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现代教师职前培养与职后培训的再思考

 新用户1362daTR 2022-04-29
    要:

根据我国现代教师职前培养与职后培训的现状,可发现现代教师职前培养在培养体制、课程体系、教学方法和手段,职后培训在管理、规划、培训经费、职后与职前衔接、评估方式等方面存在诸多问题。因此,可从高等师范院校、培训机构和中小学、教师自身以及教育部门等方面提出改进教师教育职前培养与职后培训工作的策略,从而促进现代教师教育的发展。

作者简介:李东平:重庆文理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副教授,硕士,主要从事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研究;

基金:2013年重庆市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卓越课堂背景下汉语言文学专业'345’实践教学模式构建及实践”(编号:133093)成果;

一、现代教师的内涵素质要求

( 一) 具备较高的信息素养

能灵活地使用网络为自己工作服务,熟练搜索网上信息。作为现代教师,可以建立自己的网站,把课件、教案等相关资料放在网上,还可以把自己所感、所想以及一些有内涵的文章发布网上与其他现代教师交流,实现资源共享和共同成长。“充分利用网络信息资源解决教学中遇到的问题,把搜集到的网络信息经过创造性地处理后融入到自己教学中,借助网络改变自己的教学策略和方法,积极创造条件使用计算机处理各种教学问题,跟上信息化社会的步伐”[1]

( 二) 具有现代教育观念,掌握现代教学手段与方法

在信息和知识爆炸的今天,应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体系,大数据时代背景下,教师和学生获取信息知识的渠道是均等的,教师需不断学习,与同行交流,学习新的教育心理学知识,不能过多采用传统教学方法,凭借一张嘴、一支粉笔和一本书便可以完成教学任务,否则无法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教学中来,随着智能化手机的普及,学生查资料非常方便,如果教师教学内容陈旧,教学方法和手段落后,学生在课堂上玩手机将是相当普遍的现象。作为现代教师还需转变自身角色,与学生既是师生关系更是伙伴朋友关系,因此,不能高高在上,要平等地引导学生,成为课堂的组织者、管理者,让学生愉快地学习。

( 三) 具有终身学习和自主学习的能力

国家目前大力倡导建立“学习型社会”和“终身教育”,教师在职前学习的知识非常有限,因此,需加强对教师职前教育教学能力的培养和入职后的培训工作,这也是本文的出发点。作为现代教师应当树立终身教育理念,通过职前的培养,奠定一定的专业素养,并通过职后不断培训、学习,完善自身各方面素质。

( 四) 具备传统教师的优秀素质

作为现代教师还需具备传统教师的优秀素质,比如,需要有强健体魄、健康的心理以及完美的人格; 正确的价值取向、忠于教育事业,具有高尚的品德和良好的职业操守以及一定的教学科研能力。

二、我国现代教师职前培养与职后培训现状

( 一) 职前培养现状分析

我国教师职前培养主要集中于高等师范院校。目前,国家层面对高等师范院校教师教育的政策支持力度不够,高等师范院校也没有更多财力为教师和学生提供满足需求的教学资源,且国家取消了对师范生的优惠政策和分配制度,毕业后师范生的工资待遇与付出不对等,因而,高等师范院校失去了对优秀生源的吸引力。

很多高等师范院校的发展定位不够清晰。“目前师范教育的体系已经被打破,教育层次结构的不断发生变化,高等师范院校存在较大压力,很多高等师范院校已经纷纷转型,增加非师范专业,朝着综合性大学发展,教学过程和教学模式都与之靠拢,课程设置和课程结构不合理,教育类课程偏少,注重基础知识的积累,忽视了教师综合素质的提高,特别是教师教育能力和技能的培养,对学生的德育课程的重视程度下降”[2]

现代教师教育观念淡薄。我国基础教育实施新课程改革后,中小学的课程体系、教学内容等方面都发生较大变化,且大多数接受职前培养的学生和授课教师都没有中小学教学经验,对基础教育改革知之甚少,对其反响不够强烈,基础教育改革在中学与教师职前培养的高等师范学院校形成鲜明对比,导致高等师范院校培养的人才与基础教育改革需求不相适应,培养的学生不能适应基础教育改革的要求。

2012 年,我国出台了教师专业发展标准,对教师专业标准和准入资格做出了详细规定,确定了现代教师的质量标准,包括标准的层次和试用对象等,在教学内容和标准时间跨度上都有所规定,经过两年多的实践,反映出对该标准的执行力度还不够。

