飞经》是唐人小楷的最高峰,此帖用笔灵动轻盈而不失厚重,结构侧媚多姿又不失端庄;既有写经书法常见之精练纯熟,又处处显现二王书风明月入怀之雅致。

在敦煌莫高窟藏经洞的经卷出土之前,传世的唐人写经作品为数不多,而此卷堪称其中翘楚,自明末被刻入《渤海藏真帖》公之于世后,其清灵而雅致的书风立即为世人所惊艳,从学者鹊起,以至于成为有清一代著名的小楷范本,不断被翻刻,从而广为传播,甚至影响到整个清代。

即使到了今天,我们将其与莫高窟出土的众多唐人写经及日本奈良时期所传唐人写本相比,依然并不逊色,可见此卷的书法水平之高。但历代关于此卷书法的作者、源起、流传、传播尚留有诸多争议,本文就这些方面试图拂去历史的尘埃,探究其本来面目。

6-2钟绍京《灵飞经43行墨迹本》之一_conew1

钟绍京《灵飞经43行墨迹本》之二

关于此卷书写者最早的记载是元代人袁桷,其在著作《清容居士集卷四十七》的《题唐玉贞公主六甲经》中认为该帖是钟绍京所书。其文如下:

《灵飞六甲经》一卷,唐开元间书。当时名能书者,莫若李泰和、徐季海,然皆变习行体,独钟绍京守钟王旧法。余尝见《爱州刺史碑》、《黄庭经》,无毫发违越。至开元间,从贬所入朝,一时字画,皆出其手。此卷沉着遒正,知非经生辈可到,审定为绍京无疑。

从中可见,袁桷对钟绍京所书也仅仅是一种推测,并无可靠证据。其后董其昌在《灵飞经》后跋中进一步坐实了这一论断,其文如下:

此卷有宋徽宗标题及大观、政和小玺,内讳字如二字,皆缺其偏,不止世民二字避讳已也,开元时经生皆仿褚河南,此独宗右军《黄庭》,袁清容定为钟绍京亦以宋思陵于经生书不收入内府,而书家品韵可望而知耳。又观点定讹字,似为进呈拣本,当时夜光抵鹊,屑越太甚,余获此卷,则如窭人解衣珠矣,书以志幸!

6-3钟绍京《灵飞经43行墨迹本》之一_conew1

钟绍京《灵飞经43行墨迹本》之三

钟绍京说影响颇大,明清书家多从此说,而清代部分学者则否定了这一说法,如钱泳在其《履园丛话》卷十《收藏》篇中通过与当时所传的唐人写经相比对认为乃唐经生所作。原文如下:

有唐一代,墨迹、告身而外,惟佛经尚有一二,大半皆出于衲子、道流,昔人谓之经生书。其书有瘦劲者近欧、褚,有丰腴者近颜、徐,笔笔端严,笔笔敷畅,自头至尾,无一懈笔,此宋、元人所断断不能及者。唐代至今千余年,虽是经生书,亦足宝贵。往时云间沈屺云司马托余集刻晋、唐小楷,为其聚唐经七八种,一曰《心经》(即屺云所藏),一曰《郁单越经》(歙鲍席芬家所藏),一曰《转轮王经》(繁昌鲍东方所藏),一曰《金刚经》(吴门陆谨庭所藏),一曰《长寿王品迦那经》(宁波孙晓江所藏),一曰《大般若经》(吴门黄荛圃所藏),一曰《莲华经》(扬州徐芝亭所藏),一曰汉阳塔中残经(张芑堂所藏)。他如《兜沙经》(吴门叶氏所刻)、《律藏经》(王梦楼所藏)之类,生平所见者,不一而足,乃悟《灵飞经》之非钟绍京书,不辩而自明矣。

另外清代学者王澍在其《竹云题跋》亦认为《灵飞经》非钟绍京所书。

6-4钟绍京《灵飞经43行墨迹本》之一_conew1

钟绍京《灵飞经43行墨迹本》之四

开元年间张九龄等人所撰《唐六典》卷十记载,秘书省置楷书手八十人,卷八记载,弘文馆置楷书手二十五人。这些楷书手书手的职责中,为官府抄经是他们的任务之一。那么这些政府抄经书手是如何培养出来的呢?唐政府曾规定,有性爱学书及有书性者,即入(弘文)馆内学书”②,著名书家欧阳询、虞世南曾教习楷法。学成的善书者分到各馆充当书手。这些书手没有官衔品第,相当于胥吏,为政府所雇佣。敦煌所出的少量唐高宗内府写经上都写有弘文馆楷书成公道左春坊楷书萧敬秘书省楷书孙玄爽经生王思谦经生郭德经生赵玄祥等书手题名,可见,当时的宫廷用经基本上都是由这些书手抄写的。

基于以上原因,当今学界普遍倾向于《灵飞经》为唐经生所作。

6-5钟绍京《灵飞经43行墨迹本》之一_conew1

钟绍京《灵飞经43行墨迹本》之五

《灵飞经》卷的末尾有大洞三景弟子玉真长公主奉勅检校写的落款,这位玉真长公主是谁呢?

