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经三周连着写苏轼,今天是第四篇。大家有无好奇:苏轼是不是小半爸的爱豆啊? 别说,还真被你们猜对了,我绝对是苏轼的铁粉。而且,如果要让我在古人中给小半找一个榜样,我的选择也绝对是苏轼。 也许大家会暗笑:小半爸,没想到啊,你对娃的期望还这么高啊? 非也,怎么会?!我选苏轼做孩子的榜样,绝不是因为敬仰苏轼的才华和艺术成就,那根本就是天造之才,不是普娃可以奢望的高度。我希望小半能向他学习的,是苏轼身上最可以效仿的一点: 有趣! 学者余光中曾说: 如果要找一名古人去旅行,不要找李白,他太狂傲,不负责任; 也不要找杜甫,他一生太苦,会很丧; 要找就找他,他是一个能让一切变得有趣的人。 这个人就是苏轼。 ![]() 有趣的人,有爱有幽默 宋代有一名历史学家叫刘贡父,曾经参与司马光编订的《资治通鉴》,跟苏轼关系很好。 有一天吃饭的时候,苏轼对刘贡父说:“我以前和弟弟苏辙一起读书的时候,最喜欢吃的就是三白饭,味道美极了。” 刘贡父特别好奇,“三白饭”是个啥,怎么会这么好吃。苏轼回答说:“一撮盐、一碟生萝卜、一碗饭,乃三白也。”刘贡父哈哈大笑,以为妙绝。 等到刘贡父晚年患病,头发眉毛都快掉没了,鼻子也歪了,心情自然不好。苏轼为了安慰他,就和好友一起去看他,大家一起吃饭聊天之际,决定相互引用前人的诗句来活跃气氛。 轮到苏轼的时候,他却说“大风起兮眉飞扬,安得壮士兮守鼻梁”,巧借了刘邦的《大风歌》,损了好友刘贡父一把,引得席间满堂哄笑。 其实苏轼只是用幽默的方式,逗好友开心,不希望朋友沉溺在生病的伤痛中。 有趣的人,有人间烟火气 35岁的苏轼下放杭州的时候,带领百姓疏通西湖河道、种植菱角,建造苏堤。因为他的治理,百姓的日子越过越好,为此还专门给他抬去了一头猪。 这么大一头猪,苏轼也吃不完,于是发明了一种可以快速吃肉的趣味吃法。他让家人将肉切成方块,用他的烹调方法煨制成红烧肉,分送给参加疏浚西湖的民工。百姓吃后,称赞这种肉酥味美,肥而不腻,后来人们将这种肉命名为“东坡肉”。 你以为他只是年轻的时候喜欢吃,那就低估他的“食欲”了。 苏轼62岁被贬到海南岛的时候,不仅没有沮丧,既然写信给儿子说:这里生蚝太好吃了,千万不能跟朝里士大夫们说,不然他们过来抢,我就没得吃了。 同时还标榜惠州的荔枝多么好吃,说自己“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你们把我贬的这么远,我还真是爱死这个地方了,就愿意在这做个吃货。 有趣的人,有老当益壮的雄心 人老了并不代表生命失去了趣味,有趣的苏轼告诉我们,老骥伏枥,壮心不已,勤奋和乐观永远是有趣的法宝。 海南在当时可以说是蛮荒之地,可是62岁的苏轼却愿意在这里创办学堂,编写书籍。搞的附近不少青年学子,不远万里来拜师学艺。 苏轼在这里,将教书育人当成了自己生活的乐趣,把毕生所学毫无保留地奉献给学生。后来,还真有一个叫姜唐佐参加科考,成为海南第一个举人。 苏轼知道这个消息后,专门写了一首诗鼓励这个勤勉的少年,“沧海何曾断地脉,珠崖从此破天荒”。 好不容易要离开海南了,在上船离开之前他却说:虽然被贬到荒芜之地,九死一生,但我从来不怨恨。当初要是不把我贬到儋州,我怎么能玩得了三亚呢。还专门写了一首诗怀念这个鬼地方说“九死南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 你们说苏轼这个人是不是很有趣啊,顺境也好,逆境也好,他一直心怀善意,心中有爱,携着他有趣的灵魂,品味各色人间风味,始终热爱生活,享受生活。 大家看到这里,可能会想说:我也知道苏轼是个有趣的人,可是我们的孩子怎么才能活成苏轼这样,做一个有趣的人呢? 我一直觉得,读古人的诗词,读他们的故事,就是要学以致用,从他们身上汲取我们需要的精神养料。无论是古人还是今人,人性都是相通的。就拿苏轼的有趣来说,他能做到,我们的孩子或许也能学到。 ![]() 我认为主要有二点: 才华硬核,是他有趣的底气 一个有趣的人,一定是一个自我价值感很强的人,他认可自己的,也知道别人认可他。 在现代社会中 ,最能让别人认可你的方式就是你的才华了。 我这么说不仅是因为苏轼有才又有趣,而是有趣的人,几乎都是有才的。 比如说道家代表人物庄子,楚王派人请他治理国家,他却反问人家,乌龟是愿意死了留下骨头被人尊重还是拖着尾巴在泥巴里爬呢?