( 二) 职后培训现状分析

从职后培训内容来看,主要有以下六点: 一是学历提升。主要是针对中青年教师,国家鼓励他们通过在职学习、远程教育和自学考试等途径提高学历。据调查,目前我国本科学历的教师成为基础教育教学主力军,随着国家对学历要求的不断提高,学历提升将是教师职后培训的主要内容之一。二是教育理念。教育理念是对教育的理性认识,教师心中的教育就是教育理念问题,需要对其重点把握,也是教师职后培训的重点。三是提升学科知识。作为现代教师需要通过不同渠道、不同方式获取新的知识,提高自身专业素质水平,但目前承担基础教师的压力很重,平时课业和升学压力使得教师无暇顾及提高自身的学科知识,因此,教师职后培训的目的之一也为了提升教师学科知识。四是提升教学技能。教师教学技能主要包括教学设计、课堂教学以及课后批改作业和辅导等,这是一名合格教师的必备素养,其对教学质量有重要影响。基础教育新课改后,一些传统的教学方法和模式都将被摒弃,急需学习专门针对新课改的教学技能培训,尽管很多教师参加过新课改后的教学技能培训,但大多数培训内容都停留在理论层面上的探讨,实践操作性不强。大多数教师呼吁在针对教学技能的培训中应该把实践性和理论性结合起来[3]。五是提升教学素养。教学素养的提升属于精神层面范畴,是效果最难把控的培训内容,关于教师教学素养的培训不多,主要有两个方面: 一方面,“国培计划”中的教学心理培训,针对教师心理压力的培训,减轻教师压力,教师掌握此方法后也将该方法传授给学生,让学生学会自我释放压力; 另一方面,提升教师职道德的培训。六是提升课堂管理能力。课堂管理能力直接影响教学质量,是有效教学的重要保障,很多教师急需提升这方面的能力,从“管学生”到“管人”,从而提升全面有效的课堂管理能力。

从职后培训的形式及效果来看,目前,职后培训形式按照施训主体不同可以分为三种: 第一种形式是高校本位,这种培训形式主要包括国培、骨干教师培训、远程培训和脱岗培训等,据调查,教师参加国培的次数最多,国培、骨干教师培训、远程培训是教师职后培训的主要方式,其中脱岗培训是教师最希望获得的培训形式; 从培训效果来看,国培的培训效果最好,其次是高校教师讲座,但高校教师讲座颇受争议。脱岗培训的效果也比较好,教师可以沉下心去学习。远程培训最不受欢迎,往往流于形式,很多教师根本不认真学习视频内容,电脑视频一边放,教师就可以做其他事情了。第二种形式是学校本位,主要培训形式包括观摩课、听特级教师上课、新课改培训、教研活动等,其中听特级教师上课是最受欢迎的形式,其次是观摩课,培训内容越接近实际需求越受教师的欢迎; 其中,观摩课和听特级教师上课效果最好,因为可以模仿优秀教师上课,他们都有共同的工作环境,所培训内容更容易用于实践中。第三种形式是机构本位,依托于第三方机构对一线教师进行培训,主要承担对班主任、农村偏远地区和信息化技术等培训,在机构培训本位中,教师更愿意接受班主任培训,信息化技术由于实用性也受到教师的欢迎。

三、现代教师职前培养与职后培训存在的主要问题

( 一) 教师职前培养存在的问题

由于缺乏政策倾斜,高等师范院校缺乏优质生源,学生选择高等师范院校是根据高考分数确定,对所学专业并不感兴趣,缺乏学习专业知识的动力和激情,甚至出现厌恶情绪,这种心理在大学阶段一直存在,影响了专业知识的学习。按照新课改的要求,学科之间相互渗透,需要教师具有综合性素质,因此,基础教育对教师要求是“一专多能”的复合型教师,但长期以来我国注重教师学术型培养,注重培养教师的学问,忽视了专业性培养,且强调某一学科的专业性,忽视了综合能力的提升,不符合当今社会对现代教师素质要求。

首先,培养体制不科学,职前培养、入职培训以及职后培训严重脱节,缺乏有效衔接,只重视职前一次性培养,忽视职业发展要求,破坏了教育的连续性,这种重视职前学历教育而忽视非学历教育培训的情况将不利于教师专业发展,从而影响基础教育教师队伍的质量。其次,课程体系不合理,“教师教育课程体系分为普通教育课程、学科专业课程、教育专业课程与教学实践课程四部分”[4]。其中,普通教育课程的教学内容与实际脱节,脱离培养目标;学科专业课程在整个课程体系占比过大,专业课程比例低,且内容较为传统,导致专业缺乏特色,教学实践课程不多,只有教学实习和见习两个环节,一般只安排1 - 2 个月的实习时间,见习也流于形式,造成了学生在工作岗位上的教学能力不强,不能把学到的知识运用到教学实践中去。再次,教学方法和手段落后,教师与学生之间缺乏有效互动,教师“一言堂”的教学模式仍未改变,这导致学生的运用能力差,即使学会了,也不能灵活运用。学生为了学分而学习,经常出现逃课、课堂玩手机的现象。部分教师强迫自己的学生记忆各门学科知识,难以适应新课改要求。

