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历史杂谈丨古代社会的阶层跃迁,到底有多么不容易?

 人文之光 2022-04-29

 随着教育的普及,很多人在看了一些历史方面的普及读物(比如《明朝那些事儿》)以后,就莫名其妙对古代产生了好感,并且认为,自己如果生活在古代盛世的话,肯定也可以创造出前无古人的成就,并且封侯拜相、封妻荫子。

  但其实,在古代,阶层向上跃迁,是非常困难的事情。最起码和现代社会相比,在古代,想要出人头地,可要比现代社会难上何止千百倍?

1、世卿世禄的先秦时代

在先秦社会,不论是夏商周三代,都奉行世卿世禄的制度。所谓世卿世禄,可以理解成贵族老爷世世代代都是贵族老爷,而穷苦百姓则世世代代成为穷苦百姓。

当然说到这,可能会有人提出:商朝的伊尹和西周的姜子牙,也是草根出身。但是,不要忘记三点:

第一,个例说明不了什么;

第二,伊尹的出身是奴隶,其实是传说,没有足够的证据;

第三,姜子牙出身草根,被周文王赏识,并在伐纣战争后,被周文王封为诸侯的故事,其实是后世文人杜撰出来的,不能当真。反倒是当代考古学、历史学经过分析研究,认为姜子牙其实是羌人的酋长。周文王父子重用姜子牙,本质上是周人和羌人一起讨伐殷商。

  所以在先秦社会,草根子弟哪怕本事再大,也很难实现向上突破的理想。

2. 画大饼的秦国宗室

  也因此,商鞅变法后,鼓吹的通过军功换取爵位,在当代社会受到了赞美。但其实如果仔细查看,我们会发现更尴尬的一个现实:那就是虽然商鞅老前辈画大饼画的很好,但是,从秦孝公时代开始,到秦王子婴投降为止,在历史上留下记录的秦国上层社会人士,是否能找到一个出身草根、依靠军功上位的秦国人?

  答案是否定的。

  甚至秦国对外来客卿要厚待,对本国百姓要苛刻。这一点,可以从秦孝公以后,历代宰辅的情况看出来:

  秦孝公时代的商鞅,不是秦国人;

  秦惠文王时代的张仪,不是秦国人;

  秦昭襄王时代的魏冉等人,都不是秦国人;

  秦庄襄王时期的吕不韦,不是秦国人;

  秦始皇时代的李斯,也不是秦国人。

  换句话说,秦国把有限的资源,都用来招呼外来客卿,本国人,则没享受到什么福利。

3.世家门阀

两汉时期,世家现象产生。并且,在魏晋时期正式形成九品中正。这意味着,从两汉到隋朝之前,一个人的上限,基本上就由其出身所决定。因此有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说法。

当然,在南北朝时期,南朝皇帝为了限制世家的势力,也曾提拔了大量的寒门子弟做官。但是寒门势力人单势孤,而门阀世家关系树大根深、盘根错节。所以,南朝皇帝的这些手段大多没有太大影响。

当然,南朝侯景之乱后,南朝士族遭到了巨大的冲击。不过即便如此,南朝士族依旧具备一定的社会影响力。

所以在好的资源被门阀世家把持的年代里,草根子弟想上位,是很不现实的事情。

当然,南朝的开国皇帝——包括刘裕、陈霸先,出身确实不好。但毕竟这是小概率的个例,凡事儿总要考虑主流现象。

4.科举  

当然,说到这,可能会有人觉得,科举时代来临以后,草根子弟就容易上位了。这样想,其实也是很幼稚的。

原因很简单:在古代,其实一般的小地主家庭,其实都不具备供孩子走科举之路的财力。因为读书考科举,意味着需要家里有足够的财力保证考生长期处于脱产状态,并且,科举的时候,考生需要去府城甚至京城,这一路上的路费、住宿,都是一笔不小的开销。

并且,科举的成功率很低。这意味着,如果考不上,那么以前的投资都是血本无归的存在。

因此在科举时代,能走得起科举道路的,都是大地主家庭——至于说某些人家境贫寒,但考上了状元,对于这种说法,或者只是一个鸡汤故事,又或者,可能这里指的家境贫寒,是和上层社会相比——毕竟和资产几百个亿的富翁相比,三五个亿的财主,也是穷人。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