一顿问,就把楚王给打发了。 还有明末著名文学家金圣叹,他上刑场时候的遗言不是什么来生好好活之类,而是想试试花生米和豆腐干同嚼有火腿的味道。 苏轼就更不用说了,因为才华而让他的生活增添了不少趣味。 他被贬到黄州之后,呆了几年。一天晚上,他和好友佛印在长江泛舟。 两人呢正在船上小酌,忽然,苏轼用手往江岸一指,笑而不语。佛印顺势望去,只见一条黄狗正在啃骨头,顿有所悟,随将自己手中题有苏东坡诗句的扇子抛入水中。两人面面相觑,不禁大笑起来。原来,这是一副哑联。 这只是其中一例,大家知道,王安石跟苏轼两人政见并不一致,但两人同朝为官,免不了会互相diss对方。 一日,苏轼与王安石同行,发现一房子的根基松动,墙面向东倾斜。于是对苏轼说了一句:“此墙东坡斜矣!” 苏轼仰头大笑,即吟下联反讥王安石: “是置安石过也!” 他们这种生活的打趣,肚子里没点东西,还真的没法接招。因为有才,才能接得住。 这对于家长来说同样如此,无论孩子学习怎么样,首先要做的就是发现他可以突破的特长,将特长形成才华,以此增强他们的价值感。学习不厉害,体育厉害也行,至少有一样,要让孩子觉得自己很棒。 过程可能会比较艰辛,但是只要孩子感兴趣,他就会坚持。就像苏轼,他所有的才华都是自己努力学来的,也经历过刻苦熟读背诵经典古籍,这些努力,不仅让他满腹经纶,帮助他顺利通过科考,实现了他的价值,他才拥有了有趣的底气。 所以,有趣是要有才干作支撑的,有了才干才会有着强烈的自我价值感,才会“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才会更容易感受生活的趣味。 活得通透,成就他有趣的神气 有趣的人,必然是通透的人,他们在通透中坦然面对生活给予他们的一切,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苏轼的通透有他的坚持,也有他的变通。 当初反对王安石变法,明明知道自己争取不过,还是要发表自己反对变法的看法。虽然被变革派视为眼中钉,但是依然坚持,无悔自己的决定。 这并不是说他一根筋,至少对于他的理想,他争取过,努力过。随后,知道了自己改变不了时局,毅然决然主动下放杭州。 他不会因为一件事,将自己的生活弄得很难堪,也不会死磕为难自己,但也绝不会放弃自己的底线。 哪怕以司马光为首的保守派受到重用,苏轼重新回到朝廷,也是坚持自己的想法,认为变法也有价值的一面。因为他的坚持,他的不合时宜,又被保守派排斥。 苏轼的通透在于他的放下,他的不纠结。 苏轼曾经对他的弟弟子由说过这么一句话:“吾上可陪玉皇大帝,下可以陪卑田院乞儿。眼前见天下无一个不好人。” 哪怕是陷害他的人,他也不觉得对方是一个多么坏的人。 他曾经的密友章惇,在苏轼乌台诗案之后,不仅没有替他求情,反而是落井下石,将他不断贬谪。 本来以为被贬的苏轼会心灰意冷,谁成想他依然过的逍遥,章惇一看,你过得这么逍遥,不行,继续贬,把贬到了荒岛海南。 后来徽宗登基,苏轼免罪回京,有可能重新受到重用,而章惇被罢相,紧张的要死,担心苏轼会新仇旧恨一起算。章惇的家人连夜写信,替岳父向苏轼赔罪求情。 苏轼还是那个温和的苏轼,只是挥挥手说道,我们只是政见不同,并不是仇人。 于是回信表示心迹:一别两宽,各自安好吧! 在他心中,似乎所有的人都可以原谅,没有人是坏人,当然也没有人是永远的敌人。 苏轼的通透中,有他的坚持和变通,有他的不拧巴,不纠结。虽然他的仕途从来不是一帆顺风,却让他在生活的磨难中,学会了通透,才会“一蓑烟雨任平生,也无风雨也无晴”,终其一生去发现生活的趣味。 EASTWEST 苏轼是个有趣的人,底气在于他的才华,神气则在于他的通透。 他的才华让他拥有了足够的自我价值感,也有了强大的生命力,即使不断面临挫折,也会依然在苦难的生活中,寻找有趣的瞬间。 而他的通透对于孩子的教育具有更强的启发意义,通透意味着不纠结,坚持中有变通。 教育大环境是在不断变化,纠结是没有用的。今天的时代,越来越不需要程序化的人才,而是一个个独一无二的有趣灵魂。 如何坚守教育孩子的初心,如何培养孩子的才能,教会他们通透,做一个新时代有趣的人,这是我们每一个家长需要思考的问题。 🔗参考资料: 《宋史·苏轼传》 《苏轼生平的一些问题》孔凡礼 🔗文章图片:搜集于网络,版权归图片作者所有,侵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