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山西有一“骷髅庙”,底下埋葬40万颗人头,70岁老人一生守护在此

 柠檬猪nyzbh9re 2022-04-29

山西“骷髅庙”

山西一古庙下葬有40万颗人头,因为过于阴森,很少有人敢来参观,却有一位70岁老人,独自守护了一辈子。

那么,古庙修建于何时?是出于什么原因修建的?

这座庙下的40万颗人头又是从何而来呢?

庙下40万人头

去过山西省晋城高平市的朋友,或许曾经从当地人口中听说过一座古庙,“骷髅庙”。

这座古庙位于高平市西5里的谷口村,该村还有个别名,叫做“哭头村”。骷髅庙就建在村北的头颅山上,平时人迹罕至,就算是白天,也很少有人会到庙里参观游览。

无论是骷髅庙还是哭头村,这些名字都带着几分诡异的气息。据说,在这座古庙之下,埋葬着40万颗人头。

如果有外地游客因为好奇,走进这座古庙,首先就会被庙里阴森恐怖的气氛吓一跳。这时,在这座古庙守护了一辈子的老人,就会走出来接待。

这位老人年轻时便独守这座古庙,如今已经70多岁了,热衷于向每一位到访的客人,讲述这座古庙的历史。

老人说,相传这座骷髅庙修建于唐玄宗开元十一年,也就是公元723年,距今已经有1200年的历史了,然而古庙下埋葬的40万颗人头却有着更加久远的历史,可以追溯到2000多年前的战国时期。

据说,当年唐玄宗李隆基在公元723年巡幸泽、潞两地,曾在高平市一带短暂停留休息。当时的这里一片宁静祥和,百姓安家乐业,唐玄宗看后很高兴,就在一处名为杀谷的地方暂作休息。

谁知,到了晚上夜深后,准备休息的唐玄宗却突然听到外面不知何处传来了哭泣的声音,仿佛是厉鬼在哀嚎惨叫。而到了白天,从山野间走过时,唐玄宗发现外面的荒草间遍布无人收殓的白骨,令人触目惊心。

唐玄宗叫人来询问此事缘由,得知这里曾是战国时期一场大战的发生地,那些无人收殓的白骨都是战国时期的将士遗骨。因为传出了“闹鬼”的传闻,当地百姓都很少来到这附近,这些白骨就在这里晾了几百年。

听完之后,唐玄宗感慨万千,命令当地官员派人将这些白骨清理安葬,并在上面修建一座庙宇,用来祭祀那场大战之中阵亡的冤魂们。

他还将白骨所在的杀谷改名为省冤谷,村南边的小山改名为头颅山。之后,在当地官员的督促下,庙宇修建起来,还从那些白骨中挑出最大最完整的一具,为他立像封为“骷髅王”,所以建好的寺庙也有了“骷髅王庙”的别名。

这座庙最特殊的地方,不只是它下面埋葬着40万颗人头,它还是我国唯一一座用来祭祀古代战争的庙宇。

之后的宋元明清历朝也都曾专门派人前来修缮古庙,到了2021年,高平市政府也曾专门拨款维修这座古庙。

看到这里,大家可能会感到疑惑了,究竟是怎样的一场战争,会发生在高平,还导致了40多万将士的死亡呢?

长平之战

虽然唐玄宗巡幸此地时,让人在这里修建了专门的庙宇,将所有的白骨埋葬在庙宇之下,用以祭奠亡魂,当地百姓依然会在夜晚听到厉鬼的哀号声。

有时他们到田地间劳作,或者修改房屋时,还经常能从泥土间挖出人骨遗骸。至今为止,仍有未知的白骨藏于田地间,没有被人发现。

当地的百姓早就已经习惯了这样的生活,但是他们难免也会好奇,究竟是怎样的一场战争,竟然会造成如此大的伤亡,直到千百年后,当地人还能挖出白骨?

