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近国内的小朋友要不在轰轰烈烈地期末考,要不在开开心心(or 揣揣不安)地领成绩单,各大家长群、论坛里有得瑟有懊恼,五味杂陈。 昨天一高中同学愤愤地跟我说,娃期末数学考砸了,只得了98分。收到成绩时挺难受的,感觉半年的功夫白费了,问题是上学期、上上学期都拿了满分,一下子接受不了退步这么多… 更不是滋味的是,她在家长群里只是稍稍表达了遗憾,结果被围怼,说她凡尔赛。本来娃考砸了心里就不痛快,又听到这样的风凉话,愈发郁闷,都想退群了。 虽然我不同意“98就是考砸了”,但却很理解她。 而且,我知道很多追求完美的家长,可能正在跟娃丢的1、2分较劲儿,这种场景再熟悉不过了。 ![]() 我的成长经历,尤其小学和初中,尤其数学,我家是不接受考试非满分的。其他科目,比如语文的作文有判卷老师主观因素,也就罢了,数学,99就是要挨骂,98就是要挨揍的。 因为他们认为数学是有标准答案的,就该拿满分,我爸还有一套令人难以反驳的理论:“99和100看起来只差一分,实质天差地别。99表示你的水平就止步于这次考题的99%了,100表示你的水平还没被测出来,不知在哪儿~” 就顶着这个莫名其妙的数学满分崇拜,我一路战战兢兢,直到大学,都把高数、线数、概率论等数学相关学科的考试分数给拿满了。当然,为了争取满分,我的大学不是在自习室里刷题,就是在去自习室刷题的路上… 后来回头想想,我觉得自己的学习性价比是不太高的。曾经拿过的满分,除了偶尔像现在这样忆往事得瑟一下,或者拿出来作为正面例子教育逃逃,也没什么别的用处。 当然,现在教育竞争激烈,别说1分,有时就差0.5分,排名就掉到万人之外了。满分肯定最好,但普通期末考,丢一两分,也真没什么大不了的。 而且,对一部分孩子来说,追求满分的压力,可能还会在某种程度上起反作用。 ![]() 吴军先生在他的著作《数学之美》里提到,“我们的传统教学精于"术",花了很多时间去追求9.9小数点之后的“完美”,但只有掌握了“道”的孩子,未来才能游刃有余,他不必比超级计算机更精确,而是要知道那些看似枯燥的公式可以用在哪里,怎么为我所用,才是教育的意义。“ 我并不是说追求9.9小数点之后的“完美”,就一定会疏忽“道”。但毕竟人的精力有限,肯定会朝“有利”的方向倾斜。 完美意味着不能出错,它会导致孩子害怕出错,倾向于停留在思考“舒适区”。具体一点儿说,在数学上,在解某一类型的题目时,会倾向于使用自己最熟悉、最保险的解法。再极端的,就是直接套公式,因为最保险。 举个简单的例子,比如小学中低年级很常见的“和差问题”:“两个数,和为81,差为29,求这两个数。” 这道题,可以用画图的方法来解答: 在画图的过程中,孩子就会有很多体会,比如会大致衡量几个方框的长度比例大概是多少,这里用到了“估算”的能力;也会很直观的观察到,原来81就是三个方框的和,其中两个是一样的,另一个是29,有了这些观察和体会,解法呼之欲出。而且,跟着这个过程走,理解是很深刻的。这样经过多次练习后,孩子可能就会发现和总结出其中的规律,也就是“和差问题”的公式: 大数 = (两数之和 + 两数之差)/ 2 小数 = (两数之和 - 两数之差)/ 2 但假如一开始,或者孩子还处于一知半解懵懵懂懂的状态,就追求速度和准确率,可能有些孩子就倾向于直接背公式了。 分数看起来是漂亮,但却有可能掩盖掉一些问题。 相反,如果孩子不背着完美的包袱,让他把一些薄弱环节暴露出来,比如在画图思考的过程中,哪一步想错了,哪一步算错了…发现并且加强这些薄弱环节后,以后肯定能走得更远。 比如把题目稍稍变化一下,“甲乙俩人共有苹果81个,甲给了乙10个后,还比乙多9个,问甲乙一开始各有几个苹果?“,这时只背了公式的娃可能就懵了,但理解掌握了方法的孩子,依然是小菜一碟。 