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关于王蒙·红楼梦)恰是春风拂面暖(当代人)(杨清茨)

 阅读美丽星空 2022-04-29
2022-04-26 17:27杨清茨
当代人 2022年4期
关键词:王蒙  红楼梦  文学

正是四月中旬,人间芳菲之季。王蒙先生披着一身阳光进来的时候,近午时,恰是春风拂面暖。精舍里的芍药、山药花如彩色的星星满眼皆是,梨花吐着白玉般的花蕾,月季花开得甚是茂盛,芬芳扑鼻。

先生眼底满是谦和温暖的笑,狭长的眼尾轻抬,淡定从容,架着一副眼镜,儒雅斯文得很。说话不紧不慢,讲起红学、易经,信手拈来。沉甸甸的文化底蕴,如一坛刚开封的百年佳酿,醇厚,浓郁。

先生今年已87岁高龄,他的文学生涯始于1953年创作长篇小说《青春万岁》。然而,在他的文学人生中,尤其痴迷的是对《红楼梦》的研究。

王蒙先生研究、关注《红楼梦》多年。在他的眼中,《红楼梦》是一部百读不厌、永远会有新发现的文学经典,是生活的经验结晶,亦是百般人生。

先生对《红楼梦》的解读更是独出心裁:犀利剖析贾府中的人情冷暖、兴衰盛亡,通过对细节的琢磨,品味大观园里众人心理百态,阐释大观园里的文学与爱情,青春与浪漫……

他曾在《红楼梦》研学里如此说道:“呜呼红楼,再陪你走一遭儿吧,得其悲,得其乐,得其俗,得其雅,得其虚空,得其富贵,得其腐烂,得其高洁,它陪你,你陪它,一生又一世,一劫又一轮回,哭到眼枯又叹到气绝,恋到难分又舍到天外,世事洞明,人情练达,人生百味,情意千般,一梦又一梦,摇头又摆尾……我们中国的读书人都有两辈子经验,一辈子是自己也许乏善可陈的一生,一辈子是贾宝玉与他的家人情人的大欢喜大悲哀大痴迷的一生!”

王蒙先生认为,红学是一门非常特殊的学问,也是一门非常中国化的学问,不能把它限定在小说学、文艺学、文体学等学科之内,因为它扯出来什么就是什么。研究中应多采用感悟、趣味、直观、联想、推测或想象,这些方法虽不太科学,但却合乎实际,达到一种“六经注我,我注六经”的境地。他主张研究《红楼梦》以文学的方法为主,但别的研究方法也应该保留和拓展。因为只用文学的方法不能解决《红楼梦》中的全部问题。文学研究方法中的现实主义、浪漫主义、理想主义、象征主义在研究《红楼梦》中均有运用。在此基础上,王蒙先生又提出了对《红楼梦》进行现代主义的研究,这是一个新鲜见解。他指出,因为《红楼梦》的出现是对中国古典文学的一个颠覆。《红楼梦》“是非英雄化的,是非因果报应的,是非线性关系的,非道德教化的,甚至于是非故事性的。这些特征显示着它与古典主义文学的明显差别”。我们细读《红楼梦》,发现确如先生所言。它确有反传统、辟新径的创作倾向。如果从它“突破古典、背叛古典、颠彼古典、超越古典的角度上来研究”,对当今的文学创作确实有某种意义的启示。

先生缓缓说道:“对《红楼梦》应进行哲学性的研究。”此时,风过精舍众花香聚。

先生妙语如珠,妙音连连,让人如饮佳茗。同行中人不乏文学爱好者,大家相互对视,心之深处有光亮悄然漫开。

据说先生经常游泳、爬山及各种户外运动锻炼,他的身形看起来非常稳健,瘦削却并不羸弱的樣子,让我想起“千金难买老来瘦”这句俗语。入座时,先生将他的著作《王蒙讲说论语》赠送给了我。枣红色的软精装线本,封内题先生亲笔签名:杨清茨女史雅正。左下方还盖上了名章。一时感动,心里暖融融。

叙了几盏茶的话后,便陪先生逛精舍。南院亭内及石拱桥边分别摆放着石碑座及两尊观音像。先生俯身细细地看着,抬手触摸着趋近风化雕饰“二龙戏珠”的石碑座,轻声道:“历经沧桑不容易。”半晌,先生让我陪着去看了看亭内立着的木雕观音像。研究片刻,先生取下眼镜,回首对我说:“这确实就是宋朝特有的佛像雕塑特征,你看这宝冠、服饰、飘带、足履,包括这眉眼开脸,宋朝的木雕艺术品能保存下来,能保存这个样子,还真是挺不容易的。”然后又说,“木身上边的这层漆油刷上去是为防止虫咬腐蚀吧。”没想到先生观察得如此仔细,我讪讪地回话:“先生好眼力。”

缘于精舍曾是明中期皇家寺院卧佛寺遗址,最初又名妙音寺,加之经红学会多方考证及《北京日报》刊文明确证实曹雪芹先生回京后便是寓居于此修书卖文求生,此地便被保留了下来。我跟先生大概介绍了一些情况后,便恳请先生题词“妙音寺”。

先生沉思片刻后,提笔缓缓落下“妙音吉祥”四个字,薄薄的宣纸,因为先生的墨宝而立时丰满起来。南书房的时光刹时亮了。先生认真地盖上印章,便与我们叙起了家常。

先生眉眼尽是软软的慈善,他和气地问我可曾出过书籍,我答有。先生说那你赠我一本学习。我踌躇地从书架上取下诗集《玉清茨》,并题上“王蒙先生指正”,赧然地递给了先生。

先生拿到书本,扶正眼镜,却是很认真地一页页翻阅了起来,完全没有敷衍的感觉。时光静静流淌在他的身上。

沽茶、闻香、品茶、谈文学,一行人在欢声笑语中愉快地结束了这次活动。

与先生合影时,先生说不要太拘束太一本正经,咱们就这样坐着聊天,随意些。于是侧身聊天、正面聊天的影像便在不经意中拍了下来。

先生稳健地走出南门口,他的每一步都仿佛踩在我的心上。此时,一轮耀眼的阳光正好圈住他的背影,一时竟有一瞬间的晃神。

望着先生的背影,不由想起他那首脍炙人口的诗歌:

所有的日子,所有的日子都来吧,

让我编织你们,用青春的金线,和幸福的璎珞,编织你们。

对,此刻我就是注视着先生渐行渐远的身影,虽模糊却清晰。

(杨清茨,中国作家协会会员。诗作散文见于《军报解放》《光明日报》《诗刊》《北京文学》《星星》诗刊、《山花》《扬子江》《解放军文艺》《中国纪检监察报》等报刊,并入选《中国当代文学选本》《儿童文学》《汉诗英译》《中国2019年诗歌作品榜》《中国2020年诗歌作品榜》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