其实熟知战国历史的朋友,在听到高平市这个名字时,心中便已经找到答案了。高平市一带在战国时期被称为长平,秦昭襄王四十七年,这里曾经发生了一场非常著名的战役,参战双方是秦国和赵国,这一战就被称为“长平之战”。

此战是战国时期,也是整个古代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场战役,堪称是战国时代的巅峰之战,光是死亡人数就超过了200万人,前后经过5个月的时间。

其中,秦国的领兵将领就是大名鼎鼎的“战神”白起,赵军的主将则是赵括。赵括这个人同样很出名,“纸上谈兵”的故事就出自于他。

不过,最开始的时候,赵军的领军将领还不是赵括,而是廉颇。廉颇比赵括更擅长打仗,而且经验也更为丰富。

由于此前赵军与秦军已经进行过很多交锋了,但是一直都是赵军处于下风。廉颇权衡利弊,叫人在阵地上修建了很多堡垒,做好了长期防守的准备,以保守的战略应对秦军的进攻。

他的坚守的确很有成效,赵军的伤亡很小,而秦军的攻势屡屡受挫,久攻不下,后来粮草供给也出现了问题,士兵们十分不安。

为了摆脱这样的困境,白起便使用反间计,叫人四处散播谣言,说廉颇不行,秦军根本不怕他,他还不如赵括。

正好,赵国的两座壁垒刚刚被秦军攻破,廉颇只能带人撤退。按理说,这样的战果对赵国已经很不容易了,但是赵王却对廉颇起了疑心,把经验丰富的老将廉颇撤下,换上了“纸上谈兵”的赵括。

战局也在此刻开始了彻底地扭转。

后来赵括来到了前线,将赵军原本的守势转变为进攻,却又被缓过神的秦军围困了长达46天。走投无路之下,赵括决定多次分兵突围,希望能够以此杀出一条血路。

可惜,他所做的这些尝试全都失败了,次次被秦军击退。最后到了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赵括率兵殊死一搏,赤膊上阵,强行进行突围。就是在这次突围中,赵括被秦军乱箭射死。

失去了主将的赵军乱作一团,已经没有了反抗的能力,于是剩下的40多万赵军为了保命,只能选择投降。

自古以来,无论是哪个国家都有着“缴枪不杀”的传统,赵军士兵既然已经投降,那秦军便将其收编就是了,为什么非要将他们全部杀死呢?

原因很简单,跟秦国实行的“军功爵制”有关。

“一将功成万骨枯”

当时因为主将赵括已死,赵军40多万人为了保命,只能选择投降。既然他们投降了,按照习惯,秦军将他们收编就行了,可惜秦军的主将白起并不准备这么做。

白起会做出这样的选择主要有两个原因,一个是因为他担心这些赵国士兵在休养生息后,将来还会进行反抗,到时候又免不了一场恶战,秦军可能还会出现伤亡。而且秦军当时后勤也有些跟不上了,哪有多余的物资交给这些赵军俘虏。

而另一个原因则跟秦国当时实行的“军功爵制”有关。

根据这一制度,秦军士兵只要杀敌越多,能获得的封赏也就越多。这一仗打了这么久,秦军士兵早就疲惫不堪,满心想着封赏的问题,他们自然都很支持白起的决定。

于是,在长平的这个小山村里,上演了惨绝人寰的一幕,40万赵国将士被无情地屠杀,漫山遍野都是他们无人收殓的遗骨,鲜血染红了土地。

在高平当地一直流传着一个说法,说是“丹河”这个名字其实是后来起的,这条河就是因为河水被那些惨死的赵军将士们的鲜血染红了,这个名字延续至今,还留下了“丹河流不尽,此恨终绵绵”的诗句。

当地百姓因为痛恨白起的所作所为,后来还专门在庙宇旁边建起了一个“烧豆腐坊”,将水煮豆腐称为“白起肉”,以此来宣泄恨意。在历史发展中,这道菜竟渐渐成为了山西高平的名菜。

1995年4月份,高平市永禄乡的一位老农像往日一样到田间劳作,结果一锄头下去,竟然挖出了不少白骨,把老农吓得够呛。

山西文管所的考古专家们闻讯赶来,对这里进行了发掘,出土了大量的白骨和战国兵器。那些白骨上还带着明显的箭痕、砸痕、刃痕和骨折等创伤,而且都是非自然死亡的男性,以中青年为主。

大家这才意识到,即便唐玄宗在这里修建了庙宇祭奠,依旧没能将所有的将士遗骨找全。

在骷髅庙中,还供奉着两尊彩色塑像,分别是赵括和他的妻子,据说是明朝时期,被当时的人更换的,因此这座骷髅庙还有了一个“赵王庙”的名字。

“一将功成万骨枯”,这句话以前听来总觉得说得夸张,但是结合山西骷髅庙的故事来看,这句话将战争的残酷描述得淋漓尽致。

不管是古代还是现在,战争总是让人发自内心地痛恨,唯有和平才是从古至今所有人的心之所愿。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