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晚明的悲剧:虚荣心害惨晚明

 人文之光 2022-04-29

一、两线作战的明朝

  如果一个王朝在统治末年,发生这样的情况:内部农民起义风起云涌,外部还和外敌常年打仗,那么,这个王朝多半会被视为一个穷兵黩武的王朝。

  而历史上,明朝末年,大明朝廷就处于这样的状态:一边和清朝进行常年战争,另一方面,明朝还要残酷镇压农民起义。

  而明朝的灭亡,也是在明朝无力维持两线作战的情况下,被李自成的农民军攻入了北京,最终崇祯帝自杀身亡,明朝灭亡。

  从历史的必然性来说:明朝的灭亡,是迟早迟晚的事情,而晚明的两线作战,加速了明朝灭亡的进程。

  而两线作战导致灭亡的明朝,被后世美化为:宁折不弯。

  事实上,如果崇祯帝敢于舍弃一点虚荣和面子,暂时停止和清军作战,然后安抚流民,镇压农民军,或许,明朝的统治还能延续一段时间。

  但是崇祯帝没有这样,最终,崇祯帝赔了性命,朱家赔了江山。

  二、议和有时候是一种智慧

  如果许多古代帝王,都像崇祯帝那样死要面子,那么,中国的古代历史,必然会是另外一种情况。

  比如这些例子:

  1、汉高祖向匈奴臣服

  西汉初年,匈奴冒顿单于南下侵略西汉,骚扰西汉边境地区。

  刚取得楚汉相争胜利没多少年的刘邦,率领大量汉军,打算给匈奴点颜色瞧瞧——一举消灭匈奴。

  但是,刘邦却在战争中,中了匈奴诱敌深入之计,险些被匈奴俘虏,后来还是答应匈奴和亲,并进贡大量财物给匈奴,刘邦才得以脱身。

  如果刘邦当时选择死磕到底,可想而知,刘邦性命难保;

  而刘邦回长安以后,如果选择食言,并全面讨伐匈奴,只怕西汉会提前崩溃——因为在经历了惠帝、吕后时期的休养生息和文景之治后,积累了大量国力的汉武帝出击匈奴,也是付出了天下人口减半的代价,倘若刘邦全面讨伐处于巅峰状态的匈奴,西汉能坚持几天?

  2、李渊向突厥称臣

  隋朝末年,天下大乱,隋朝军阀李渊趁乱割据一方,并在隋炀帝死后,废黜自己立的傀儡隋恭帝,建立大唐。

  李渊建立唐朝的时候,突厥力量强盛,李渊为了能免除后顾之忧,全力同其他割据势力争夺天下,于是选择向突厥称臣。

  倘若李渊当时像后世的明朝那样,对突厥来个宁折不弯的态度,可想而知,唐朝初年的国力,在一边对抗其他割据势力,一边要对突厥用兵的情况下,估计熬不到武德九年(玄武门之变爆发那年),大唐就会成为历史。

  三、结语

  宁折不弯,对于个人来说,或许是一种气节。

  但是,忍辱负重,更是一种勇敢,以及担当。

  崇祯帝作为大明帝国的最高统治者,作为一个政治家,一味的爱面子好虚荣,最终落了个身死国灭的下场,从这点来看,崇祯帝是一个不合格的政治家。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