( 二) 教师职后培训存在的问题

首先,管理不健全,缺乏系统规划。培训计划由上级部门决定,培训目标没有明确定位,没有对教师需求做深入研究,注重对教师学科内容的提升,具有随意性,对培训过程缺乏有效监管,对于培训内容是否符合实际以及培训质量没有足够重视。其次,培训经费得不到保障,教师个人承担过多,严重影响参加培训的积极性。培训形式单一,大多形式为专家讲座、听特级教师上课,这种传统的培训形式忽视了教师个体特征,无法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再次,职后培训与职前培养无法有效衔接,职前培养的高等师范院校不能有效获取教师工作后的信息反馈,无法获得专业优势,因而,很多学校仍然以“学科专业”来代替“教师专业”,培训内容陈旧,与职前培养内容重复,以传统教育学、心理学为主,没有考虑学生实际工作需要。最后,职后培训评估方式不完善,以考试和学科总结为主,对受训者检测作用不大,对培训效果缺乏反馈途径。

四、改进教师教育职前培养与职后培训工作的策略

( 一) 高等师范院校: 转变教育观念,加快体制改革

首先,要明确职前培养目标,即为基础教育改革提供合格师资。因此,需要树立全面人才观,培养综合素质较高的专业化教师,培养教师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形成师生互动的教学观。其次,优化课程体系,培养学生实践能力。教育类课程比例和基础性课程适当整合优化,使课程之间相互渗透、融合,加强专业知识的系统性。增加教育实践课程比例,延长顶岗实习时间,建立多种实习模式,如微格、观摩教学等,促进学生实习质量的提高。再次,加强专业思想教育,提高师资队伍质量,通过专业知识的学习和教育实践,让学生巩固专业知识,邀请中小学教师来讲座或到中小学去观摩,培养职业意识。高等师范院校应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建立学历、职称结构相对合理的教师梯队,指导教师进行教育教学改革,采用多种方法教学。最后,建立完善教师资格制度,严格执行教师专业发展标准,只有符合该标准,才颁发教师资格证。

( 二) 培训机构或中小学校: 不断调整培训要求,优化培训模式

首先,培训机构需加强培训管理。加强教学内容管理,在对教师需求深入调研的基础上,合理选择教学内容,注重理论与实践结合; 强化教材、教师管理,随着知识更新速度加快,教材老化现象日益严重,因此,需及时更新教材内容。好的教材还需要有好的教师,建立一支业务素质过硬的教师队伍,根据不同需要聘请不同专业特长教师,提高教学质量。其次,加强过程、评价管理。一般而言,职后培训的时间较短,绝对不可能改变教师的观念、知识结构等,因此,培训过程应当动态化、可持续发展,有系统地进行培训。发挥评价的激励、导向功能,通过采用发展性评价方式的评价,提高教师的思想道德水平和教育教学能力,促进教师综合素质的提高。再次,学校要利用自身优势,做好校本培训。校本培训是比较受欢迎的培训方式,应成为教师职后培训的重要途径。除此之外,实施远程教育对教师职后培训,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最后,中小学应加强与高校合作建立教学科研基地作为校本培训的重要补充。

( 三) 教师自身: 积极主动参与职前培养与职后培训

根据现代教师对素质的要求,作为未来教师的师范生应树立正确的发展理念,积极主动参加职前培养,努力提高自身的信息素养,掌握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和方法,努力提高自身的思维和自学能力,树立终身教育观念。根据自身需要,做好个人规划,主动参加职后培训。职后培训往往受到时间、精力和经费等因素影响,因而需加强时间管理,规划个人工作安排,抓住机会促进自我学习。教师( 师范生) 在参与职前培养与职后培训过程中,应主动自我评估,加强自我反省,有效促进自身教学能力提升,对学校或单位提出建设性意见或建议。

( 四) 教育部门: 推进教师职前培养与职后培训一体化

关于教师职前培养与职后培训一体化,学术界已经一致观点,但目前实施较为困难,目前,我国教师教育在职前培养与职后培训是脱节的,造成教学内容重复和教学资源浪费。各大高等师范院校为基础教育事业发展输送了大量人才,高等师范院校如能更新教育观念,在职前培养与职后培训各阶段调整相应的内容、优化课程设置和培养模式,使职前培养与职后培训一体化,有利于教学资源的充分利用,能有效提升职后培训的质量,这是我国教师教育发展的基本方向,对我国教育事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