根据《新唐书·诸帝公主》的记载:玉真公主名李持盈,唐睿宗皇帝李旦第十女,玄宗李隆基胞妹。降世之初,母窦氏被执掌皇权的祖母武则天害死,自幼由姑母太平公主抚养。受父皇和姑母敬奉道教影响,二十岁便入道为女冠,号上清玄都大洞三景师,封崇昌县主食租赋。

当然,贵为公主,入道清修并非缁衣顿改昔年妆,过青灯黄卷下的日子。712年前后,唐睿宗(玉真的父亲)为两个女儿(玉真公主和金仙公主)的出家而在长安、终南山、洛阳等地建立道观。仅给玉真公主就至少建了三座道观和一座别馆,还占用了当年显赫一时的太平公主的旧宅。她的宫观之华丽一点不逊于皇宫,甚至尚有过之。当时就有大臣上书嫌太过奢糜。

6-6钟绍京《灵飞经43行墨迹本》之一_conew1

钟绍京《灵飞经43行墨迹本》之六

同时玉真公主又广游天下名山,好结有识之士,与当时的一些名人交往密切,甚至有人认为在她的宫观之中时常组织一些文艺沙龙,她还时常向其兄玄宗推荐一些有才华的人,经她举荐入朝的人有诗人李白、王维、高适等,李白、王维并曾作诗歌咏玉真公主:

玉真之仙人,时往太华峰。清晨鸣天鼓,飙欻腾双龙。

弄电不辍手,行云本无踪。几时入少室,王母应相逢。

——李白《玉真仙人词》

碧落风烟外,瑶台道路赊。如何连帝苑,别自有仙家。

此地回鸾驾,缘谿转翠华。洞中开日月,窗里发云霞。

庭养冲天鹤,溪流上汉槎。种田生白玉,泥灶化丹砂。

谷静泉逾响,山深日易斜。御羹和石髓,香饭进胡麻。

大道今无外,长生讵有涯。还瞻九霄上,来往五云车。

——王维《奉和圣制幸玉真公主山庄因题石壁十韵之作应制》

6-7钟绍京《灵飞经43行墨迹本》之一_conew1

钟绍京《灵飞经43行墨迹本》之七

天宝初年,玉真公主年过五十,开始计划自己的晚年生活,她看中了道教名山王屋山。于是,唐玄宗出钱给她在王屋山大兴土木,这次的主体建筑叫灵都观,这里后来成为玉真公主的终老之地。对此,《明一统志》卷二十八有明确记载:灵都宫,在济源县西三十里尚书谷,唐玉真公主升仙处。天宝间建,元至元间重修,有碑。而济源的地方史志也记载:玉真公主晚年在王屋玉阳山灵都观,以柴门栝亭,竹径茅室为依托,出家修真又18年,于宝应元年(762年)在仙姑顶白日飞升,葬于平阳洞府前。

唐代,道教有着特殊的地位。为了巩固统治,唐皇室自称是老子李耳的后代,郡望在陇西成纪,也就是说,也是汉代飞将军李广的后代,然后传到后来的西凉国开国皇帝李藁,他们是这一世系的。所以道教是李家的宗教,是国教。在唐代近三百年的的统治中,道教始终得到唐王朝的扶植与崇奉,道教的地位基本上都处于三教之首,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尊崇,各地道观林立,道徒众多,求仙学道之风遍及帝王贵族、平民百姓。在这一情况下,玉真公主信奉道教而出家为道士,也就不足为奇了。

今天我们能见到的唐高宗内府写经多由政府挂衔的官员检校,而此卷《灵飞经》由玉真公主亲自检校督写,可见这一写本应该是供奉于唐皇室内廷的道藏经卷之一,也可见此卷的珍贵。

6-8钟绍京《灵飞经43行墨迹本》之一_conew1

钟绍京《灵飞经43行墨迹本》之八

启功先生在其《记<灵飞经>四十三行本》一文中提到《灵飞经》在明代晚期被发现,事实上这件作品早已是煊赫名迹,因为宋代时它已经入藏宫廷,由于此帖墨迹今天只流传了其中四十三行,我们无从考察原卷,但元代袁桷、明代董其昌题跋中均提到此卷出自宋内府,董其昌后跋中云:此卷有宋徽宗标题及大观、政和小玺“……以宋思陵于经生书不收入内府,可知此卷经历了北宋和南宋的宫廷御藏,并有宋徽宗亲书的标签。元代的藏处不明,其后之流传,清代钱泳在《履园丛话》中介绍甚详,今录之如下:

明万历三十五年冬,董思翁得之吴用卿家,后思翁写《莲华经》,必展阅一过,珍如球璧。庚戌岁,思翁出所写《莲华》七卷,质于太常卿陈公增城所,每卷议值百金,而虞太常有难色,乃以《灵飞》一册辅之。越十六年,思翁遣其子持金来索《莲华》甚急,而陈氏正在勒石,不便遽反,往复不已。太常之子湖广参政名之伸者,遂将《灵飞》抵《莲华》以塞其意。参政私将《灵飞》割留四十三行藏于家,意作雷焕留剑公案,而思翁竟未检及也。至戊辰岁,参政遇思翁于西湖昭庆寺,问《灵飞》无恙否,则已作王、谢家燕矣。

6-9钟绍京《灵飞经43行墨迹本》之一_conew1

钟绍京《灵飞经43行墨迹本》之九

自此四十三行藏于陈氏,传至体斋中丞名用敷者,亦能世守。吾乡秦味经司寇素闻《灵飞》名,从中丞借观数四,中丞故为司寇门生,不得已,乃赠之。司寇既得,秘不示人,殁后其子静轩太史稍稍夸于人间。中丞任安徽布政时,偶过锡山,以计赚归,仍为陈氏所有,真艺林佳话也。余老友陈无轩学博曾载入《寓赏编》,与余备述甚详。是细麻纸本,甚完好,都四十三行,计六百八十五字。较诸全本,虽仅吉光片羽,而与石本对勘,则结体用笔,毫发不爽,至于精神奕奕,自在游行,又非石本所能几及也。余年来奔走衣食,以不获一见为恨,后见曾氏《滋蕙堂帖》,乃知即从《藏真》翻刻,故亦缺此十二行,并作赵松雪伪跋于后,则较《藏真》有霄壤之隔矣。余前年冬在邗上,知为吴余山文学所购,今中书舍人谢君若农借以上石。嘉庆辛未十月廿日过枫泾镇,始观于若农斋中,摩挲石刻几三十年,一朝得见真迹,喜不自胜。他日尚拟从余山再乞一观,仅模此十二行以补陈、曾两家之阙,不亦大快事耶!

从董其昌后跋及上文可知,明万历二十一年(1593年)董其昌即在西安看过此经,并在帖尾题有观款,十四年后,即万历三十五年(1607年)董其昌从吴廷家获得该帖。三年后,即万历三十八年(1610年),董其昌将其连同《法华经》一起抵押给海宁陈瓛(字元瑞,号增城),十六年后赎回。陈家私自扣留了其中四十三行。陈家四十三行后流传到后代陈用敷之手,将其送给老师秦蕙田。秦蕙田死后,陈用敷再从其子处以计赚归,后流入吴余山之手。

此帖其后辗转流传,翁同龢之父翁心存于道光18年乙未(1839年)购得,价500两白银。此后一直在翁家流传,由于翁同龢没有子嗣,他的家藏均传给他哥哥翁同爵过继给他的儿子翁曾翰。在之后的传承中,又有两人因没有子嗣,均从翁同龢另一个哥哥翁同书那一支的血脉里,过继孩子来继承,后传入翁万戈之手,翁万戈1918年出生于上海,在天津接受小学及初中启蒙教育,1938年,翁万戈先生赴美国普渡大学留学,1948年秋天,为避战火,翁万戈和他的家人把家传收藏打包,远渡重洋。先从天津运到上海,再从上海运到纽约,在1949年初到了美国。翁万戈现在年事已高,《灵飞经》四十三行一直由美国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代为保存,大概于21世纪初正式转让给大都会艺术博物馆。

此经残存四十三行本已由卷改装成册页,共10页,43行。经后附有董其昌向陈瓛索书信札3页,及陈家、翁家等题跋若干。

而董其昌所藏主体部分,据钱泳所载,董其昌从陈家将《灵飞经》赎归二年后,即明崇祯元年(1628年),陈瓛之子陈之伸与董其昌相遇于西湖昭庆寺,问起《灵飞经》,则早已从董其昌手中转出,其后不知所踪。据称部分曾藏于嘉兴郭姓手中,未知是否还存在于天壤之间?

(以上为《灵飞经四十三行》墨迹本 20.8×8.9 cm 9 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藏)

我们在继承古人的传统上必要有自己的风格,并且这种风格越突出,对后世的影响就越大,清代姚孟起学的欧体惟妙惟肖,终却没有自己的特色,没有临出帖。而这种没有临出帖的人在古代占绝大多数,可见书法中的创新是非常困难的一件事情。

当然,我们并不需要因为没有临出帖而难过,临的足够好、足够像也能成为一代大家,这已经非常不错了,在元明时期,很多名留史册的书法大家虽然风格相近,近乎赵孟頫、董其昌之风,与魏晋风格类似,如柯九思、康里巎巎、唐寅、彭年等人,他们一样可以成为时代的佼佼者,一样会被后人记住。

所以学习书法一定要传承古人之经典,在临摹古人的基础尽力去创新,至于能不能创新、风格是不是足够另类,这已经不太重要了!自己应顺着个人的喜好学习书法,切不可一味最求名利,不然就背离了书法学习的本质,堕入魔道。

微信图片_20220413142025_conew1_副本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