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卷 第七十回 第三节:【原文】 正说着,只见湘云又打发了翠缕来说:“请二爷快出去瞧好诗。”宝玉听了,忙问:“那里的好诗?"翠缕笑道:“姑娘们都在沁芳亭上,你去了便知。”宝玉听了,忙梳洗了出来,果见黛玉,宝钗,湘云,宝琴,探春都在那里,手里拿着一篇诗看.见他来时,都笑说:“这会子还不起来,咱们的诗社散了一年,也没有人作兴.如今正是初春时节,万物更新,正该鼓舞另立起来才好。”湘云笑道:“一起诗社时是秋天,就不应发达.如今却好万物逢春,皆主生盛.况这首桃花诗又好,就把海棠社改作桃花社。”宝玉听着,点头说:“很好。”且忙着要诗看.众人都又说:“咱们此时就访稻香老农去,大家议定好起的。”说着,一齐起来,都往稻香村来. 【端木持易见解】 历史上,有很多种解释历史发展动力的说法。 比如教育论,认为教育是最关键的影响历史发展的因素;另外还有科技论、金融论、制度论、战争论、地理论、气候论等等,更甚至有迷信谶纬的天命论,举不胜举。 就拿湘云来说,你看她,就有点气候论了,认为第一次起海棠诗社的时候,是秋天,秋天萧瑟,所以诗社后来就没继续发展起来,“散了一年”,如今是春天,春天就万物生发,搞个桃花社,就一定兴旺发达。靠谱吗?非常不靠谱。理论家比较了很多个国家的气候、地理等等,非常相似的国家和民族,命运和历史却截然不同,怎么能靠地理和气候来解释呢? 决定历史发展,事物成败的,只有在动物时期,动物主要是适应自然为主,所以天气的影响好像占比稍微大一些。当人类从动物中脱胎出来,人的最主要特征就是对自然环境的超越。按照自然环境,不适合人类居住的地方,也都住满了人,这就是人的伟大之处。 所以,谈人类的历史,要从人的诞生开始谈起,才有意义。人诞生以后,才有人的社会史,才有人类史。人类以前的历史,那只能叫动物史。 实际上海棠诗社的停摆,主要原因,并不是气候原因。而是什么呢?而是这一年内发生了很多其他人事的变动。王熙凤流产又大出血,太妃死了,贾赦死了,二姐三姐都死了等等事故。特别是太妃去世,贾家开支非常大;王熙凤流产,迫使李纨和探春主持大观园事务,以开源节流为主要施政措施。他们自己开设的海棠诗社,自然是要带头停摆,以作省俭的示范。这跟天气没有任何关系。后又有贾赦之死,国葬家葬重叠,谁还有多的心思重开诗社呢? 现如今,为什么又可以重开了呢?难道真是春天的缘故吗?主要还是国葬家葬都结束了。王熙凤重新主持大观园,李纨和探春自然已经让位了,不做诗又能干什么呢? 你看自古以来那些作诗的诗人,是不是绝大多数都是不得意的时候,才想起来作诗的,对不对?为什么呢?就是因为,诗是抒情的。你见过哪个正经的成功人有时间,有心情写诗,写日记?就像我,假如我当了大领导,天天视察调研开会,夜夜交友吃饭谈心,哪有时间和心情来写这个红楼梦解读?咱是失败人,失意人,所以才来写文章嘛。大家想想,是不是这么回事儿? 明白以上道理,就晓得,改变历史的主要是阶级力量的对比变化。阶级力量弱了,就要写诗。一个人写不够,就大家组团创诗社,一起写。以诗来感动人,团结人。六经之序,《诗》为第一,为什么呢?就是因为“天下事儿,皆兴于诗而成于礼”。兴是兴起的意思,兴起什么呢?兴起斗争的志向啊! 天下事,不怕弱小,就怕没有人“兴风起浪”,“没有人作兴”,就没有第一粒火种,万事不可能起步,更不可能燎原,何谈发展壮大呢?对不对? 所以,诸葛亮对此,深切领悟,他曾对阿斗呕心沥血的说,宜“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一个人,绝对不可以磨灭心志,“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这才是真正的国风啊! 作兴起风者,天地变化之始也,我辈岂可等闲视之? 观当今天下,暮霭沉沉,浑浑噩噩,纹丝不动,令人窒息,是不是该起风而兴,一清寰宇呢?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