我很喜欢美国奥数教练罗博深教授的说法,“数学,实质是一门培养创造力的学科。” 创造力培养,就是要基于一种敢于尝试,不怕出错的心理基础上。所以他认为孩子不要把大部分时间放在反复练习自己见过的题型,保证不出错。而是要挑战难题,或者去“创造”新的解法,同样一道题目,想到一种解法后,试试看还有没别的角度,别的方法。 当思考变成习惯时,速度和准确率肯定也会随之提升。解题速度和准确度是相对容易训练的,可以在大考前专门来突破,但思考的习惯却得靠长期积累。 ![]() 吐槽之余,同学跟我讨论,孩子明显退步了,怎么办? 我的建议是,首先,一定要和孩子分析丢分的原因,因为很多表面上看起来“粗心”的地方,往往还是因为概念不够清楚,知识点不够牢固,或者做题习惯不好(比如草稿太混乱)造成的,暴露出来正好,抓住这些地方多加练习,强化巩固。 另外,一次小失误,不能断言“明显退步”。从孩子之前所有的表现来看,数学底子应该是不错的,关键是要把这种优势保持住,加强后劲儿。 其实整个小学阶段,主要还是要垫足数学思维的厚度,它包括3方面: A. 数感 这可能是大家耳朵都听出茧的一个词了。因为它的确很重要,很多顶级数学大师,花大精力为孩子设计的数学教具/桌游,就是落在这个点上。 斯坦福大学数学教授Jo Boaler的研究团队发现,但凡后来在数学上表现优异的孩子,他们小时候的数感都培养得很好,而相反从小就训练死记硬背答案或者运算规律的孩子,对数学学习会越来越吃力,基本上就是低年级数感不启蒙,高年级数学看造化的节奏。 B. 几何感 相对“数感”,“几何感”大家听得可能相对少一些。但是,重要性绝不能小觑。随着年级越高,它在数学里的比重就越大。小学中高年级,开始出现简单的图形变换、测量、几何证明,到了中学,则和代数结合在一起,几何证明也越来越复杂。没有良好的几何感、空间感垫底,后面举步维艰。 我还有一个比较个人的偏好,供各位参考。我觉得孩子未来不一定学理工科,但一定需要良好的审美、感受美的能力。几何感,就能给孩子这种能力。从古希腊文明,到文艺复兴的绘画、雕塑,到现代的设计、建筑,无一不和几何有关。 上周逃逃在视频号里分享了一个“黄金分割”的话题。那个视频,我剪辑的时候就感觉挺燃的,尤其是1分35秒左右,星系图和背景音乐的高潮部分搭在一起时,数学和艺术碰撞的感觉磅礴又美好。 数学,真就像最后那句“不仅仅是为了通过考试,它也可以让世界看起来更美”。让孩子从小感受到数学和这个大千世界的关系,感受到数学之美,学起来自然会更有兴趣。 C. 逻辑思维 这个就不需要多说了,根本中的根本。无论代数、几何,都需要大量用到逻辑思维里的归纳演绎、因果推导、逻辑与或非、假设、排除等等。可以这么说,数学,最终比拼的就是逻辑思维。 总之,孩子现在的学习强度和压力都很大,作为家长,更要抓大放小。要对孩子有信心,考试丢一两分是很吃亏,但放长远来看,也就可以忽略不计了。 以上这“2感1思维”抓稳抓好了,孩子的数学优势自然会显示出来,而且越往后越强劲。 EASTWEST 最后絮絮叨一下,说回我家的情况~ 前阵子收到逃逃上学期的成绩单。这边的成绩单每次都搞得像什么高级机密一样,封得严严实实,寄到家里的“邮箱”来。是的,你没看错,就是家门口这种实体邮箱,收到的是纸质邮件~ 我怀着敬畏之心,小心翼翼地打开: 接下来是我和逃逃的对话: 解释一下啊,首先这些都不是一锤子买卖的“考试“分数。美国这边的成绩单,是把娃平时所有的作业、测验、考试分数统统都算进来,其中也不乏开放性的、没有标准答案的项目型、团队合作型作业。我个人认为是比较合理的考核计算方法。 另外,逃逃之所以这么“胡搅蛮缠”,也是知道我们不会揪住他丢的1、2分不放,我会和他确认一下丢分的原因和改进办法,看看有什么需要调整或者需要我们帮助的。 然后,就翻篇吧~ ![]() 喜欢这类话题,就点个“在看”哟~ |
|